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歌类教案最新7篇
一个成功的教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的了解程度,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诗歌类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2、根据诗歌的结构,尝试迁移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3、感受诗歌中宁静、柔美的气氛,体验参与诗歌创编的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幼儿认识和观察过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
摇篮曲、大图片、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创设意境。
1、幼儿在等待上课的过程中,聆听摇篮曲。提问:“听着现在的音乐,大家感觉怎样?”(想睡觉)
2、出示小宝宝,引导幼儿讨论。
师:小宝宝也想睡觉了,谁来哄他?(请一幼儿上来示范)他是怎样哄?(拍他、笑眯眯的、摇摇篮等)
我们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来哄宝宝。(请幼儿演示怎样哄宝宝睡觉。)
怎么小宝宝还没睡着呀?我们给他来点音乐吧!(放缓慢音乐)
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宝宝是怎么睡着的?(出示图,教师边做边说诗歌的最后一段。)
为什么要轻轻唱?原来宝宝听了轻轻的音乐才睡着的。
我们一起看着图来哄哄宝宝。(幼儿练习。)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师:“还有一些宝宝也想睡觉了,它们是谁呢?”(师朗诵诗歌)
2、幼儿交流。(出示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
3、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都想睡觉了,那谁是它们的摇篮呢?(师再次朗诵诗歌)
4、幼儿交流。(教师出示背景图)为什么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呢?……(师出示汉字)
5、“星宝宝、花宝宝、鱼宝宝和小宝宝都在自己的摇篮里舒舒服服的睡着。看着宝宝们幸福的样子,我想到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名字就叫《摇篮》,(出示题目,齐读)请大家仔细听一听,诗歌里谁在哄宝宝?怎么哄的?(师朗诵诗歌)
三、学习诗歌
(一)第一段:星宝宝
1、摇篮摇啊摇,星宝宝要睡觉,谁哄着星宝宝睡着的呢?
(出示白云。)瞧,谁来了?(白云)原来是白云啊,她是怎么哄星宝宝的?(白云飘啊飘)是啊,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啊?不能重重的吗?(做一做白云飘的动作,边做边说: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5、我想把星宝宝睡觉的这件事说一说,行吗?谁也愿意来说一说?(个别指名读)
6、集体朗诵。(边朗诵边表演)
(二)第二段:花宝宝
1、过渡:看着星宝宝睡得那么香,花宝宝也揉揉眼睛想要睡觉了。谁是花宝宝的摇篮啊?又是谁来哄她的呢?仔细听哦!(教师朗诵第二段诗歌)
2、幼儿交流。
3、分组朗诵(加动作)
(三)第三、四段:鱼宝宝、小宝宝
1、星宝宝、花宝宝都睡了,鱼宝宝也不闹了,它也要睡觉了。谁是它的摇篮?又是谁哄它睡觉的呢?你能看着图片来说一说吗?(出示浪花图)
2、幼儿个别、分男女练习。
3、星宝宝睡了,花宝宝睡了,鱼宝宝也睡了,我们的小宝宝也要怎么样了?(睡觉了)这时,妈妈的手就是小宝宝的摇篮。(出示图片)谁看着图片来说一说?
4、幼儿练习。
5、宝宝睡得真香啊!你觉得这首诗歌听上去是什么感觉?(优美、舒服、温馨等)
6、我们一起把这些图片都说一说好吗?(完整地朗诵诗歌,配乐)
7、小结: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摇篮,他们在这个摇篮里睡得可香了。
四、仿编诗歌
1、出示创编图片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的宝宝也要睡觉了,谁是它们的摇篮?又是谁来哄这些宝宝的呢?请你们用诗歌里的话来说一说。(幼儿讨论,教师指导)
2、交流,评价。
3、刚才小朋友帮助很多宝宝找到了他们的摇篮。让我们去语言区把它们记录下来,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吧!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2
目标:
1、使幼儿进一步掌握春天的季节特征,感受诗歌的意境。
2、帮助幼儿感觉、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美,学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想的能力。
4、学习词语:一溜烟、请柬、衔着、快活。
5、引导幼儿体会诗歌的结构及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发展幼儿仿编诗歌的能力。
准备:
1、音乐伴奏带。
2、电脑图片。
3、带幼儿在幼儿园里或者公园找春天。
过程:
1、感受环境和生活
让幼儿能描述出春天的样子:春天来了,树绿了,花开了,草地绿了。
请幼儿观察树、草、花、说一说像什么?
例如:风一吹,柳条像姑娘的辫子在摇摆,像在跳舞。
2、出示电脑图片
师:我们来看看图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感觉到这是春天呢?春风吹来后,小草、柳树、桃花有什么变化?
3、欣赏诗歌《春天的故事》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诵一遍诗歌。
想象诗歌描绘的春天的情景并加以描述。
围绕诗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春风长着什么?为什么说春风长着手?它怎么使小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嘴?这怎么使柳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腿?它怎样使桃树发生了变化的?春风给谁发请柬?小燕子衔着什么?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词语。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学习朗诵诗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知道诗歌的结构,教师示范仿编一春风长着什么?为什么说春风长着手?它怎么使小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嘴?这怎么使柳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腿?它怎样使桃树发生了变化的?春风给谁发请柬?小燕子衔着什么?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词语。
段诗歌,请幼儿说说与原诗有什么不一样?帮助幼儿掌握仿编的方法。让幼儿自由仿编的方法。
原诗歌:
春天的故事
春风长着手,
那手像妈妈,
摸了摸小草,
小草绿了。
春风长着嘴,
会说悄悄话,
在树梢上说了说,
柳树绿了。
春风长着腿,
一溜烟跑来了,
亲了亲桃树,
桃树开了!
春风发请柬,
春风长着什么?为什么说春风长着手?它怎么使小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嘴?这怎么使柳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说春风长着腿?它怎样使桃树发生了变化的?春风给谁发请柬?小燕子衔着什么?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词语。
请来了小燕子,
小燕子衔着春光,
快活地飞来了!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幸福的含义,体验蜗牛享受幸福的快乐。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结合自己理解的“幸福”创编诗歌。
3.认识重点字词“蜗牛”、“幸福”。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册、有观察过蜗牛的经验。
2.老师准备
大图书、录音机、大字卡(第⑧页)、歌曲《蜗牛和黄鹂鸟》的音带。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
2.歌里唱的是什么?你喜欢这只蜗牛吗?
小结:蜗牛一步一步地往前爬,你知道在它的眼中,什么事最幸福的事情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蜗牛的世界,感受一下它的幸福生活吧!
二、自由阅读。
将小图书发给幼儿,鼓励幼儿自己观察理解画面内容。也可以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
三、大图书阅读。
1.幼儿看大图书听录音,欣赏诗歌一遍,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
2.师幼共同阅读大图书。
蜗牛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很幸福?教师出示大字卡“蜗牛”、“幸福”。
3.教师小结:原来在蜗牛的眼中,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美好,有自己喜欢的花,有温暖的家,所以它觉得自己号幸福。
4.在你的心目中,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最幸福?幼儿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将其加以总结提升。四、体验式阅读。
1.配乐诗欣赏,师幼一起感受故事中优雅、恬静、幸福的滋味。
2.师幼一起朗读诗歌。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回忆并讲一讲自己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五、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整理物品,结束本次活动。
附诗歌:
?我是一只蜗牛》我是一只蜗牛,只能慢慢的爬,
我不羡慕高飞的雄鹰,因为地上有我喜爱的花。我是一只蜗牛,只能慢慢的爬,
我不羡慕快跑的骏马,因为泥土里有我温暖的家。我是一只蜗牛,只能慢慢的爬,
许多花儿位我微笑,我也很幸福,你知道吗?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记忆,朗诵诗歌。
2、幼儿通过看、听、摸、闻的方式感受冬天,并能用语言描述。
3、丰富词汇:飘扬、摇摆、懦弱。
4、培养幼儿勇敢顽强不怕冷的精神。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6、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丰富幼儿有关冬天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说说冬天是什么?
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幼儿自由讨论。
二、教师朗诵诗歌《冬天是什么》,幼儿欣赏。
三、演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使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1、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2、北风爷爷说冬天是什么?雪娃娃、小松鼠、小朋友说冬天是什么?启发幼儿用诗歌原句描述各个角色的语言。
四、教师朗诵诗歌,要求幼儿根据冬天不同特点来思考:
1、为什么北风爷爷说冬天是摇摆的树枝在跳舞?
2、为什么雪娃娃说冬天是飘扬的六角小花朵?
3、为什么小松鼠说冬天是躲在洞里吃储存的野果?
4、为什么小朋友说冬天是一把量人的尺?
五、采用分段学习与全体幼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朗诵诗歌。
六、谈话:小朋友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你听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你摸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启发幼儿讲出冬天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活动评析
该活动内容适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语言发展水平,在学这首诗歌前,已经帮助孩子积累了有关冬天的相关经验知识,为学习诗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活动中把诗歌内容制成了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把孩子带到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了小动物们眼里的冬天。幼儿边看课件边学说儿歌,更容易掌握诗歌的内容。该诗歌活动,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敢于表现的能力,整个活动新颖有趣、科学合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5
一、动目标:
1、创设情景,在跟随春娃娃"串门"的过程中学说故事中的话,感知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2、鼓励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认识。
二、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要求把课程内容视为幼儿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重视幼儿原有的学习经验,是幼儿能够理解和体验到的,强调幼儿已有兴趣、需要及知识经验。
这次我们的主题是"春天来了",为了让孩子储备春天的经验,我们前期就通过亲子活动游《长风公园》,让家长根据调查表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游公园。孩子们发现了春天柳树长叶子了、小草长出来了,公园里好多花开了,并能讲出一些花的名称,如:桃花、茶花、郁金香等,他们觉得长风公园很美,这是孩子们对春天的第一个感觉。在幼儿园里,我们利用户外活动、餐后散步时带领幼儿找找幼儿园里的春天。在教室里我们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区角操作和自由活动中进行观察和了解,同时又通过谈话、歌曲、儿歌等预设性的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秘密。孩子们对春天的花呀、草呀、小动物呀都是非常的感兴趣,有时他们会问:春天还有什么呢?小蜗牛在哪里,我们怎么找不到?等问题。针对我班孩子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我选择了故事《春娃娃》。
开始部分,角色导入直奔主题,引起孩子们想跟随春娃娃去串门的兴趣。第二部分,我创设亲身体验的活动环境,通过请孩子们去布谷鸟家、柳树家、桃花家串门,鼓励孩子们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感知春天动植物的变化,最后通过歌曲小结内容、提升经验。第三部分迁移想象,尝试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说说春天的变化。
三、活动准备:
创设布谷鸟、柳树、桃花的家;幼儿扮演布谷鸟、柳树、桃花;草地故事内容创编的歌曲录音四、 教材分析:
重点:感知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难点:愿意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认识。
五、活动过程
(一)角色导入(激发兴趣、理解"串门")
1、(老师扮演春娃娃)"孩子们你们好,我是春娃娃,你们知道春娃娃来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今天春娃娃带你们去"串门"。(理解"串门")
(二)游戏体验(感知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愿意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认识)
1、春娃娃带着孩子们来到布谷鸟的家:"这是谁的家?布谷鸟在干什么?啊呀!布谷鸟在睡觉,她不知道我们来了怎么办呢?(想办法、学说故事中的话)
2、你们知道布谷鸟为什么一直"布谷、布谷"的叫。
3、孩子们和春娃娃一起邀请布谷鸟去柳树姐姐家"串门"。
4、请一孩子去告诉柳树姐姐春娃娃来了。(柳树姐姐快出来,春娃娃来了)5、春娃娃帮柳树姐姐梳头发(帮助孩子理解由短变长)。
6、同样方法去桃花家"串门"。
7、春娃娃:"孩子们我累了和我一起到草地上休息一会吧!"8、播放故事歌曲:"谁在唱歌,他们唱了什么?"9、跟春娃娃一起念两遍,跟唱两遍。
(三)迁移想象(尝试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说说春天的变化)1、你们还想跟春娃娃一起去"串门"吗?
2、到谁家去呢?(自由交流)孩子们走吧,"串门"去喽!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梳子的基本特征,知道梳子由梳柄、梳齿、梳背等组成。
2、大胆创造表现不同造型的梳子,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体验无拘无束构画不同形状梳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类型的梳子实物16把、勾线笔、纸。
2、背景音乐、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教师:你们都发现桌子上有什么?你们都用过梳子吗?见过爸爸妈妈用梳子吧!
二、观察了解梳子的外形特征
1、整体观察,建立初步的整体印象
教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梳子,小朋友每个人都拿一把梳子吧!
(1)(指着梳的柄)教师:这是什么?——梳柄,我们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指着梳齿)教师:现在我们来摸一摸梳子的这个部位,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梳齿像什么?
(3)(指着梳背)教师:那这是梳子的什么部位呢?
教师小结:没错,梳子由梳柄、梳齿、梳背组成。
三、细节观察,了解不同造型的梳子
1、出示一组梳柄不同的梳子。
教师:好,小朋友现在把梳子都放回到位置上,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梳子,说说你喜欢哪一把梳子?你为什么喜欢它?哪个部位最吸引你?
2、出示一组梳齿不同的梳子
教师小结:原来梳子的样子多种多样,有的梳柄不同,有的梳齿不同。
四、点拨示范
1、先画梳柄
2、再画梳背
3、最后画梳齿
五、自主作画
幼儿自主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互动评价
1、自评,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画,说说有什么特别的?
2、互评,教师:除了喜欢你自己的画,你还喜欢哪位同伴的画?
3、师评,教师:我觉得这几幅作品很特别,我们看一看。
幼儿诗歌类教案篇7
一:活动背景
?小老鼠打喷嚏》的音乐活动是一次园级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引领既中心送教活动的展示课。是由中心幼儿园的顾雪方老师执教的,顾老师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小老鼠打喷嚏》取材于中班《小鬼显身手》主题背景。活动借助小老鼠这一角色,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晒太阳、做运动让感冒好转,从而体验到自己的能干。活动中选用与主题较为匹配的名曲《音乐的瞬间》作为欣赏和表现的载体,曲调诙谐有趣,是一个融音乐欣赏和音乐游戏于一体的活动,该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音乐比较欢快,b段音乐比较舒缓,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欣赏、游戏。根据a段音乐中有有规律的滑音,她采用了小老鼠打喷嚏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来贯穿整个活动,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活动中顾老师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并且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肢体和表情尽情地表现小老鼠打喷嚏的有趣情节,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对孩子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这次活动不仅吸引住了幼儿,同时也吸引了我,使我对这个活动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案例分析
(一)、情景导入,引入主题
1.教师带领幼儿听小老鼠打喷嚏的音乐做动作进活动室。
2.出示图片小老鼠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主题:阿嚏阿嚏小老鼠怎么啦?
幼:小老鼠感冒了,不停地打喷嚏。
师:小老鼠是怎样打喷嚏的?
幼:捂着嘴巴打喷嚏。
师:你是怎样打喷嚏的?
(二)、整体欣赏,了解结构
1.完整欣赏音乐,了解乐曲的结构
幼儿听音乐一遍:
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段?
幼:三段
师:三段音乐哪里是一样的?(出示图谱)
幼: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第二段不一样。
2.幼儿再次欣赏,借助图谱,进一步感受,理解乐曲
师:这段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分段欣赏,表现表达
1.欣赏a段音乐,
师:小老鼠在什么时候打喷嚏?小老鼠是怎样一边走一边打喷嚏的?
(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小老鼠打喷嚏的有趣事情。)
2.借助图谱,再次欣赏音乐,模仿小老鼠边走边打喷嚏的动作
教师跟幼儿一起随音乐做动作,师用语言提示:跑跑跑跑,阿嚏阿嚏,跑跑跑跑,阿嚏阿嚏。
3.欣赏b段音乐
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小老鼠晒太阳、锻炼身体的情节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老鼠不打喷嚏?
幼:晒太阳。
师:除了晒太阳,还有什么好办法使感冒好起来?
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4.欣赏a段音乐
引导幼儿体验小老鼠开心回家的心情
师:晒了太阳,锻炼身体后会感觉怎么样?
幼:很开心。
师:很开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幼儿学做小老鼠开心的动作。
(四)、游戏情境,玩中体验
师:“刚才小朋友做得非常好,现在请小朋友走成一个圆,面向圆心站好,我们再来学学小老鼠边跑边打喷嚏、晒太阳、感冒好了高兴的动作。”
师:小老鼠一开始感冒了心情开心吗?后来小老鼠晒了太阳运动了感冒就好了,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加上不同的表情来表演,好吗?
评析: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引入主题。教师从一开始就让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进场,创设宽松氛围将孩子引入音乐的氛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利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且让幼儿在说一说、学一学的环节中,了解平时打喷嚏的方法,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整体欣赏,了解结构。教师借助图谱,让幼儿完整欣赏音乐,了解乐曲结构,理解乐曲内容。借用图谱完整欣赏,通过这一支架为幼儿了解乐曲的段落结构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音乐,从在理解的过程中知道音乐所讲诉的小老鼠打喷嚏事情。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第三环节中,分段欣赏,表现表达。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为小老鼠治病,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想象,表现小老鼠晒太阳的各种姿态,并且让孩子想象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让其他的孩子学一学做一做,给孩子提供了发展自己的舞台,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
第四环节: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病好了很开心的特点,使孩子们在欣赏音乐中边做动作边表现出了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故事情节和表演中来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让幼儿在好玩的音乐游戏中进一步体验和表现音乐的不同,充分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把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三、活动反思
?打喷嚏的小老鼠》它是一个融音乐欣赏和音乐游戏于一体的音乐活动,该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音乐比较欢快,b段音乐比较舒缓,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欣赏、游戏。顾老师教学时加入故事情节,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且a段音乐中有规律的滑音,听起来象打喷嚏的声音,因此,顾老师就用了小老鼠打喷嚏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来贯穿整个活动,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整个活动都是在顾老师饱满热情的带动下进行的。她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情趣,带动了幼儿表演的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都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孩子们情绪活跃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感冒多发季节,多数幼儿有过感冒打喷嚏的经验,并且知道感冒打喷嚏要吃药、打针等等,因此,在活动中,顾老师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为小老鼠治病,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和表情尽情地来表现小老鼠病前及病好后不同的神态,让幼儿在故事情节和表演过程中来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新的快乐,并让幼儿在音乐表演中体验到乐趣。在活动中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使幼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创造力。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