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小故事教案7篇

时间:2024-03-06 16:10:16 分类:教师总结

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编写教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和任务,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寓言小故事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寓言小故事教案7篇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1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点拨)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一)、说一说

?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文章,同学们,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拉一把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思考: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4)小组成员四人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语气和感情。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2

秋风乍起,红叶纷纷落下,铺满了整个大地。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不知远方的亲人是否可好?张籍静静倚靠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纷纷扬扬的落叶,不禁倍感思念。

张籍回到书房,提起笔,决定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刚一提起手中的笔,千言万语,千愁万绪,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他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不禁想起家乡那美丽的翠竹,可爱的鸡鸭,活蹦乱跳的

鱼,还有热心肠的邻居以及交往笃深的朋友??不知不觉早已潸然泪下。

他回过神来,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提起手中的笔,只见他疾书一封家书,在信中他,首先深情地问候远在他方,早已白发苍苍的爹娘,并详细询问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以及儿时的玩伴,甚至于就连他离家当年亲手栽种的一棵槐树,小河两岸碧绿的柳树,他都依然牵挂??那思绪如同壮观的瀑布,一泻而下。终于,一封充满情意的家书写好了,张籍迫不及待地把信交给捎信人。可是,就在捎信人即将出发之时,他突然又担心刚才由于写得过于匆忙,生怕还有什么遗漏之处,于是,他再次打开信封,仔细查看一番,直到他感到放心了,才小心翼翼地把信交还给捎信人。这真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啊!

他目送着远去的快马,再次陷入了深深沉思??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设想]

1、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因而教学重点放在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在读后所能得到的启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题可以有二:一是庄子主观意图要阐发的“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为今天读者从中总结出的主题思想,即上述的启示。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会,动荡、复杂。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也反映其复杂性;他的养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学则应注重促进学生上进心,而且短短的一节课内,学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对庄子要人们像庖丁那样找空隙下刀,避免来矛盾,逃避现实不让自己受损伤的苟且偷生的人生观,提出批判。并着重于从一则寓言中我们可受到启发,获取教益上从事教学。

2、学难点是文章的三个境界的理解。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学应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提醒学生学习注意。

3、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并重。

4、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5、教学时数:1课时。

6、预习(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a.以“刀”贯穿全文:

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个境界的分析:(见教案关于“教学难点”内)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c.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

例:1胸有成竹。

2现代人弹钢琴。

3学习外语。

4练习射门……

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读

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并能琅琅上口。(文言文学习应该注重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

a.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1.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b.翻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怵然为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c.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

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d、读中体会本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写作

特点,体悟作者善于把哲学思想和文学想象巧妙结合的用心:如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厚”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良庖”、“族庖”间的对照,“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踌躇满志”的精神描绘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是一篇难得的独具风格的哲理散文。

五读

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略)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2、充短文片断,了解庄子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列近名,为恶无近利。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养亲,可以尽年。

3、你读《庖丁解牛》的感受。(课外作业)

三、总结:(略)

(见四读、五读)

附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庄子》哲理散文

一个场面描写:

解、触、倚、履、踦、 (动词)

砉、騞(似声词)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比喻)

二个部分段落大意:

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2、记叙文惠君与庖丁对话,表现庖丁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三年内)

第二境界:耒尝见全牛也。 (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视;官知—神欲。 (十九年后)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4

目标

1.理解故事,进一步了解作品中动物的特点。

2.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自己的优点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

准备

猴子、狗熊、大象、鳄鱼、蚂蚁卡片5―6套。

过程

1.说说这些动物。

――教师出示猴子卡片,请幼儿说一说喜不喜欢猴子,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把准备的动物卡片分别发给每一个小组,请他们讨论:喜不喜欢这些动物,为什么?

――每组幼儿派一个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2.听听动物夸自己。

――刚才你们说了自己喜欢这些动物的哪些地方,动物们也知道自己的优点。我们听一听它们是怎么夸自己的。

――讲述故事,并按故事情节中的先后次序将动物呈现在黑板上。

――这些动物夸自己有什么特点?它们看别人呢?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夸自己的优点是对的,但是夸自己时不能把别人说得什么都不好。

3.夸夸自己和别人。

――请幼儿夸夸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夸夸别人的优点。

建议

最后一个环节可根据幼儿自信与不自信的情况,引导幼儿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学会了跳绳,xx小朋友也学会了,我们跳得很好。”或“xx小朋友会讲故事,我也会讲故事。”要注意鼓励那些不自信的幼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

附:夸自己

有一天,一位医生来到森林里。他让动物们说说自己的长相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可以帮助动物们变得漂亮起来。

医生让猴子先说。猴子说:“我对自己的长相很满意呀。我和人一模一样,有四肢、有五官。我还比人多一条漂亮的尾巴呢。你们瞧,狗熊的长相才不好看呢。他长得肥肥胖胖,又蠢又笨。”

狗熊说:“什么呀,我的长相一点都不难看。我比猴子长得壮,我的力气也大呀。大象才难看呢!你们瞧瞧,大象的身子那么大,可是他的尾巴那么短那么小,好像长了一条猪尾巴,大象的耳朵那么大,鼻子也长得不像样子。”

大象听了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我的鼻子、耳朵和尾巴长得很好看,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请我去当滑梯呢。要说身体吗,鲸鱼才是长得太大太蠢呢。”

鲸鱼也生气了,他喷出一股水,高高地冲上天空。他说:“我是海里最大的动物。最厉害的鲨鱼看到我都逃得远远的。没有那么大的身体,鲨鱼会怕我吗?你们瞧,蚂蚁才长得不好看呢。蚂蚁长得那么小,让人看不清楚,一脚就把他踩扁了。”

蚂蚁虽然长得小,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长得难看。蚂蚁说:“谁说我长得不好看呀。猴子才真的难看呢。猴子说他和人长得一样,人的身上可没有那么长的毛呀,还有那么难看的红屁股,人也没有呀。”

动物们夸了一通自己,批评了一通别人,很开心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医生没什么事可干,也回家去了。(根据拉封丹同名寓言改编)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5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

2、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

学习《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 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

“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言故事表达的感情;

2、反复揣摩寓言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及身份特点,在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教学方法

1、观摩视频,感悟体会

2、以练为主,边练边议;

3、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4、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新课:

前两天我们刚刚学完《陶罐和铁罐》这课文,你们喜欢它吗?这是一十分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知道寓言的特点吗?

出示: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今天,我们的朗读材料《伊索寓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狼和小羊》,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怎样能把它读好呢?(多媒体出示全文)

二、学生练读,指导点拨:

1、学生练读,巡视发现问题

2、指导点拨:

寓言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没有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对狼和小羊这两个形象语言、心理咨询的把握不准确,而且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没有做到应有的冷静、严肃,没有让人回味的特点。

三、视频引路,感悟体会

认真倾听视频朗读,体会朗读者是如何揣摩角色的心理咨询,从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三、指导“叙述性语言”的指导

多媒体出示: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

1、听录音示范读

2、指导朗读此段的整体语气:因为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是在给我们叙述这个故事,所以语气尽量做到自然、平静,“碰巧”“非常”稍稍重读一些。

3、学生练读

4、指名朗读

四、指导“角色对话部分”的指导

1、先来体会这两个角色的特点

狼是无理、蛮横、凶恶的;小羊是礼貌、弱小、可怜的

2、指导: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狼认为小溪是他的)指名读

3、指导: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抓住“温和”一词,体会温和的语气)指名读

4、指导:"就算这样吧!"(读出狼的不情愿承认又有些恶狠狠)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此句语气上扬)

"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 (此句语气上扬、音重且急促)(抓住“喊道”一词,体会可怜的小羊要为自己争辩)

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声音大而急促)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5、自由练读

6、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五、指导“阐明道理”部分的朗读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交换角色朗读,学生。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寓言小故事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出示乌鸦、狐狸的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动物?那么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那小朋友们也来学一学乌鸦找到肉高兴的样子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狐狸吧!小朋友们,狐狸第三次是怎么说的啊?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小朋友们,为什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小朋友们都知道乌鸦的声音并不好听,那为什么狐狸说他的声音好听,还想听它唱歌,是真的想听它唱歌吗?

三、引导幼儿畅想故事的结局

鸦听了狐狸的奉诚话,心里一得意,刚一张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来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四、 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五、 续编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

《寓言小故事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