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况,制定教案是为了帮助我们分析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统计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04年各月平均气温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
(2)说说制作过程
(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04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5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老帅复印好历年班级簿中学生第二学期的身高记录,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学生事先了解自己家庭去年下半年每月的电话费支出情况。
教学重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从图里知道了什么。提问:你从这里可以看出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比统计表有哪些好处?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对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及变化情况作出比较。
2.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二、实践性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把分析情况进行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2、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对相关素材的理解和分析,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在学习中,要体会到各种统计图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提问:
1、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几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出示扇形。提问:什么叫圆心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圆周角多少度?(360度)
3、口答:
(1)360度的50%是多少?
(2)360度的30%是多少?
(3)360度的12.5%是多少?
(4)360度的20%是多少?
4、画一个圆心角是45度的扇形。(交流画法后再动手画图)
5、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就越大)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第106页的主题图。
(1)观察主题图的内容。提问:主题图上都画了哪些运动项目?
如果要统计各种运动项目参加的人数,你想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2)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同学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3)请同学们计算出喜欢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可用计算器计算)
提问:刚才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给出的信息,计算出了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这样的信息你能从条形统计图直接看出来吗?
师指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
2、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
教师: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扇形统计图。通过扇形统计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提问: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什么?(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
请大家说出各个扇形表示什么?(让学生说出各个扇形表示的具体意义)
提问:说说你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
(1)让学生具体说出哪些信息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而从扇形统计图中却反映不出来;哪些信息能从扇形统计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而从条形统计图中却反映不出来。
(2)总结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板书: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地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练习。(完成课本第107页的做一做)
提问:请大家说出整个圆表示什么?
再说出每一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要求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4题。
1、第1题。提问:这一道题是用什么来表示李明每天的作息时间?
圆中的每一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
你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请你评价李明的作息时间安排的合理吗?再说一说你的作息时间和李明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
2、第2题。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从这一幅扇形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你是陈东家的管家,你觉得这样安排每一项的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3、第3题。这一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4、第4题。通过对三个统计表的观察,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特点,针对数据特点和要说明的问题,选用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统计表可选用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采用交流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