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风教案7篇

时间:2024-04-20 11:10:16 分类:教师总结

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海上的风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海上的风教案7篇

海上的风教案篇1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课文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

一、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二、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看似简单的读文作画,一经评议,却会发现学生由于读书不仔细,所作的画有许多欠妥之处。评议图画这一环节不可马虎,因为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时机。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如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这样的: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时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一生这样画:

其他学生进行了如下评议:

生:这时的太阳,课文中是说“小半边脸“,你画成了“大半边脸”,太阳应该还要小一点儿。

生:这时的太阳,课文中说“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所以应该把太阳的光芒去掉。

生:太阳是“红得很”,应该用深红的水彩笔画,不能加黄颜色。否则此刻的太阳就变成“光亮”的.了。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简单的一幅图,学生却读得如此仔细,评得如此认真。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读书的习惯。在评议中,他们自然也就领悟了语言,品味了语言。

三、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经过评议、修改,学生所作的画应该能够较好地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选择五幅较为突出的图画(一句话选择一幅图)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边欣赏这些小画家精美的“作品”,一边朗读、背诵课文的这个自然段。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还原过程,即把图画还原成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学生能够有效地积累规范的语言。

四、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为此,我们仍可借助“图画”这一中介让学生看画作文,当然,此时的图画不再是学生的“作品”。但教师用的应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以便学生借鉴使用课文的语言。比如此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海上的风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使用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海上日出》。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县,海上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

四、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红霞、范围、分辨、奇观,刹那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

②课文可以分几段?(全文分为四段)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文章,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课外听写。

2、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日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三段。

6、小结:课文二、三两段描写了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四、读第四段

1、练读第三段。

2、这句话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五、教学小结: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你觉得可以从《海上日出》这篇文章作者中学习到怎样的写作方法?

第一、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第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太阳升出海面的过程描写得生动、传神。

第三,课文用词非常确切、传神。

3、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有机会自己观察日出的景象,与课文的描写作比较,可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海上日出

晴朗时:红霞——扩大、亮——小半边脸——向上升——跳出海面

红得可爱

夺目的亮光

有云时:躲、透——水天一色

镶、透、染——人景合??

海上的风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配乐诗,多角度地感受与想像海风,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2、尝试用优美的.词来形容海风,初步尝试扩展诗歌内容。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海上的风》。

2、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一段关于大海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谈论海风。

1、播放课件【背景音乐】。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大海的画面。

2、幼儿结合录像或在海边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对海上的风的感受。

教师:你去过海边吗?你吹过海风吗?有什么感觉?

二、初步欣赏、熟悉诗歌。

1、播放课件【诗歌欣赏】,把幼儿带入诗歌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中。

2、教师:这里有一首关于海风的诗歌,请你们欣赏。

教师:海上的风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三、理解、学习诗歌。

1、播放课件【诗歌教学】,分别点击“四个问号”,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为什么海上的风是花神,她一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教师用同样的方式提问后三句:为什么说海上的风是琴师、海上的风是大 力士、海上的风是狮子,她一来,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2、讨论理解个别词汇,逐个讨论、解释。

老师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绽开”是什么意思?(幼儿个别回答,理解词义和意境)

3、伴随音乐,教师和幼儿轻声朗诵诗歌。

四、扩展诗歌内容。

1、播放课件【诗歌仿编】,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海上的风还像什么?还会发生什么事?

2、鼓励幼儿展开想像,集体创编、扩展诗歌内容。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把《海上的风》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提供材料,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并将画展示在活动区,大家互相欣赏。

小百科:海分为边缘海、内海和内陆海(广大的淡水水系,如五大湖)。海域是人类最先通向大洋的桥梁。海域对人类的作用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各类可用资源,它里面的藻类也为调节整个地球水平衡发挥出重要作用。

海上的风教案篇4

?海上日出》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海上日出》的相关阅读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海上日出(节选)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海上日出》好词:天水相接 目不转睛 一刹那间 奇观

《海上日出》佳句: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2.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海上日出阅读阅读练习题:

1.给画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亡羊补牢

a.养牲畜的圈

b.结实、坚固

c.监牢

2.给画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奇观

a.看

b.看到的景象

c.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3.选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方法。

那儿露出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a.反问

b.设问

c.比喻

d.拟人

4.选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方法。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a.反问

b.设问

c.比喻

d.拟人

5.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灿烂的()

a.光彩

b.光亮

c.亮光

6.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金边

a.亮光

b.光亮

c.光彩

7.给画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自不量力

a.限制

b.数目、数量

c.估计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日出前,天空还是(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 ),红霞的范围( )。

日出时,天空中出现了( ),接着( ),到了最后( )。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正确答案:a

2.正确答案:b

3.正确答案:c

4.正确答案:a

5.正确答案:c

6.正确答案:b

7.正确答案:c

8.正确答案:一片浅蓝 出现了一道红霞 慢慢扩大 太阳的小半边脸 使劲儿向上升 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巴金《海上日出》课文配套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上的风教案篇5

海上日出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 练习背诵课文

2 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诵第一段

2、指导背诵第2—3自然段完成思考练习2

3、指导背诵4—5自然段

4、同桌练习背诵全文

5、抽查

二、指导书写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1、指导写生字

2、理解“扩大、分辨”并造句

3、书写句子

4、听写生字

三、小练笔

写早晨校园的一处景物

四、作业:

1、熟背课文

2、预习第3课

海上的风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海上日出》,(读课题)请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师板书

2、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与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

(师配乐范读课文)

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在描写日出前的景象?(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日出前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请用笔勾画出相关词语。

教师课件演示

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图2:天边出现红霞

板书(浅蓝———红霞))

3、课件出示“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师:作者为什么用“果然”一词,“果然”一词与第一自然中哪个词相对应?“常常早起”,“常常”说明我经常看日出,我预料太阳要从那边出来,结果真的出来了。(预料中和事情得到了证实,所以用“果然”)

是呀,巴金二十多岁时,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时,他随时记下了海上的见闻,写下了一路的风光,寄给他的两个哥哥看,日出时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了他,于是就写了《海上日出》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勾出描写太阳上升过程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读句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子中哪些动作词语用得好?板书(负——纵—冲—跳)

从“负、纵”这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太阳在上升的过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朗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应重读。抽生朗读。2—3)齐读

从“冲、跳”这丙个词体会到什么?(“冲”体现了太阳上升时有力量、势不可挡、“跳”体会到太阳冲破云霞,如释重负、可爱)你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个句子吗?

抽生读(2——3人)

齐读

请同学们再次读文,思考:日出时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光各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小半边脸—圆东西)课件演示

(红——深红)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关上书,看课件,试着背诵课文。课件(6—9)

合作探究,学写“四、五”自然段

过渡:在有云的情况下,日出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自由读课文四、五自然段。并与同桌交流。

(1)交流:有薄云时,作者看到了怎么的景象?

出示句子“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出示课件),你体会到什么?请你读一读,

(2)有黑云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句子“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9出示课件)你从句子中体会什么?读句子。

这样的美景,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概括?(奇观)课件出示:奇观:砚,景象,奇特而罕见的景象。)

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

师:巴金爷爷看到如此美景不由的感概:(生读)“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课件出示句子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他用赞叹的语气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请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这是伟大的奇观。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改成感叹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呀!

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

那我们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时,有xx前、xx时、xx后的顺序,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日出前:浅蓝、红霞、

日出时:负—纵—冲—跳

日出后:夺目的亮光

海上的风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5个,积累词语7个,句子2句。

2、 德育渗透:知道观察海鸥妈妈飞行的不同方式可以了解海上气象。

3、 能力培养:划出写海鸥妈妈飞行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读音:哦, 字形:旋

2、 长句的停顿。

3、 从三天妈妈的表现,明白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1、 质疑“谁是海上气象员?”,出课题。

2、 听录音,感知课文。

二、自学生字、初读课文:

1、完成自学题:

⑴读二遍,给课文标小节号。

⑵点出生字、划出词儿。

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分类自学生字:

⑴演示法:翔、涛

⑵姐妹字:嘟—都、旋—旅

⑶读音:哦

3、游戏巩固:连词成句

4、生字连词读。

三、抓住重点、学习主文:

1、 读文,完成表格:

妈妈的表现

小海鸥明白了: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2、划出写海鸥妈妈飞行的句子。

3、重点句1、2朗读。

四、落实练习,课外拓展:

1、《一课一练》

2、说一说

2、 《课外阅读》

3、 写字。

《海上的风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