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6篇
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一份多样化的教案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小猪一次次地让一些动物在自己辛苦做的大饼上咬上一口,就是想看看动物们的牙印,以此找到那个趁自己睡觉而偷咬自己大饼的动物。该绘本语言重复简短,画面夸张形象,而且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不同动物的不同牙印。
在活动的设计上,我紧紧抓住"齿印"这个线索,引导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在这块大饼上留下的不同齿印,从而帮助小猪找出这个咬大饼的真正"小偷",同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习讲述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对于故事的理解我也是让孩子们在"设悬--释悬--设悬--释悬……"这样的结构下逐步深入,这样的方式也使得重复的故事情节和对话变得生动有趣。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参加分享活动,一起品尝饼干,观察比较自己和别人的齿印。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说说中,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齿印,并能进行匹配活动。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体验阅读的快乐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准备:
1.《谁咬了我的大饼》ppt。
2.动物图片及咬过的饼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测想象,激发兴趣。
1.出示圆形,猜测。"看,这是什么?"
2.迁移想象。"什么东西是圆形的?"
二、看看说说,阅读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激发阅读的兴趣。
"有一只很胖的小猪……等它醒来,咦?怎么了?"
"会是谁咬了它的饼干?"
2.感知小猪询问小鸟的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部分内容。
(2)提问:"小鸟咬出了什么形状?原来咬出的是什么形状?是小鸟咬的吗?"
3.感知小猪询问小兔的故事情节。
(1)感受角色,询问小兔:"谁来学学小猪问问小兔?一起来学学呢。"
(2)比较齿印:"哪个是小兔咬的?比比原来的呢?"
4.感知小猪询问狐狸的故事情节。
5.感知小猪询问鳄鱼的故事情节。
6.感知小猪询问河马的故事情节。
7.感受有趣的故事结尾:"小猪咬的在哪里?原来的牙印在哪里?现在你们能告诉小猪谁咬了它的饼干了吗?这是只怎么的小猪?"
三、观察齿印,进行匹配。
1.出示有齿印的饼干图片,观察并表达出是谁的齿印。
"这些饼干怎么了?""没有吃完的饼干应该怎样?""这些饼干都是谁咬的的?"
2.幼儿进行匹配活动。
"仔细看看你手中饼干上的牙齿印是哪个小动物咬的,将这个饼干送个那个小动物,并告诉它吃东西要吃完,不能浪费!"
3.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匹配是否正确。
四、品尝饼干,感受自己的齿印。
"小动物们都吃到了饼干,你们想吃吗?小猪也给你们送来了饼干……"
活动反思:
?谁咬了我的大饼》小猪的形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好像那只小猪就生活我们身边一样。这样的绘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释疑惑。这样的提问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展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知道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2、会观察和对比大饼上的牙齿印,并说短句“不是我,你看”,“果然不一样”等。
3、知道不同动物的牙齿印是不一样的,乐意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课件、小动物图片、展示板。
活动过程:
1、出示大饼,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大饼,提问:你们看看这是什么?谁想尝一尝?(请个别小朋友尝一尝),
(2)引导幼儿观察牙印:咦,这是什么?(咬过之后留下的形状),
(3)出示被动物们教过大饼的图片,引出故事:你们猜猜看,是谁咬掉了大饼呢?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
2、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
(1)教师讲述故事一遍,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出现了几个动物?谁偷吃了小猪的大饼?
(2)教师和幼儿一起看ppt说故事:
①小猪做了一块又大又圆的饼,太累了,躺在大饼上睡着了。(动作睡觉)等小猪醒来的时候,咦?大饼怎么啦?(被咬了一口)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是你们咬了小猪的大饼吗?
小猪想去问问它的朋友们。小猪的家附近住了小鸟、兔子、狐狸、河马。(出示动物图片)
②小猪拿着大饼去问小鸟,你们猜猜看小猪会跟小鸟怎么说呢?我们一起听听看,小猪是怎么说的“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我,你看……”小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留下了一个怎么样的牙齿印?(尖尖的)小鸟的嘴巴尖尖的,留下一个三角形的牙齿印。小鸟的牙印和刚才的牙齿印一样吗?(不一样)刚才那个牙齿印是半圆形的,不是小鸟咬的。引导幼儿学说短句:不是我,你看······
③你们看,小猪又找到了谁?(小兔)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兔吧:“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兔拿起大饼也在上面“啊呜”咬了一口。大饼上的牙齿印是怎么样的?小兔的牙齿印是小小的方方的。为什么会这样?(小兔有两个平平的大门牙)引导幼儿学说短句:果然不一样
④接下来,你们觉得小猪会去找哪个朋友?(幼儿自由回答)看,小猪找到了?(狐狸)猜猜看狐狸的牙齿印会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观察牙齿)狐狸狐狸,你也来咬一口吧。“啊呜”看,狐狸的牙齿印是大大的三角形。
⑤“啊呜”咦?大饼被哪个小动物咬掉了一大半呀?(河马)为什么?哦,小猪肯定是去问河马了,河马的嘴巴可真大,留下了许多大大的方方的牙齿印。
⑥这个半圆形的牙齿印到底是谁咬的?小猪还是不知道是谁咬了自己的大饼。小猪正在发愁的时候,朋友们都说“小猪小猪,你也咬一口吧”,小猪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咦!小猪的牙齿印是怎么样的呀?(半圆形)现在你们知道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吗?(小猪)
3、引导幼儿交流想法,知道做事情不能粗心的道理。
(1)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猪说什么?
(2)小结:原来是粗心的小猪,自己咬掉了大饼,却到处问别人。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粗心大意哦!
4、品尝饼干,体验活动的乐趣。
(1)出示饼干:小动物们的牙齿印都是不一样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牙齿印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去洗洗手,然后去咬一咬、看一看。
(2)幼儿分享饼干。
《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小猪做了一块好大的饼,累得睡着了。
等他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小猪问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说:“不是我,你看——”
小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兔子:“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兔子说:不是我,你看——”
兔子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说:“不是我,你看——”。
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鳄鱼:“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鳄鱼说:“不是我,你看——”
鳄鱼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恩,果然不一样。”
小猪问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河马张大了嘴巴……
轻轻地咬了一小口……
“啊”?
小猪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啊呜,他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
“吧唧吧唧”,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究竟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能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重点难点
1.难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2.重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能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ppt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及操作板;不同咬痕的饼卡片若干;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小猪的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啊?嗯,小猪做了一个大饼,这个大饼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出示自制大饼)
师:(教师讲述故事)小猪做了一个大饼,累的在大饼上睡着了。等它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小朋友,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你们看一看,这一口咬的是什么形状?(半圆形)
师:你们觉得会是谁咬的呢?
2.幼儿猜测。
师:嗯,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看看小猪是怎么做的。
二.结合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一起来问问小鸟,好不好?(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我们听听小鸟是怎么说的?
活动过程
师:是不是小鸟咬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 ,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不是小鸟咬的。
师:我们再去问问小兔吧。(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们觉得是小兔咬的吗?我们听听小兔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兔的是三瓣嘴,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也不是小兔咬的。我们一起来说说小猪是怎么问小鸟和小兔的吧!
师:我们在去问问狐狸吧,狐狸又会怎么回答呢?
师:你觉得是狐狸咬的吗?狐狸会在大饼上咬出什么形状呢? 小结:狐狸咬出的缺口是尖尖的大三角。
师:小猪又问了谁?他会怎么问呢?鳄鱼又会怎么回答呢? 师:你觉得鳄鱼会在大饼上咬出什么形状呢?
小结: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
师:请幼儿问问河马“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河马没有回答,轻轻的
张开大嘴巴,啊!河马把大饼怎么了?
小结:河马的嘴巴很大,有许多方方的牙齿。
(二)结合图片,猜测第三部分。
师:小猪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啊呜”他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吧唧吧 唧,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师: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你从哪里知道 的?小结:原来小猪咬过的痕迹和大饼上留下的痕迹一模一样。
(三)操作活动
1、miss 刘给你们准备了很多被小动物咬过的饼,你们来帮他们找一找,哪个是他们吃的,请你送给它们。
2、请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复习故事内容,
3、操作板展示,提升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一开始就设置悬念“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故事时候,发现小朋友们对于图 画的观察很仔细,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每种小动物的咬痕特征,在猜测、观察、
活动反思
发现、表演的过程中使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是给予孩 子们重复故事内容的机会较少。老师应该多创造些机会让幼儿自己来讲述故事内 容,在最后的操作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找出相应牙齿的大饼,加深了孩子们们对动 物牙印的进一步认识,达到了制定好的教育目标。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非常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性绘本。我为幼儿设置了绘本中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阅读绘本、观察牙印、比较不同,从而分析、推论出牙印的不同源于牙齿的形状不同,嘴巴的大小不同等等。最后,在绘本中结束活动,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2.通过对比,知道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并能进行配对。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留意生活中自己牙齿留下的痕迹。
2.材料准备:
(1)绘本《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大书;
(2)大饼教具;
(3)被各种动物咬了的不同形状的小饼干;
(4)音乐《饼干操》。
3.场地创设:大树、池塘等场景,小鸟、小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动物形象置于场景中。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阅读绘本
(1)以故事内容导入,提出疑问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师:“小猪做了一个好大的饼”(拿出来),唉,累死了,我都想睡一会儿了!你们帮我看好了大饼啊,千万不能让谁偷咬了!
师:咦(手指),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是不是你偷咬的啊?肯定是你偷咬的!那是你们咬了我的大饼吧!
师:都不是你们,难道,是他们(场景中的小动物们)咬了我的大饼?你们帮我去问问看!
(分析:情境导人,让幼儿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情境中,进行探索。)
(2)观察、比较、验证嘴巴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牙齿不一样,咬的牙印就不一样。
师:孩子们,你们问的怎么样啊?是不是他们咬的?
师: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那我们一起来问问看。
观察一:
师:先来问问小鸟:“小鸟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不是我,不是我!”
师:小鸟说……(不是它)为什么小鸟说不是它呢?
那我们请小鸟咬一口给我们看看。
师:哎,我的大饼是小鸟咬的吗?
为什么不是小鸟咬的呢?(将半圆形和小鸟咬的三角形对比: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小鸟咬的是什么形状?那为什么小鸟咬的是三角形呢?(小鸟的嘴巴尖尖的,三角形)哦,原来这跟小鸟的嘴巴有关系,小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三角形,所以它咬出来的大饼就是……。
观察二:
师:果然不是小鸟咬的!那是谁呢?我们再一起来问问小兔子吧!
“小兔,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不是我,不是我!”
师:兔子也说(不是我)。怎么办?
师:那小兔子你也咬一口给我们看看。
师:是小兔子咬的吗?为什么不是?小兔子咬的是这样的!为什么小兔子咬的是这样的呢(因为小兔子的嘴巴)哦,小兔子的嘴巴就是一瓣、两瓣、三瓣,而且他的什么也很特别啊(牙齿)他有两颗大门牙!所以小兔子咬的就是有两颗大门牙、一瓣、两瓣、三瓣。
观察三:
师:也不是小兔子咬的。唉,那问问……去。
师:“狐狸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不是我,不是我!”
师:狐狸说……
师:怎么证明?(也请狐狸咬一口)
师:狐狸咬的跟我这个(不一样),狐狸咬的是(三角形),因为狐狸的(嘴巴)就是(三角形)。
观察四、五:
师:唉,你们帮我问了这么多,都不是他们咬的。想必也累了吧,要不这样,你们先休息会吧。我自己来问问鳄鱼,还有河马。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不是我,你看。”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不是我,你看。”
师:孩子们,你们休息好了吗?我也问好了。
师:这两个是他们咬的牙印,跟我的这个(不一样),所以是他们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的)
师:那你知道这个(指着鳄鱼的牙印)是谁咬的吗?你怎么知道?真的哎,你们真的很厉害!
师:这个(画出河马的牙印)呢?因为……
师:哎呀,都不是他们咬了我的大饼啊!
(分析:观察、比较、验证,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让幼儿在情境中探究具有趣味性,增强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热爱科学探究活动。)
2.根据不同的牙印进行配对
师:哎呀,都不是他们咬了我的大饼啊?
师:唉,我的大饼你咬一口,他咬一口都被分掉了!我的肚子饿死了!
我要再来多做些大饼!你们跟我一起做好吗?
(饼干操)
师:哇,我做了这么多大饼!这回我一定要保管好,可不能再让哪个小馋猫偷咬了!你们一定要帮我看好啊!
师:我再睡一会啊!
师:啊,睡的好香啊!我的大饼没被谁咬吧?太好了,我来尝一尝!
师:哎,又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师:你们一个人拿一个帮我看看!
师:你的是谁咬的?你的呢?你的呢?也可以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这样吧,你觉得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就请你送到他的嘴巴里。
检查:
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有没有都找对哦!
集体观察、个别纠正,请送错的小朋友自己来纠正。
(分析:通过认识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是孩子对自己的肯定。)
3.揭晓谜底,在绘本中结束活动
师:你们真的很棒啊,都送对了。
师:可是,我的大饼到底是谁咬的呢?
师:要不我们来看看书,也许里面会有答案呢!
师:是谁咬的啊?哦,原来是小猪自己咬了自己的大饼都不知道,真是个糊涂的小猪啊!
(分析:在故事中结束活动,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为课后的拓展延伸做准备。)
活动反思:
1.活动源于绘本,活动源于生活,因此,活动源于发现。
活动内容源于绘本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非常具有趣味性,适合小班孩子阅读;活动内容更加源于生活: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我的牙齿掉了,我咬东西的时候不太方便,而且咬出来的形状前后都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否利用有趣的绘本,引导幼儿进行生活中的探索和发现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形成了这样一节生动的科学活动,可见,活动源于我们适时的发现和挖掘。
2.科学活动在于:观察、比较、验证、得出推论、结论。
正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科学首先需要观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发言权,这也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一种品质,细心观察的一种品质。充分观察之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分析、有结论,才能够引导幼儿进入情境,进入科学的探究中。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2、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3、在学学、说说、做做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ppt、故事视频、图片各一张(小猪、小鸟、狐狸、兔子、鳄鱼、河马)、山楂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咚咚咚,今天呀,陈老师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小猪做了一个大饼,累的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瞧,大饼在这,我们先来看看大饼上的缺口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我们一起帮小猪猜猜是谁咬了它的大饼?(幼儿猜测)二、理解故事1、师:小猪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 它走啊走,遇到谁啦?(小鸟)小猪会怎样问它呢?(请幼儿问)师:小朋友帮小猪看看,小鸟咬的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小鸟咬的大饼是三角形?(因为它的嘴巴是尖尖的,小小的三角形,所以咬出来的牙印是三角形)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
2、师:小猪又遇见谁啦?(小兔)小兔咬出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猜测)小猪会怎样问小兔呢?"小兔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兔子咬的牙印是怎么样的,(突出小兔的三瓣嘴、门牙)你们看是不是小兔?(不是)3、(出示ppt4)小猪又遇见了狐狸,谁来帮助小猪问问狐狸吧,还有谁来用响亮的声音问一问 "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口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是不是狐狸咬的呢?
4、(出示ppt5)小猪又遇见谁了?(鳄鱼)小猪会怎样问鳄鱼?猜猜鳄鱼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鳄鱼咬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尖尖的,锯齿一样)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
5、(出示ppt6)最后小猪又遇见了谁?(河马)小猪会怎样问河马?河马张开大嘴,轻轻的咬了一小口,看看,大饼变得怎么样了?河马咬出来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 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他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会是谁咬的的呢,真奇怪!(边总结边出示小动物)6、教师继续讲述结尾:(出示ppt7)小猪的肚子也有点饿了,它也咬了一口,啊呜!(吧唧吧唧)真好吃!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原来是小猪自己咬的!
三、延伸活动:送饼干
1、老师这里有许多小饼干,看看上面的缺口是不是它们咬的呢?
2、(分别出示不同缺口的饼干)让小朋友猜猜是谁咬的,然后请个别幼儿送给相应的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句我送饼干给你吃)3、这里还有许多饼干,都是这些小动物咬的,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缺口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4、集体检查送的是不是正确。
活动反思: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轻松诙谐的绘本故事,故事情节充满悬念,看到最后,结局令人感到意外,让幼儿体验到了绘本故事带来的快乐。因此这个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是幼儿感兴趣的。
活动中的三个目标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包含了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活动过程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设计,我在导入环节中以谈话为主,谈话的内容与幼儿切身经验有关,因此幼儿都能大胆地交流,也能马上投入到活动当中。接下来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故事,进入活动的第二环节——“谁咬了我的大饼”,也是活动的重点环节,课件中生动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让幼儿对不同动物在大饼上的牙印有了直观的对比感受,激发了他们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的欲望。在引导幼儿尝试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这一环节,目标是层层递进的,1、让幼儿听小猪说。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说。3、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单独说。4、鼓励全班幼儿一齐说。最后活动在“咬一咬”的轻松氛围中结束,在这一环了中,幼儿既能亲口尝到大饼又能把自己的牙印和动物的牙印做对比,幼儿的兴趣很高。
谁咬了我的大饼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能按不同动物的齿印进行匹配,感受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大饼一个;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图片。
2、ppt课件。
3、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动物牙印的饼干若干;自主阅读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饼,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观察大饼。
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原来呀小猪做了一个又大又圆的饼。
(二)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1、发现牙印。
(1)师:小猪太累了,看,它怎么了?谁来学学它睡觉的样子?
(2)师:等它醒来,发生什么事情了?
(3)师:瞧,大饼在这儿呢?看看大饼上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形状的?那可能是谁咬了他的大饼呢?
2、寻找牙印。
(1)遇到小鸟。
师:小猪走呀走,碰到了谁?它会对小鸟说什么?小鸟在高高的空中,怎么说才能让它听到?
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为什么?小鸟的牙印是什么样的?和半圆形牙印一样吗?
(2)自主阅读。
师:小猪继续往前走,这次又会遇到谁?在你们的椅子下面有一些图片,等等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位动物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遇到了谁?小猪会怎么问?它的牙印是什么样的?
(3)遇到兔子、狐狸、鳄鱼、河马。
师:看完了吗?轻轻放回椅子下吧。小猪遇到了谁?小猪会怎么问?是它咬的吗?为什么?它会怎么回答?xx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结:原来小鸟咬出来的牙印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呢?是两颗大门牙,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
3、匹配牙印。
(1)师:这里有一些饼干,看上面的牙印是什么样的?是谁咬的呢?谁愿意来送给这位动物?可以跟它说什么?
(2)师:这里还有许多饼干,请你们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3)集体检查送的正确与否。
(4)师:那小猪的饼干到底是谁咬的呢?我们听完故事就知道了。
4、完整欣赏。
(1)教师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2)出示最后一张画面:孩子们,小猪的大饼到底是谁咬的呢?你们知道吗?为什么?
(3)师:搞了半天,原来是小猪咬了自己大饼啊!这真是一只糊涂的小猪啊!
(三)律动“做饼干”,结束活动。
1、师:小猪谢谢你们帮住了它。想请你们帮忙再做些饼干,你们愿意吗?
2、听音乐做律动。
3、结束语:饼干做好了,等等我们小朋友也来咬一口,看看你们的牙印会是什么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