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社区事迹材料推荐6篇
通过了解他人的事迹,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和正能量,通过事迹材料中的成功故事和励志经历,人们可以看到别人的奋斗与坚持,从而激发自己的斗志和勇气,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先进社区事迹材料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先进社区事迹材料篇1
一、多方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早会时间宣传让全体学生知道爱国卫生月的事情,动员全体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既要注意环境的卫生,还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更要在灭鼠、灭蚊蝇、灭蟑螂等活动中注意卫生。
二、多样活动,落到实处
1、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大扫除活动,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重点把各教室、办公室和专用室、励学园等处彻底整理一遍,做到教室、卫生区内无卫生死角,并对各个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2、各班开展一次以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明白,爱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就是对“爱国卫生月”的最好支持。
3、针对小学生爱吃零食的习惯,教师先在班级讲清楚吃垃圾食品的危害。
4、通过家校通、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们卫生意识与防病能力。
5、坚持晨、午检工作,严把晨检关,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健康情况,对因病缺勤的学生及时进行电话访问并登记。
通过此次爱国卫生运动,全体师生都能切实体会到洁净校园的重要性,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爱护环境和讲卫生真正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先进社区事迹材料篇2
陆亚芳在事业上有着无怨无悔的追求,为致力于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合唱艺术的探索,她的节假日几乎都是与合唱团的队员们一起度过。她在教学上有着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创新。
为了解决中学生变声期不能开声的问题,她创建了“吟声、轻声、柔声、放声”的四阶声乐教学法,有效突破了这个一直以来困扰中学生声乐教学的瓶颈,提升了声乐与合唱的教学效果。仅2009年,就有何佳妮等4人夺得全国和上海市声乐比赛金奖和银奖。
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声乐教学上,陆亚芳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为使声乐艺术教育事业能够薪火相传,陆亚芳不仅带教本校内的青年教师,而且还通过上海市名师工作室,以自己多年来的声乐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积极指导优秀青年声乐教师,努力提高中学声乐教学水平。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她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各区校发挥骨干教学作用。
在中学声乐教学的科研上,陆亚芳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她开发了校本教材《合唱》,参与编写了《中学生活动课教材一民乐单元》,2008年《声乐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获杨浦区课题成果二等奖。陆亚芳负责创建的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合唱一团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是市教委首批命名的重点学生艺术团之一。由于该合唱团的出色表现,还引起了不少著名艺术家的关注和关怀。多年来,合唱团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合唱指挥家马革顺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国家一级指挥林振地、合唱指挥家曹丁、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石林等一大批权威专家的悉心指导。在常任指挥及声乐指导陆亚芳老师的严格训练,以及众多著名艺术家的关怀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的演唱能力不但有了很大提高,且积累了大量中外合唱曲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多次应邀赴德国、日本、香港等地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并连续几年在国内外重大演出比赛活动中荣获大奖。
在陆亚芳精心而高超的教学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特长生,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了高质量的优秀特长生,并且在上海市各高校的合唱团继续发挥骨干作用。
由于陆亚芳在中学声乐教学上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艺术指导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还受邀担任了上海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协会理事。
3年前,陆亚芳退休了,但她继续在教育第一线为中学声乐教学发挥余热。目前,陆亚芳仍然担任着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合唱一团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副团长及合唱团合唱指挥、声乐指导,并继续担任上海市“双名”工程音乐基地主持人,为培养上海市骨干音乐教师呕心沥血。目前,已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了7名特级音乐教师,以及大批高级音乐教师。在陆亚芳的指导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今年又夺得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金奖和国际比赛的银奖,百灵鸟因为她而纵情歌唱。
先进社区事迹材料篇3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在变电站工作。23年来,变电站就像我的家,如今疫情严重,很多企业都延期复工复产,我守护好变电站就是守护电网的心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必须冲锋在前,坚守岗位!”防疫保电非常时期,国网xx供电公司这位变电站的“巾帼卫士”xx,带着她的班员x坚守一线,在抗疫保电的特殊时期维护电网安全运行。
“劳模精神始终激励我勇敢向前”
“xx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国企贡献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的肯定不仅是对xx和她的团队所作努力的鼓励,更是赋予她更坚实的责任和勇敢向前的'信念。
“医生奔赴前线战场,供电人坚守后方保电!我不上,谁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抗疫保电。xx所管理的空港运维班,一共有班员26人。疫情发生后,她一一问询了各位班员的情况,得知其中有3名运维人员间接与疫区人员有过接触,一名运维人员怀孕5个月,她便将这4名班员工安排在家隔离。立即取消自己的休息时间,第一时间返回岗位。“站长总是先为我x考虑,在这个特殊时期咱x团队共克时坚!”xx为减少运维人员出门次数和乘坐公共交通的次数,高效规律地安排了职守工作。她将交接班频率延长,值班时间调整为上3休6,保证团队员工能更加安全的值班。
“专业操守始终要求我认真负责”
“疫情形势严峻,作为电网心脏的变电站不能出任何问题。空港运维班一共要管理23座变电站,我x要更加细致的望、闻、问、切。”xx对设备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2月6日正值疫情的关键时期,xx在保电巡视时发现110千伏两路变电站的1242刀闸c相温度稍微有点偏高,她立即记录了下来,并给班员x交代,在巡视时要多加注意,“该刀闸三相温度相差5℃,虽然暂时不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但现在才2月份,环境温度不高,负荷不重,如果遇上了极端天气和极端负荷,必然会对设备和线路造成影响。疫情期间,我x必须重视起来,持续监视该刀闸。”
变电站各类装置是否正常,要靠“望”;变压器内部运行是否正常,要靠“听”;现在智能变电站不需要每个站安排专人值守,通过监控班监视运行数据,运维人员需要与他进行运行方式核对,便是“问”;设备健康运行状况,要用各类仪器和表计定期检测,就是“切”。通过“望、闻、问、切”,xx和她的班员x在疫情期间持续保障着空港运维班安全运行,如今已经是第8个年头。
“甘于平凡始终鞭策我踏实执着”
“变电运维工作都是和设备打交道,每天看似重复繁琐的工作磨练着人的耐性也考验着人的坚持。”xx在变电站一待就是23年。23年一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的保卫着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安全,这本来就注定了不平凡!“每天看到设备运行良好,员工安全,我就会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就像老母亲看到自己孩子健康成长一样的高兴。”这个坚守一线的“巾帼卫士”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都逆行去了湖北支援,我和我的团队也要做逆行者,守护好变电站,严格执行运维班防疫工作要求,每天对员工进行体温测试,对工作场所、值班休息室以及生产用车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任何感染源。”xx积极为班组配备口罩、酒精等防疫物品,并通过微信工作群进行防疫知识的宣传,努力保证空港运维站“小家”的安全。
先进社区事迹材料篇4
任冬时,男,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现任蒲城县职教中心教师,高级职称。
1966年入学,1981年读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实验中学、蒲城中学、职教中心任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英语教育。
任冬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西北大学毕业生,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孝敬老人方面,一直感动着周围邻居,影响着亲友同事,更推动着整个巷道乃至整个社区的“孝道”文化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冬时的奶奶因病瘫痪,当时的他新婚不久,因父亲在外地工作,他和妻子商议后就将奶奶接至身边照顾,三人同住在蒲城中学分给他的教师宿舍中,支一张床,两口子每天为老人擦洗、喂饭,把屎把尿,有句俗语叫“没有管爷的孙子”,但是任老师夫妇十七八年如一日照顾老人,没有丝毫怨言,奶奶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一直活到了九十六岁高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任冬时的母亲是一名退休教师,因积劳成疾,2009年也不幸瘫痪在床,此时的任冬时已经年过半百,他二话不说,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和母亲同吃同住。因长期缺少运动,老人有了便秘的情况,任老师就自己买来护理书籍,自学为老人调理身体,为老人榨各种果汁、定时定量喂老人喝蜂蜜水,把老人照顾妥当之后自己才入睡,每天入睡都在凌晨两点之后了,因为要不停地为老人翻身,他四点钟就起床照顾老人。因为长期生物钟颠倒,任老师的头发大把大把的脱落,到现在已经是“地中海”发型了。俗话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任老师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八年,老人身上没有长过褥疮,试问,能做到这样精细照料的世间能有几人?就是专业的照料机构也未必做得到吧?!
大爱无言,大孝无声。任老师夫妇结婚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不是经济条件不好,而是先后照顾两位老人,没有时间。有人曾问过他:“你奶奶四个儿子,你母亲六个儿子,为什么两个老人都是你照顾?你是不是傻,都不知道你是咋想的?”任老师笑了笑说:“没有咋想,我只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一句应该做的,包含了多少年的点滴无私付出,平凡的人生也能做出伟大的事迹!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的,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中国现阶段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青春的老年人,所以我们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孝,而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更需要像任冬时老师这样大孝的人。
先进社区事迹材料篇5
自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县建设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帮扶发展为重点,以为民富民为目的,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本单位“双联”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作为县建设局党委书记的袁长荣同志,在“双联”行动中身先士卒,带头表率,有力的促进了“双联”行动各项任务的落实。
为做实“双联”工作,推动联系村经济发展,真正为村民铺设一条脱贫致富的“致富桥”,袁长荣同志多次到联系的南华镇先锋,通过进村入社、与村民、村干部座谈交流、驻村实地了解等方式,详细了解先锋村农业产业结构,深入田间地头询问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后劲;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中心,在玉米制种、规模养殖、劳务输出等优势产业和加强道路、文化、畜牧等基础设施方面,他指导完善了先锋村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帮扶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先锋村今后发展的思路,为先锋村经济强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党委书记的他,始终紧抓热点难点问题,在领导班子会议上专题研究建设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强调“双联”行动的重要意义,告诫干部职工不能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简单的理解为给联系户给点钱、送点物,图形式、走过场,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为联系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在实践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在锻炼中增才识、长才干,使这一行动真正成为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针对先锋村产业规模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道路、文化、畜牧等基础设施落后,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他组织干部职工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帮助先锋村落实玉米种植面积1500亩,帮扶春耕化肥72袋,发展养殖大户7户,开展各种科技培训3场次,培训劳动力120人次,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先锋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财力有限的实际,为了能使党员干部群众能有良好的学习培训和办公环境,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设局以单位名义给先锋村捐助现金35000元,用于先锋村委会办公条件的改善,完成了村委会办公室墙面粉刷和屋面防水改造。
南华镇先锋村三社的姚海春家庭是袁长荣的联系户,这个家庭本该是一个生活相对比较宽裕的普通农民家庭,靠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生,家庭成员年富力强,也有一定的经营头脑,过去每年家庭收入都在三、四万元以上,但是,一次意外车祸事故使这个家庭立即致残返贫,姚海春双腿碰断,一条腿已高位截肢,另一条腿也粉碎性骨折,脑部和腰部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损伤,市医院住院治疗三个多月,至今智力不是完全正常,医疗费高达20多万元,巨额医疗费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和主心骨。他多次入户开展慰问调查,姚海春妻子都是以泪洗面,情绪不顺,表现出诸多无奈。针对这一情况,袁长荣同志耐心细致的给姚海春夫妇做思想疏导,鼓励其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姚海春家庭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还有全社会对他们的帮助和期待,鼓励家庭成员相互鼓励,克服困难,勇敢的面对现实,保持冷静的头脑,鼓足生产生活的信心,今年袁长荣同志尽自己的能力给他们送去了化肥两袋和轮椅一辆。平时,他工作比较忙,闲暇之余他经常打电话到姚海春家中嘘寒问暖,了解姚海春的病情和生产生活情况,鉴于姚海春一家目前的困境,袁长荣同志为他们制定了长远发展计划,特别在姚海春的康复治疗上,他积极联系县残联争取假肢安装项目,希望能帮助度过暂时的生活困境。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努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双联”行动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单位领导,他运筹帷幄,把握大局,悉心推进单位“双联”工作;作为一名驻户干部,他访贫问苦、平易近人、真心为民。在“双联”行动中,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联系村、帮扶群众的充分认可。
先进社区事迹材料篇6
张辉:用汗水浇灌志愿之花。女,今年62岁,建设路社区关工委副主任。她像老黄牛,在志愿服务的沃土上,在群众工作的田野里,辛勤耕耘,播种希望,收获幸福,用汗水浇灌志愿之花。
在张辉的努力下,建设路社区关工委每个月组织青少年开展主题鲜明的诗词朗读会,深受大家喜欢。寒暑假她坚持给青少年讲安全知识,宣传爱国精神和国防教育知识,使孩子们懂得国弱就会挨打,国强老百姓才有幸福生活。暑期带领青少年慰问消防官兵,参观黄石市气象局,让青少年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同时她还对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社区有位刘姓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相当困难,张辉每年给该同学买书包、学习用品,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寒暑假张辉有时还把该同学接到家中同吃同住,像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
4年来,张辉每晚在张之洞广场"天天跳、周周唱"活动中义务为大家播放音乐,无论是严寒酷暑,每晚七点音乐准时响起。她每年坚持带队经常性到福利院慰问演出,让孤老不孤,福利院的老人都认识她,如果有阵子没见到她,还要打电话给张辉问一下什么时候再来。
为了社区的文体事业乐于奉献。
张辉多才多艺,有主持、朗诵等特长,多次在省里夺得大奖。在社区筹备"喜迎_"大型文艺汇演期间,她每天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编排和练习。她还为建设路社区居干精心编排了一套歌颂社区文明建设的快板,督促大家经常练习,并到居民楼栋表演,楼栋居民闻讯围拢来,笑声、掌声伴随着快板声在空中久久回荡,营造了浓厚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氛围。
张辉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志愿者的无私贡献精神。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老弱孤残的幸福生活,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温暖和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