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参考5篇
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有了充分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
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
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教案出自:幼儿园教案网)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
(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
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2
一、招呼,导入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我拍了几张照片,可是只拍到了它们的一部分,你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吗?
二、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认识种子。
1.播放课件,和幼儿一起认识种子。
(1)你吃过西瓜吗?(吃过)西瓜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绿色的、红色的瓤)西瓜里黑黑的是什么呀?(西瓜子)
(2)这是什么呀?(玉米)你吃过玉米吗?(吃过)玉米可以怎样吃呀?(煮着吃、烤着吃、炒着吃)我们吃的是玉米的那部分(玉米粒)。 (3)这是什么呀?(豌豆)你吃过吗?可以怎么吃?吃的时候豌豆呀、豌豆粒是什么颜色的,可是当豌豆粒成熟了,可以做种子的时候啊!它就变了,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看一看吧!
(4)扁扁的、黑色的、中间有点黄,你拿对了吗?玉米的种子呢?噢,真好,黄色的对不对?豌豆的种子呢?对了,是黄色的圆圆的小颗粒,和我们吃的时候不一样。小朋友们真棒!
(6)你还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给小朋友讲一讲吧?老师发现有一种种子,咱们小朋友好像都不认识,(水稻的种子)这究竟是谁的`种子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2.种子的生长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一定想知道种子是怎样生长的?有一种植物生长在大森林里,看看它的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吧你知道要让种子发芽都需要哪些条件呀?(土、水、阳光)对,老师还有一种让种子发芽的方法,我们去看一看吧!你要仔细观察呦!
三、幼儿动手操作(生豆芽)。
综合评语
能够选取生活中幼儿的种植历程开展活动,吸引幼儿。通过自主观察、自己动手尝试,大大提高了幼儿观察力、探索力,而且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并尝试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让纸立起来的方法。
3、增强探索精神,感受成功让纸立起来的喜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积木、盒子、胶水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我们人为什么能站起来?
2、那小狗是靠什么站起来的?
3、我们的桌子、椅子是怎么站起来的?
4、这个盒子没有脚,它为什么能站起来?
5、老师这里有一张纸,纸能不能站起来?(教师将纸放在地上检验纸是否能立起来)
6、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纸站起来?请你们来试一试。
二、操作探索
1、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展示过程中用语言进行表述)
2、还有没有小朋友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教师作一个小结,总结幼儿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
三、再次探索
1、刚刚我们没有用到工具就让纸站起来了,你们都很能干,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我们请这些工具来帮帮忙,让纸站起来。
2、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工具?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几个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四、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
指导老师建议:
1、缺少幼儿的主动性。引入部分“人为什么能站起来”、“桌子、椅子为什么能站起来”实际上已经给幼儿提供方法。可以直接引入纸,请幼儿来想办法让纸站起来。让幼儿在探索之后来总结道理,而不是由教师来告诉他们这个道理。这个活动还可以将团队合作加进去。
2、活动顺序方面: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探索可以换一下,有工具帮忙相对于没有工具要简单一点,最后可以再加上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够站得稳稳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些东西站起来的理由,最后作个总结。科学活动最终的价值或意义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
3、材料准备上:盒子这个工具不是很好,盒子的可塑性不强,如果用胶水把纸粘在盒子上的话,就用到了两个工具,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工具起到了作用。
4、教学点的问题:在幼儿把纸立起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来比一比哪个更牢固,再来找一找牢固的原因是什么,使教学内容更深入一点。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感觉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晰,面对幼儿各种各样让纸站起来的方法的时候,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可能是事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没有对可能存在的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得还不够周全,导致在上课的时候觉得思路不清晰。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纸怎样才算是站起来”这个概念没有跟幼儿交代清楚,事先自己有在思考纸应该是不离开地面的立才算是站起来,脱离地面就是悬空的,不算站起来。但是在活动进行的时候,看到有些小朋友是用积木将纸撑起来,这张纸是横躺在积木上的。看到这个现象后我还是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在考虑到底应该是先提供工具还是先徒手操作,在听了指导老师的讲评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4
分析: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时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重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
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环节: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纱窗布代替筛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在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关于沙的用途的经验。
2.介绍沙漏。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养植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二、物质准备: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a、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b、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c、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d、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2、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
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3、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幼儿记录结果,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6、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7、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8、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