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湖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难度,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游西湖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游西湖教案篇1
一、复习(说句练习)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
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学生自由朗读。
五、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游西湖教案篇2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 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 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 师生共赏西湖美景。 (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 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 (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西湖的“绿”)
2. 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 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 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 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 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 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 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 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 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 齐读课题
2. 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 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 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 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 (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 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 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 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 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 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 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 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 花港观鱼的“绿”
(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 (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游西湖教案篇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苯沂究翁狻K谆八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弊远量挝摹L崾疽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比隙辽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毖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本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笨雌匆簦写词语;
2北纫槐龋再组词;
3毙唇义词;
4毖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备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游西湖教案篇4
问题的提出:
4—5岁的儿童主要依照表象进行思维,认识活动的概括性是儿童对事物理解增强,但仍表面、肤浅!幼儿这个年龄决定他们对周边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着‘陈鹤勤的社会乃大学堂’:能引起幼儿兴趣,真正作到‘玩中学、学中玩’———在本学期,我们中(1)班展开了以杭州老字号特产(杭州西湖龙井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想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物质资源,通过幼儿自主收集、使用、了解,从而对家乡的特产有进一步认识。在与同伴分享资源的同时,为家乡拥有‘宝贵财富’而自豪,从而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研究目标:
1、通过积极参与杭州老字号特产的收集,认识特产对生活的用途,从而为家乡自豪!
2、原因收集特产相关的背景知识,体会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同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兴趣!
3、使幼儿在感受家乡地大物博的同时,初步懂得现在好好‘学本领’的重要性!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研究时间与对象:
时间:20xx—06
对象:中(1)班全体幼儿、家长、老师
实施过程:
(为使‘西湖龙井’这一主题开展地更丰富,有效:首先制作主题网络图)
认识龙井
杭州西湖龙井品尝龙井。
龙井绘、编。
为保证活动质量,我们将对活动的展开做具体预设:
首先收集各中各样的茶叶,供孩子比较龙井茶叶与其他茶的不同处;
其次与孩子一起收集相关龙井茶的历史背景及闻名的历史原因;
第三观看龙井茶的生长过程、龙井的采摘(有机会可实地观察);
第四动手泡制龙井茶,与同伴分享合作成果;
(在区角中展开龙井的装饰:用茶叶来拼自己喜欢的.饰物等);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孩子的兴趣点,主要参考以下点:
1、一起认识龙井茶;——我来说说龙井茶;(从形,质等方面展开)
2、可爱的龙井茶树;———我来画棵龙井茶树;
3、龙井茶的故事;——分享我所知道的;
4、一起采茶去;(用录影带观看或实地)
5、好听的‘采茶扑蝶’
6、品茶会;
7、我来做茶叶工艺品(投至区角等)
教育的随机性很大,当然以上只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在实际展开中教师会按照幼儿的活动表现做调整或延伸!
游西湖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 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 “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 灵隐
重点句子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板书,树木,苍翠欲滴)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灵隐寺之游,烟雨迷蒙,绿意悠悠,令人心动,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点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接着汇报?
(2) 苏堤
重点句子
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
重点句子
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
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激情!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
(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
拓展阅读:
?半篇西湖游记》(近代丰子恺)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近代俞平伯)
?西湖萍踪》(现代许敏)
?西湖梦》(现代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