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7篇
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老师在写教学反思时,一定都能从中吸取不少教学经验,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1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具备了学习《摇篮》这首诗歌所要求的类比、迁移能力。在活动中我运用了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孩子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满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我做了如下反思:
本次活动比较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在活动中,我借助语言、音乐、图片、肢体语言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我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诗和歌本是一家,通过音乐与诗歌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了幼儿,引起“我”、“诗歌”、“音乐”的共鸣,使幼儿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意境,使整首诗歌的学习起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如老师在引导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我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
2、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有效学习。
(1)运用启发性语言。
运用启发性指导语能拓展幼儿的思维,活动中我注重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如在学习活动中,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想象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摇篮?摇着谁?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既适合大班孩子的现有水平,又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
(2)充分运用课件图片。
?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学习诗歌时,我针对幼儿的能力差异为幼儿展示了不同色彩漂亮、内容贴切的图片,幼儿能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诗歌,边看边想,边想边学,当他们的学习出现需要个别指导时,我能根据幼儿的困难需要“审时度势”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及适时的引导,让他们体验参与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活动存在的比较不足之处:
1、由于是借班上课,对该班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活动习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
2、幼儿在学习诗歌时,我发现有的幼儿学习诗歌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忘了念,分析原因,诗歌的第三句是难点,这和孩子本身的经验不足有关,提醒幼儿一边看老师黑板上的句式一边仿编。
3、幼儿表演诗歌时由于时间关系,大部分孩子都只能重复教学中的内容,表现力方面的潜能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总之,教学课中有得有失,但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信心,继续加强学习,学习更多的教学、教育理念,更好地借鉴别人的优秀方案,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广阔天空。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2
?摇篮》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摇篮曲》作为背景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创编出较为完整的诗歌来。孩子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孩子也获得了成功。通过课的反复修改,在教学活动中也收获了不少,为我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下就是几点小小的收获: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图片、身体动作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的出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还帮助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记忆。
在幼儿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体验到了诗歌带给大家的快乐。在学习诗歌的同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先寻找四段诗歌的共同之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结构,为学习仿编诗歌做铺垫。很多的幼儿能够根据图片找出诗歌的规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点,朗诵诗歌较为连贯,诗歌内容掌握较好。通过《摇篮》教学活动,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诗歌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种手段让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展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轻柔、连贯地唱摇篮曲,并边唱边做动作,表现歌曲安静的性质。
2、为歌曲编唱其他有关的摇篮和宝宝的歌词。
3、体验摇摇篮、哄娃娃的情趣。
活动准备:
对音乐性质的感受有一定的分辨经验。
活动过程:
1、复歌曲《家》。
感知歌曲优美的旋律,带领幼儿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家》。
启发幼儿想象,并仿编歌词,教师记录幼儿的想象,并带领幼儿演唱仿编的歌曲。
2、熟悉新歌《摇篮》的旋律及性质。
听教师弹奏乐曲,感受乐曲性质,讨论音乐好像说的是什么事。
跟着音乐做关于哄娃娃睡觉或表现舒缓优美的动作。
3、学唱新歌。
教师范唱。
理解歌词内容,念歌词。
在月球旋律伴奏下,轻声学唱。
边唱边做动作。如:摇摇篮、拍娃娃、抱娃娃等,表现歌曲轻柔、安静的性质。
4、为歌曲编唱新词。
引导幼儿创编。如:大海是摇篮,它的宝宝是谁?说一说,唱一唱。
幼儿探索创编新词并演唱。如: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
5、复音乐游戏《逛公园》。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4
诗歌《摇篮》是一首很优美、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的诗歌,其语言精练,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通过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
针对诗歌《摇篮》,我设计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和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图片和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在活动中,我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了ppt课件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活动导入部分,我以摇篮曲的欣赏使幼儿很快进入音乐优美的意境,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从开始环节听音乐说感受、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到教师提出:白云为什么是“轻轻飘”?浪花为什么是“轻轻翻”?风儿为什么是“轻轻吹”?歌儿为什么是“轻轻唱”?等问题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讨论、模仿,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体验更加深入。最后,配乐诗朗诵把诗歌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体会到诗同时音乐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从而被陶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诗歌创编中,原有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有一些限制幼儿的思维。欣赏诗歌的次数略有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彩色文字的作用,而创编环节的时间把握稍显不足,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特别是仿编诗歌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忘了编,有的不知添加什么才能使摇篮摇起来。
总之,教学课中有得有失,但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信心,继续加强学习,阅读更多的教学、教育理念,更好的借鉴别人的优秀方案,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5
活动名称:
摇篮
活动目标:
学用比喻的方法描述事物。
活动准备:
1、挂图:四幅。
2、布娃娃。
3、音乐:摇篮曲。
4、头饰;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摇篮曲》,教师抱着娃娃做睡觉动作。
二、初步感知诗歌
过渡语: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摇篮吗?(原来有很多东西可以当摇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诗歌里有哪些是摇篮。
①、教师配乐朗读。(配乐)
②、教师结合图片再次朗读
师: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那我们再来听听诗歌里到底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出示图片:边读边操作图片。)
提问:诗歌里到底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
三、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①、提问: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因为蓝天很大····)
小结:蓝天很大,还有白云,星宝宝睡在里面很舒服,很温暖。
②、提问:大海这个摇篮里睡着谁呀?(鱼宝宝)
浪花是怎么摇的?
③、提问:花宝宝睡在哪个摇篮里?(花园)
④、师:妈妈是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为什么小宝宝睡着了。
四、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
活动分析:
在诗歌创编中,原有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有一些限制幼儿的思维。欣赏诗歌的次数略有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彩色文字的作用,而创编环节的时间把握稍显不足,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特别是仿编诗歌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忘了编,有的不知添加什么才能使摇篮摇起来。作为老师的我也不能很广阔的想到很多,只有少数活泼的小朋友创编得很好。分析原因,仿编诗歌的第三句是难点,这和孩子本身的经验不足有关,在上这节课时,可多观察、多引导幼儿去学 。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6
唱歌、跳舞,歌表演幼儿是非常喜欢的。对于欣赏美音乐,却一定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和欣赏意境的刻意布置,才能使幼儿真正学会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在《摇篮曲》音乐欣赏活动中,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有两个,一是尝试用语言和动作表现《摇篮曲》柔和、宁静的音乐特点,二是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在活动过程中,我精心导入活动,创设睡觉意境,自然进入活动主题,以游戏方式让幼儿静息,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说说妈妈使宝宝快快入睡的方法,讲故事、唱歌等。
我一边歌唱《摇篮曲》,一边做哄宝宝入睡的动作,头和身体也随之轻微摆动。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好。好像真的睡着了。
然后师幼一起表演爸爸妈妈唱《摇篮曲》哄宝宝入睡。
然而,当我播放音乐时,却引起了不少孩子的惊呼声、欢笑声,哪里是哄宝宝睡觉啊!分明就是冲锋号吹响了一般。
原来,因为《摇篮曲》是美声唱法,声音音色饱满,底气十足,加上初始时音量涉嫌稍大,孩子们乍然一听,很震撼,后来,在我的再三示意下,把音量调得稍小一些,引导孩子们再次欣赏,才慢慢达到了目标。反复欣赏时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感情的表达有时美声唱法是最丰富的。经过反复探索,把握好音量调的高低,老师的引导、意境的创设,幼儿还是能基本达到活动目标,这次美声唱法欣赏活动使我初步积累了有关方面的经验和感觉。我深刻的体会到,对于此类音乐的欣赏教学我还很缺乏专业水准和经验,尤其是教学活动中美声唱法方面的学习更应该加强。
大班语言摇篮教学反思篇7
设计意图:
幼儿对自己的家庭、爸爸妈妈十分熟悉;能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怎样让孩子们将爱扩大到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去呢?因此特意设计了《摇篮》的教案。诗歌里充满了宁静和温馨,孩子们在这种气氛中提高了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活动目标:
1、对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兴趣,感受和体会诗歌中“摇篮”的优美意境。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用“xxx是摇篮,摇着xxx宝宝”的句式仿编诗歌。
3、能大胆说出自己想象中的摇篮和宝宝。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花园、大海,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
2、物质材料准备:与诗歌内容有关的小图片;旋律优美安静的乐曲磁带;吊床十个。
3、环境准备: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蓝天、大海、花园的游戏情景。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睡觉歌》,边自由表演边进入活动室。(走过三个场景,说“我们飞到蓝天上、我们游到大海里、我们来到花园中)进入活动室。
二、理解活动
1、情景游戏“送宝宝”。
师:“我的宝宝们都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妈妈的手臂象摇篮一样,睡得真舒服!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宝宝的摇篮在哪里呢?我们来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摇篮吧。”
幼儿自由选取场地上散放的星星、鱼、花,边放到相应的背景上,边表述。教师及时肯定孩子的想象。
2、完整欣赏课件,提问。
诗歌里有哪些宝宝?(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
谁是这些宝宝的`摇篮?(蓝天——星宝宝、大海——鱼宝宝、花园——花宝宝)
它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用语言、动作表现动词:飘、翻、吹)
3、完整欣赏课件——幼儿边欣赏,边用动作表现诗歌。
三、仿编活动
1、请幼儿在环境布置中自选图片进行仿编。
师:“蓝天是摇篮,还可以摇哪些宝宝?大海是摇篮,还可以摇哪些宝宝?花园是摇篮,还可以摇哪些宝宝?”(蝴蝶、蜻蜓、风筝、蜗牛、蚂蚁、海里的各种小动物、海星、海龟、月亮、太阳、星球等等)
2、鼓励启发幼儿用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简笔画仿编,并相互讲述。
师:“除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当摇篮和宝宝呢?”
3、将幼儿作品布置在展板上,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自己小组仿编的内容。
4、游戏《摇啊摇》。(《睡觉歌》)
幼儿三人一组玩吊床。
四、延伸活动
在艺术活动中,请幼儿将自己仿编的诗歌用绘画、文字符号等形式表现出来,以班级为单位,制成一本连环画。
附诗歌: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