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案8篇

时间:2024-07-02 09:11:28 分类:教师总结

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很多人认为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雁门太守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教案8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

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

(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

(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0分钟)

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4

王四娇

地区: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学校:范县龙王庄镇孟楼中学

共1课时

雁门太守行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tags:雁门,太守,教案,设计,一等奖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5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 ) 羁旅( ) 提携( )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 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6

《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总结课文大意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角声满天(战斗激烈)半卷红旗(夜袭敌营)霜重鼓寒(战斗艰苦)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九)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感悟主题

(十一)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7

本课教学目标:

过五关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教学过程:

第一关:文学常识关

(要求:掌握作者、体裁等知识)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体裁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不属于七律,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第二关:朗读关

(要求:掌握字音、有感情朗读)

1、检查字音

催()金鳞()

角声()燕脂()

凝()半卷()

霜重()提携()

2、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示视频朗读

第三关:内容关

(要求:会翻译,能概括中心)

归纳:雁门太守行

1、2句:敌军来势汹汹

守军雄姿英发

3、4句: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

5、6句:援军出击的情景

7、8句: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第四关:欣赏关

(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欣赏诗文)

仿格式赏析:确认方法+结合方法分析+归纳

(所确认的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字词、内容等)

用所学方法一起来赏析:

第五关:写作特色关

(能根据作者风格及文本把握写作特色)

本文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语言瑰丽奇峭,色彩浓重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过好这五关了吗?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课堂延伸:能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其他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见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五)、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六)、检验预习,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同学分享)

1、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七)、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

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

(八)、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

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鉴赏诗歌的技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炼字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手法(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视觉位置角度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九)探究诗歌主旨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总结并朗读诗歌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一)、拓展延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十二)、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二﹑收集课外三句爱国诗歌并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对峙(夸张,比喻)

颔联:交战(听觉,视觉)

颈联:偷袭(用典,侧面)

尾联:抒怀(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