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的依据,体现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活动思考的一种文字材料,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1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演绎了自己的一堂公开课《秦兵马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所以我紧紧抓住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也就是过渡段来诠释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使整堂课思路清晰,能够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学习生字词中,提醒学生注意分类别积累理解的字词,又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我想这堂课学生应该汲取了不少新鲜的雨露。
但总的反思下,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一、教师课堂语言还应精练
教师应把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也应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前提是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必要时,教师语言应通俗精练,学生一听就懂,节约时间。记得上午试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来导入,激发好奇,再看视频,了解秦兵马俑的概况。足足讲了十分钟,还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同事建议,赶紧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话来导入: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文是什么吗?知道秦兵马俑吗?想看兵马俑吗?心里想说什么?连续提问,学生互动,效果甚好。我只是改进了一点,却没把整堂课的.语言精练起来。督促自己以后努力改进。
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应加强
虽然我用奖图片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意外回答时,我还是生搬硬套地用自己的理论来牵制学生的“出轨”。不过,我也抓住了课堂生成的一点尾巴:当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兵马俑朗读时,第一个学生读将军佣,第二个学生就读骑兵佣,接着都乱套了,东读一个西读一个,学习没重点了,我本来的设计是先重点讲一个佣,再用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另外的佣。学生却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骑虎难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他们自己的吧!还有一个生成点是学生已经找到了总起句,我只是肯定了这点,马上又把他拉回到了过渡句。后来经教研组长的提醒,发现其实我那时就可以来说说全文结构了:总分总。“好像”可以去掉吗?学生说可以。我其实就可以将错就错,举例引导学生发现。哎,教学机智不够呀!得实践锤炼。
三、课文讲解还应有详有略
我觉得重点是做到自读自悟,学生感兴趣的详读,学生不感兴趣的略读,每一遍读,都有体会,都有感悟,这样学生就会读书,越读越有兴趣。这一点做到实在不好,应深挖掘。
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扎实
“宏大”可以用数据来解释词语,“所向披靡”的解释“所向无敌”不是一样吗?找近义词也是解释啊,没想到。“乘”的读音与解释应提醒。反复读中也可以循环认识字词。
五、时间安排还应合理控制
拖堂,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时就要狠狠地改,警记!
六、
略读课文还应把握特点
七、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明显
八
?学生情感培养不到位
不再一一累赘!希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上有长足的进步!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2
今天,上了《秦兵马俑》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只是教教材,而没有做到“用教材”,没有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3
今日教了《秦兵马俑》一课,上课之前,自认为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应当能够做到学习流畅,语文本事有多方面的提高。但前面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使得整节课混乱不堪,教学效果低下。
那个出问题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经过语言文字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本来设计的是先让学生找出有那些类型,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介绍自我喜欢的`一类兵马俑,一个学生模拟,一个学生离开书本介绍,其他的同学对他们的模拟和介绍结合课文资料做出评价。这个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学生模拟必须先理解,学生离开书本必须内化,学生要评价必须要理解,并对介绍同学的评价能够体会原文语言的魅力。
但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担心学生书未读到家,便又分别指明几个学生读了4到9自然段,结果在这一环节浪费了不少时间,并且在单调的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减低,使的在后面的合作上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较多,使得在教学第10自然段未能很好的体会和拓展。并且最终一个环节,先让学生上黑板写下学完课文后秦兵马俑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然后选择黑板上的词,说说读了课文的体会。这样既总结了课文,又积累了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说话训练,可谓一举多得。可教学时间不足,我又坚决不占用学生下课时间,这个环节未能进行,着实遗憾。
上课也如下棋,一招不慎,满课皆输。以后对重点段教学的设计还要在精细化,无特殊情景做到教学案一体化,切勿随心所欲。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4
今天上《秦兵马俑》,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个标题,心中蓦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很喜欢这篇课文。
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我先从中心句入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然后我们来理清课文的条理。阅读1自然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再由这两个词引入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了学生自读,勾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感觉学生找的也比较准,读的也还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多媒体课件,不能让他们亲眼目睹,虽然结合了书上的图片,但那种震撼的感觉自然也就缺了几分。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本来想采用学生自学自己喜欢的那段来学习,但在看书上的图片时,学生爆发了争执。认为是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的都大有人在。于是,我决定改变学习方法。我让他们自己仔细阅读三段文字,找出属于自己的根据。学生静下心来,细细读文章,有几个性急的没有读完就想说,也被别人批评,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我很高兴地看着他们细读课文, 然后在很多孩子举手时,没有立即让他们说,让他们自己讨论。学生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没过一会,居然达成了共识,教室里孩子们“武士俑”的'呼声喊成一片。然后我再请孩子起来阐述理由。在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自己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然后我让他们写下来。
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5
课堂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秦兵马俑的图片,配上《闯秦宫》的音乐,给课堂奠定一种雄壮激越的情感基调。当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映入学生眼帘,浑厚苍凉的音乐回荡在学生耳际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便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个时候,我问学生看完之后哦的感受,然后引出全文的过渡句: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条理清楚。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有鉴于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案时,我围绕文章的过渡句设计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对第2自然段的学习,即领会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总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的?”孩子们从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与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罗列出了占地面积广、数量多、气势磅礴、工艺精巧这几方面的特点,还找出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孩子们联系文章内容,说得有理有据。但是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偏多,导致后面的教学太过急促。
第二板块是对3—10自然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态、动作来领会不同佣的特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补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然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自己去朗读,去细细品味,说一说这些兵马俑的特征就水到聚成了。最后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但是原来的设想是总结“有的……好像……”的写法后,配上图片,让学生用“有的……好像……”练习说话,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说话训练,这是本堂课最让我觉得最遗憾的。
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比较简单,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资源,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6
教学了本节课,我收获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把握和落实了阅读教学的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的双重任务,教什么明确。我始终紧扣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特点组织教学,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是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文字训练,力图上出语文味。我注意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展开读想说写等语文能力训练,通过训练理解词句和段落,弄清特点和表达方法,获得语文知识;通过咬文嚼字,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三是注重教给读书方法,揭示运用语文的规律。教方法注意多样性,既引导学生回忆积累的方法的迁移,又注意根据文章的语言特点,教给适合读懂本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把文字变成画面。例如,课文的过渡段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就引导学生找过渡段,从段中挑选重点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理解过渡段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弄清过渡段的作用。也注意了第二自然够段方式的构段规律的揭示。
四是体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例如课题教学中理解题意和审题结合,理解内容后注意回到形式,了解说明方法,布置小练笔迁移说明方法等教学活动,都是读中学写的表现。
五是注意体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运用“自学提示”引导自学探究,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也注意了同桌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其次,我还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总之,有些收获,但是体会不深。不足的是没有上出“规模宏大”的气势,特别是没有把秦朝民族国力强大和士兵的英雄气概展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