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4-06-11 10:11:20 分类:党建总结

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我们思维的一次飞跃和突破,相信大家在平凡的日常中,也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吧,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7篇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1

电影《白昼流星》里的一对少年流浪兄弟,在遇到扶贫干部李叔的时候,人生开始发生变化。兄弟俩见证了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的历史瞬间,见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昼流星”。

“要是有一天,人们能在白昼里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时候,这片穷土才会被改”,其实对于兄弟俩的人生,李叔才是那颗改变命运的白昼流星,他在祖国北方边疆点燃了希望之光,让兄弟俩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在祖国西南的美丽古城丽江,我们也同样看到了白昼流星的闪亮。她叫张桂梅,一个从祖国东北来到西南的普通教师,她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一所学校,也撑起了无数失学女孩的希望。人们说:“有她,就有光。”

是啊,她就是白昼流星,她的光芒照亮白昼与黑夜,她已然成为传奇。

因为被照亮,所以选择照亮人

张桂梅老师的人生充满坎坷,从小家庭子女多、生活并不富裕,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刻痛失相濡以沫的丈夫,后来张老师又不幸得了癌症。命运仿佛一直在捉弄着她,让她遭受如此多的不公,但是“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张老师患病后,她不愿给学校增加负担就忍痛瞒着。但是她被病痛折磨得痛苦至极,走路艰难甚至难以起身,最后只能告诉学校。学生知道张老师生病后,为她上山采摘野核桃,家长们也采摘灵芝磨成粉为她补身体。这些小小的善意举动,全部铭记在她的心中。

云南华坪县妇联也发动全县为她捐款,那些零零散散的毛毛钱也许就是农家攒了许久的收入,也许是进城来回的路费,也许是孩子的新衣,也许是全家一个月的口粮。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善心,救活了张桂梅,也让她决心燃尽此生,照亮前方的道路。

张桂梅说,“我对自己说,活着吧,好好活下去,这座小城对我有恩,活着还可以还还人情债。”所以她以近乎疯狂的方式,透支着自己孱弱的生命,把往后余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只为给那些被忽视的生命提供更多的机会。

白昼里的流星,不被定义的人生

这个世界对女孩充满了所谓定义,譬如“女怕嫁错郎”,譬如“女孩是泼出去的水”,譬如“女孩就是赔钱货”。当女孩的人生被定义,选择就成了错误的事情。女孩难道就该随便嫁个人吗,女孩就只该哺育后代吗,女孩就不配受教育了吗?

当一个女孩十三四岁就嫁了人,那她的人生也就困在大山之中;当一个女孩上完初中就辍学,那她就只能围着自己的丈夫和小小的灶台。这大多是悲剧的开始与重复,很多女孩因为过早失学,只能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对同性充满歧视,等自己有了女宝宝,有的还会遗弃。

在张桂梅的心中,女孩的人生不该是这样的,女孩应当和男孩一样,能够走出大山去见识世界,去了解生命的可能性。她们也可以和男孩一样,拥有同样的机会,从事喜欢的职业,享受生育的权利。这也是她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初心,让每一个女孩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白昼流星。

所谓贫困,更多时候并非物质资源的匮乏,而是知识的缺少和理性不足。背后的根本还是缺少了教育。当女孩失去教育的机会,那么贫困就会一代代陷入恶性循环,而张桂梅凭着百折不回的信念打破了循环,她让一个个渴望知识的眼睛放出光亮,让她们成为大山开出的最美花朵。

奇迹恰如白昼里的流星,而她正是那颗划破苍穹的闪耀明星。

后来遇见她,陪我春秋冬夏

遇到张桂梅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她是136个孤儿的“事实妈妈”,她把1600多名山区贫困女生免费送入了大学。是她陪伴孩子们,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让这个世界充满色彩与美好。

如果让这些孩子写一个和张老师的故事,那无疑这些故事会长到没有尽头,这些故事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也有无数的幸福与荣耀,而对于孩子们自身的影响与改变却是无穷无尽的。

在她们的故事里,她是不顾自身健康、四处奔波的妈妈。她时常颤颤巍巍、时常气喘吁吁,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她依然坚持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都给了学校、给了福利院,给了无数贫困的女孩子。她自己却只穿着破洞的牛仔裤,坐着最廉价的摩的,她只愿让孩子们更好。

在她们的故事里,她是剥夺她们玩耍时间的“周扒皮”,从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中午只有40分钟的午休时间,吃饭、洗碗的时间限定在15分钟。即便在高考大省河南,这都是严苛至极的时间。而她想的是学生基础差、学校条件差,那只能用时间来拼。所以哪怕学生和社会多有怨言,但是她仍然坚持,因为她知道最终的成绩是会说话的。

在她们的故事里,她是永远向前、从不满意的老师。今年华坪女高有159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线以上70人。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这样的成绩连某些省会城市的高中都愧叹不如,但她却不满意,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她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去到更远的地方、考上更好的大学。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这部故事书很长很厚,张桂梅还在用生命书写,她也愿陪着更多的孩子走过春秋冬夏。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2

下庄村是巫山县有名的穷村,据村民透露:村子穷到什么地步呢?女孩子外出打工都嫁到外地去了,而外村的女孩也不愿意嫁到下庄村。山路不通导致的落后让村子愈发的贫穷,更别说“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实施。毛相林作为下庄村村委主任,村子一天没有拔除穷根,他的心里就一天不踏实。

1997年,毛相林拿起铲子走到村口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够修通这条开放之路吗?毛相林首先展开行动——开始挖路,他日复一日的苦干,每天披星戴月,晨出晚归。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被毛相林的精神所打动,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来。经过毛相林带领村民的不断努力,这条历时7年的8公里康庄大道终于竣工了!正在村民们欢呼雀跃的时候,毛相林又陷入了沉思:如何让下庄村富起来?他化万千思绪为动力,积极作为,响应了国家扶贫扶志的号召,将柑橘种植技术引进下庄村,并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植技术,在毛相林的不懈努力下,几年后村里柑橘产量高达40吨,村民都绽放出了满足的笑容。

今年61岁的毛相林,把青春年华全数献给了这片土地,20xx年实现下庄村整村脱贫摘帽。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一向都当成一则虚构的故事,但就在我们的时代,愚公精神真实存在了。

他——毛相林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坚持干,一定能成功!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3

面临已经发货的“十四五”专属快递,我们已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满怀期待地“签收”,并将肩负众望、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地践行着国家、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脚踏实地“行”,永不松劲迈向新征程。“勇攀高峰者,不畏山峻路险。”回首过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着眼当前,我国“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脱贫攻坚伟业胜利在望,全面小康盛景清晰可见;展望未来,一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关系着14亿中华儿女民生福祉的宏伟蓝图已徐徐铺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承载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迎接乡村振兴和实现现代化治理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以善作善成的信心、永不松劲的决心和蹄疾步稳的耐心迈向新的征程。

心系群众“干”,携手奋进展望新生活。“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展望“十四五”,国家有底气,人民有盼头,干部有拼劲,我们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勤劳奋进的14亿人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能有今天的生活,那是几代人的努力,欲追求日益美好的生活,我们需携手奋进,干群一心,干部带头,群众勤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政之道、贵在实干。美好的蓝图要靠实干变成实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怀揣为民之心,真正做到初心不忘,永葆激情,不兴伪事,不负韶华。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期盼惦记于心,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将群众生活质量是否切实改善作为干事创业的标尺。拉贫困户一把,助脱贫户一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全民的小康才是中国的小康,守望相助,携手奋进,与全国人民一道展望新的生活。

全体党员干部,我们本着“中央号召,使命必达”的原则,已将您的“十四五”专属快递寄出,请您务必“签收”、务必坚守、务必践行。未来已来,让过去的荣誉和辉煌记于心、写入史、藏进馆,让未来的希望和梦想谋于心、成于行、终于干。奋斗才能圆梦,实干方可兴邦。只要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中去,用全会精神引领发展新实践,将实干担当作为驱动“中国梦想号”巨轮的支柱燃料,我们必将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必将实现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必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4

她是谁?黄文秀,女,198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她是2016年广西优秀定向选调生,曾任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她做了什么?黄文秀以为民服务的赤子初心,用生命书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更成为了当下青年人的学习榜样。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黄文秀同志身上的榜样力量,值得我们青年干部学习。

学习她饮水思源、反哺家乡的赤子初心

黄文秀的故乡广西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年少时,她曾因家境贫困接受国家资助读书。黄文秀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了学成归来报效家乡的初心。毕业后,她坚定地选择回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事扶贫工作。作为9000万名中国共产党员之一的黄文秀,她的人生方向明确而笃定,践行“做人要有价值,不能光为自己活,还要为民族活、为国家活”的信念,在本可以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作为青年人,要做黄文秀式的青年干部,能主动肩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忘为民初心,牢记时代使命。

学习她青春奋斗、回报乡土的为民情?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曾写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新时代的青春之模范,当如黄文秀。原本可以在机关安稳度过一生的黄文秀,却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奉献在基层。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赓续传承红色传统,走在决战贫困决战小康的长征路上,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初涉扶贫工作的黄文秀,从一开始“扶贫新手”的“我还不够勇敢”,逐步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主动贴近贫困群众,改用方言跟贫困户交流,一一走访全部贫困户,她“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最终与贫困群众打出一片。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黄文秀把自己的扶贫路比喻为“新的长征”。现在还有成千上万像黄文秀这样优秀的扶贫干部奋斗在乡村脱贫攻坚第一线,她身上寄托着我们对党对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了新一代青年为之奋斗的决心。

学习她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使命担当

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5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这句话让我备受鼓舞。”11月18日晚,当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开始播放毛相林事迹心得时,三泉镇风吹村驻村工作队员吴萌萌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聆听着毛相林绝壁凿路的感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庄村的变化让我深深明白甩掉‘穷帽子’还得拔掉‘穷根子’,只有当‘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毛相林的事迹令人感动,他靠着拼劲带领村民凿出了出山的路,又凭借勤劳让全村脱贫致富,为全村脱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于时代的楷模。”区残联办公室主任肖红说,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将以毛相林为榜样,深入基层,用实际行动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在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山王坪镇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他被毛相林代表的“下庄精神”感动,脱贫攻坚工作正是需要这样的拼搏精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咬紧牙关、冲锋在前,扛起责任、坚持不懈,直到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从毛相林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区政务服务办服务推进科科长朱涛说,毛相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深受启发。自己作为一名服务企业、群众的一线干部,一定坚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一心服好务、办好事,为南川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了毛相林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太平场镇河沙村驻村工作队员李崎君表示,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始终保持无私奉献的精神,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脱贫攻坚的理想和目标。

白沙镇扶贫办负责人张鑫说,观看了毛相林的事迹,内心被深深打动,并对“下庄精神”充满感动、敬意。作为一名基层的扶贫干部,要以毛相林为榜样,踏实干事、真心为民。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敢向绝壁要“天路”的精神;学习他一心为群众,带领全村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奋斗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奉献精神。

“毛相林是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群众最信任的人。”区人大代表、兴隆镇三和村村医向祖唯说,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医疗工作者,她要向毛相林学习,时刻守护好村民的健康,不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守护好群众的生命防线。同时,作为基层人大代表,要埋下身子倾听群众声音,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6

一方黑板授知识,三尺讲台育人才。张桂梅同志,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一身病痛缠身仍心系贫困女生教育,用12年时间将华坪女高1804个贫困女生培育成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她说:“在我活着的时候,我一定要看着她们走出去。”这朴实而真挚的言语令人感动不已,身为共产党员,我们应当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同志看齐。

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以坚毅不拔之志,牢记使命。张桂梅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一线,纵使百病缠身,步伐不再矫健,声音不再洪亮,也依旧无畏病痛,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以坚毅不拔之志,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正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之际,如何促进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更加富裕,是目前重要的社情民意。我们基层干部们,应当坚定信念,勤于思考,开展广泛调研,结合实际村情民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不计得失之心,奉献人民。张桂梅同志工作几十年,工资规格年年提高,如今仍然一贫如洗,她将她的时间、金钱、健康,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她一生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于贫困女生教育。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以不计得失之心,奉献人民。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满意度是衡量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基层干部们,应当贴近群众生活,拉近群众关系,关注群众需求,成为群众朋友,以不计得失之心,为基层建设建言献策。

敢上九天将月揽,为邦不惜鲜血流,以敢为人先之勇,创就事业。张桂梅同志敢为人先,创立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滇西无数生活在困境中的贫困女学生带去了希望,这番伟大的事业值得历史铭记。在国家建设工作中,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以敢为人先之勇,创就事业。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梦,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我们基层干部们,应当勇毅刚强,绝不退缩,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以敢为人先之勇,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蔑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张桂梅校长创立的华坪女高的校训,读后让人肃然起敬,与大家共勉之。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篇7

毛相林同志作为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代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当代“愚公”,其精神和事迹值得所有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

向毛相林学习,要学习他扎根基层、不畏艰险,敢向绝壁要天路的“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把路修下去,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深处,四面被大山包围,几十年来下庄村人想走出“天坑”,只有沿着一条几近垂直、险而又险的山路不断向上攀援。1997年,面对不修路就可能再无下庄村的困境,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决定带领全村人修公路。

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并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用于修路;缺乏劳动力,他带领村民上工地,与村民一起腰系长绳,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农具,用手挖、用脚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在悬崖上一寸一寸向前推进;没有休息的地方,他们就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刮风下雨,只有一块破旧的塑料布遮挡……如愚公移山,历时7年多,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几近垂直的悬崖绝壁上劈出了一条8公里的天路。

党员干部要像毛相林一样,面对艰难险阻,要敢于迎难而上,不怕麻烦事,敢啃硬骨头,带领群众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拥护。

向毛相林学习,要学习他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以“愚公移山”之志拔穷根的精神

2004年,下庄村外出的公路修通了,但下庄村村民却没有找到一条致富路,在往后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村民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种漆树、发展蚕桑、养羊……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始了全新的尝试,但因为自然条件和缺乏经验和系统的学习,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2014年,如同17年前,下庄村村民再次齐上阵,在毛相林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誓与贫困作斗争。经农委专家研究发现,下庄村适合种纽荷尔柑橘。但村民没技术,不会种。毛相林就到外面去学,买来书带回家一点点认真研究,一块地、一块地去走,一户一户亲自上门去教。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生猪……通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2016年,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

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下庄村村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为了更好的生活继续拼搏奋斗。2017年,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栋34户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2019年,下庄村的柑橘迎来了大丰收;如今,下庄村有650亩柑橘、100亩脆李、100亩桃子、200亩西瓜,而那条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则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之路,让下庄人多了一条旅游之路奔小康。

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像毛相林一样,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带领群众治穷病、拔穷根、奔小康,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