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案参考6篇

时间:2024-03-01 17:11:03 分类:教师总结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教学思路,将知识有序地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我们事先规划好教学时间和节奏,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马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马教案参考6篇

马教案篇1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学习: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习

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 致:得到 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游:交??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被:披 腰:腰戴。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

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习,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四、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马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 第二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阅读“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自学方法…1、…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二)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自学方法…1、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四)互帮 (使用互帮显示板)

马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叩(kòu)问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3.继续背诵课文。

马教案篇4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

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

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马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汗血马”意象的含义,体会作者借此表达的对汗血马的奔跑精神,牺牲自我、志存高远的赞美之情。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汗血马流血前→流血时→流血后的生命历程,感受诗人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难点:理解“汗血马”意象的含义,体会作者借此表达的对汗血马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画马画得最好的画家是谁?

看徐悲鸿的画

2.你能说出一些有“马”字的成语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徐悲鸿画马画得好,中国也有一位著名诗人牛汉写马写得特别好,听课文录音,思考牛汉写的马和徐悲鸿画的马有哪些不一样。

听课文录音前,先掌握一些字的读音:“血”、“闷热”、“舐”、“搐”、“胛”、“臀”、“沁”、“彤”、“坂”。

牛汉写的不是一般的马,是汗血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

2.汗血马只要一奔跑就会流血吗?

《汗血马》原文阅读

汗血马

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

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

无风的七月八月天

戈壁是火的领地

只有飞奔

四脚腾空的飞奔

胸前才感觉有风

才能穿过几百里闷热的浮尘

汗水全被焦渴的尘砂舐光

汗水结晶成马的白色的斑纹

汗水流尽了

胆汁流尽了

向空旷冲刺的目光

宽阔的抽搐的胸肌

沉默地向自己生命的

从肩脚和臀股

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球

世界上

只有汗血马

血管与汗腺相通

肩脚上并没有翅翼

四蹄也不会生风

汗血马不知道人间美妙的神话

它只向前飞奔

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

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

和凝冻的云天

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尽了最后一滴??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汗血马》预习练习

一、注音

“舐”( )“搐”( )“胛”( )“臀”( )

“沁”( )“彤”( )“坂”( )汗血马( )

二、查资料介绍汗血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查资料介绍牛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牛汉的一篇散文《 》。

四、阅读诗歌

第一、三、六小节语气声音;二、四、五小节声音由到,读出汗血马飞奔的雄姿和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最后一节是诗人感情的深沉流露,要读出诗人那种为实现理想,追求自由死而后已的精神美,声音。

五、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写了《汉血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象征:这首诗赞美了汗血马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请用5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文中汉血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朗读诗歌,在课本上标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马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马教案参考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