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猴子教案8篇
课堂的秩序与教案的准备水平密不可分,只有在综合考虑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后,才能编写出合适的教案,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小班猴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班猴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二、讲故事《猴子捞月亮》
三、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 “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四、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五、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
“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七、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记半个月月亮日记,观察月亮圆缺变化。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小班猴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丰富词汇:鼻子、脖子、伸、爬、长长的。
2、懂得同伴间要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谢谢小猴子》
2、大象、长颈鹿、猴子头饰各一个;帽子一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帽子,引出故事。
二、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
三、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第二次讲述故事,并提问。
1、元元的帽子飞到树顶上,大象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大象拿到帽子了吗?
2、长颈鹿看到元元在哭?长颈鹿是怎么说的?它是怎样帮元元拿帽子的?长颈鹿拿到帽子了吗?
3、猴子看到元元在哭?它是怎么说的?、怎样做的?元元拿到帽子心情怎样?元元对猴子说了什么?
四、故事表演,引导幼儿学说角色间的对话。
小班猴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小蚂蚁坐车》,懂得尊敬老人,待人热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在公共汽车的不同情境中应该怎样做。
3、感受故事中小动物们之间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小猴、小猪、小羊、小狗、小熊、小蚂蚁。
2、小椅子摆成汽车样,红绿灯的指示牌,塑料圈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活动,引出课题:
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在公车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二)出示小蚂蚁的图片和汽车图。
1、你们看,谁来了?今天,小蚂蚁要坐公共汽车到森林里去看外婆,请小朋友猜一猜在汽车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教师操作图片讲述故事前半段至熊婆婆说:“我坐到你们的位置上,你们不就要站着吗?”
3、提问:
a:最后谁上了公共汽车?小羊对熊婆婆说了什么?小狗又说了什么?还有谁说了话?
b:熊婆婆坐了吗?为什么没有?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4、教师讲述故事的后半段:
小蚂蚁想出了什么办法?你喜欢这个办法吗?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组织幼儿讨论:
1、假如你和妈妈或爸爸两个人乘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位置,你会怎么办?(引导幼儿迁移小蚂蚁的经验,和妈妈一起坐位置,坐在妈妈的腿上)
2、假如你坐在公共汽车的.位置上看到爷爷、奶奶站在一起,你怎么办?
3、假如你坐在公共汽车的位置上看到有一个比你小的弟弟、妹妹,你会怎么办?
(四)游戏:红绿灯。
请幼儿人手一个塑料圈,当小司机。教师当交警,看红绿灯自由的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小班猴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儿歌内容。
2、感受“子”字儿歌的特殊韵味。
3、尝试用简单的食品名称替换,仿编儿歌。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儿歌《小猴子做包子》。
2、挂图《小猴子做包子》。
3、猴子玩偶、猴子卡通头饰、实物栗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猴子”出场,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想)。
师:(出示猴子玩偶)小二班的小朋友大家好,我是小猴子,很高兴见到小二班的小朋友们。
二、欣赏并学习儿歌,在朗诵儿歌的过程中体验“子”字儿歌的韵味。
1、观察图片,了解内容。
师:(出示图片)快看,小猴子头上戴着高高的厨师帽,手上拿着铲子。咦,它在炒什么呢?
幼:豆豆…
师:小朋友们,你看它在锅里炒着,下面是个炉子,它是圆圆的.,再用你聪明的脑袋想想哦。
幼:核桃。(有个幼儿回答栗子)
师:来小朋友看看这个是什么(拿出实物栗子),你们真棒,猜对了!
师:噢,小朋友想的真好,原来小猴子在炒栗子,它准备做包子给小兔子。
2、初步学习儿歌师:来小朋友看看这首儿歌的名字叫做《小猴子做包子》,跟老师读两遍。现在呢老师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认真听看说了什么?
(1)出示图片,老师指图片有节奏、完整朗诵儿歌,幼儿欣赏儿歌。
(2)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念儿歌。(教师指图幼儿尝试跟读儿歌)
(3)你们觉得这首儿歌和我们平时念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朗诵时有意识强调"子"字)
师:(小结)这首儿歌的每一句话后面都有一个“子”字,让儿歌特别好读也特别有趣,我们再念一遍。(教师带幼儿打节奏,有节奏的拍手让幼儿读)
三、游戏:小猴子送包子。
师:小兔子说它好饿啊,想吃包子了,我们一起变成小猴子送包子给小兔子吃好吗?
幼:好!(幼儿念儿歌1-2次)
四、结合生活经验,仿编儿歌。
师:如果请你做包子,你会送给谁吃呢?
师:为什么想要送给他呢?
幼:(幼儿自由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幼儿在念儿歌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关心家人关心同伴以及老师的良好情感)
活动延伸
现在老师已经等不及了,小朋友们,请跟随老师来,我们坐上小火车,一起去做包子吧!
附儿歌:小猴子做包子
小猴子,戴帽子。拿铲子,炒栗子。
炒了栗子做包子,送给邻居小兔子。
教学反思
?小猴子做包子》这是一首比较有趣、比较好读的儿歌,它让幼儿听起来都比较感兴趣。
因为是小班语言课,所以我注重内容的衔接,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先用“小猴子”来导入,引起幼儿的注意。由礼物来引出贴图,从而展开儿歌的学习;第二部分我让幼儿去模仿小猴子拿铲子、炒栗子、做包子、送给小兔子。让幼儿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去学习,通过询问问题让幼儿主动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我让幼儿仔细去聆听这首儿歌和其他儿歌有什么不同之处,着重强调末尾的“子”字,让幼儿自己去发现。第三部分通过让幼儿做游戏去体验;第四部分结合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去拓展;最后部分用开小火车来结束本课。
小班的课堂时间应该在25分钟左右,可是我却只用了20分钟,没有把握好时间。在上课给幼儿做动作时表现应该夸张点,把内容讲的很好而忽略了儿歌名的讲解,这是在上课时一个大的误区。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变换方法让幼儿学习。在上课途中要尽量坐下来,为了和幼儿同一视线,尊重每名幼儿。
这是第一次上小班的课,通过上课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经验不够丰富,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要多看优质课,学习教学方法。我觉得上课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我要慢慢学习,做好充足准备,为成为一名优秀幼师作准备。
小班猴子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本活动从快乐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器材,引导练习爬行,蹲、钻、和平衡能力。以增强幼儿手部、背部和四肢肌的力量以及动作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在设计中考虑有三个方面:
1、提供软垫、圆形拱门、平衡木等材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通过练习得到提高;
2、以小猴形象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做到玩中学、学中玩;3、启发幼儿独立或合作利用思考不同爬、钻、走的玩法,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和与他人互助合作的交往意识。
活动内容:
?快乐的小猴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玩球的兴趣。
2、让幼儿掌握钻、爬的基本动作。
3、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球、拱形门、垫子、平衡木、大篮子。音乐《向前冲》。
活动重点:
让幼儿掌握钻、爬的基本动作。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寻找保持平衡的方法,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活动过程:
一、热身
师:“今天,天气真好啊!请猴宝宝跟着猴妈妈一起来做运动吧。”音乐《向前冲》
二、引导幼儿爬过“草地”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
师:“做完运动又累又渴,要是有个大西瓜解渴就太好啦。小朋友想去摘吗?(幼:想。)可是西瓜种在很远很远的地里。要爬过“草地”、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现在先看看猴妈妈是怎么过去摘的。(要求:小朋友一个接着一个运用手,膝爬的方法从垫子上爬过,看谁的动作既灵活又快)
三、引导幼儿钻过“山洞”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
(要求:转变身体的运动方向时,头不碰到“山洞”,侧着身子钻看谁的动作最规范,最快为胜利者)
四、引导幼儿钻“过桥”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
师:“小桥下面可多水啦,大家一定要慢慢地脚尖跟着脚跟手臂伸直慢慢走,不然掉到水里会淹死的。”
(要求:把手臂侧平伸直,脚踩着平衡木往前走。组织幼儿玩,并注意幼儿的安全)
五、放松活动
师:“小朋友和猴妈妈玩了这么久,可累坏了。现在大家一起用好听的声音唱着小星星来放松一下吧。”
教学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练习走不同难度的平衡木,找寻身体保持平衡的方法,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遵守游戏规则,感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体育的中心重在练习新的动作,达到一定的运动量,锻炼身体。于是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方法。为了让幼儿练习高难度的平衡木。我先让幼儿自由练习不同难度的平衡木。在幼儿的练习中找寻保持平衡的方法。互相交流,然后再尝试练习,挑战。
我的活动这样设计后,发现孩子们在运动时有了由易到难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掌握。让幼儿讨论让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也符合幼儿为先,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原则。在孩子的回答中,纠正,引导,最后让全体幼儿找到走高难度平衡木的方法和小窍门。为了让幼儿的体育活动达到一定的趣味性,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我还设计了个小游戏——小猴子运桃子。在体育活动中,游戏的穿插很重要,既可以让幼儿达到预期的运动量又能达到趣味性。
当我进行在活动中,发现由于环节设计的不充分也造成了几点小失误。
1、幼儿自由练习的时间不够多。幼儿练习高难度的平衡木,期间的时间较少,导致有些能力弱的幼儿还没掌握。
2、在游戏环节中,器械之间的摆放过于密集,导致幼儿的活动量不够大,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了解了要上好一节体育课,既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寻快乐。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的自主练习,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总结经验。在下次的公开课中,我会吸取这些教训,争取可以成功。
小班猴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诙谐幽默风格,理解歌词的意思。
2、在倾听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在床上乱跳是不安全的。
活动准备:
图谱两张
一、导入
猴妈妈有三个顽皮的猴宝宝,它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床上跳,这次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听一听。
二、创设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
提问:
(1)有一只猴子怎么了?
(2)妈妈看见了是怎么做的?
(3)妈妈叫了什么?
2、这只猴子下来了吗?(没有)那我们一起帮妈妈喊它下来
3、范唱第二段。看看床上还有几只猴子?(两只)这会又怎么了,听!
4、范唱第三段。最后剩几只?(一只)这次歌词有点不一样,你们来听一听。
提问:跟前面两句哪里不一样?
三、幼儿学唱歌曲1—3段
1、幼儿看着图谱跟着老师唱1——2遍
师:“这三只猴子真是顽皮,趁妈妈不注意又跑到床上跳,让我们帮妈妈一起来它们叫下来吧!”教师操作教具,带着幼儿一起唱1—2遍
2、边玩游戏边学唱1——2遍
师:“这首歌好玩吗?现在老师身上也有三只调皮的猴子,看,一只在这里(拿出一个胳膊),一只在这里(拿出另一个胳膊)、那第三只猴子在哪里呢?哦!原来在这里(伸出一条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边玩游戏边唱歌吧!
(用变魔术的方法把两只胳膊,一条腿变成了三只猴子,并和教师一起边唱边做游戏)
3、请3名幼儿上来扮演小猴子在床上跳,全体幼儿伴唱1—2遍。
师:现在猴子又来到了我们中五班,在哪里呢?谁愿意来当猴子?请三个幼儿上来扮演猴子,全体幼儿伴唱(当唱到每段歌词的第二句句末时,在其中一只“猴子”头上贴一个“包”,唱好一句下去一个站旁边)
四、教师范唱第四段,幼儿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
1、师:中五班的猴子都回到位置上了,咦!那三只顽皮的猴子怎么也没在床上跳呀!你们看床上静悄悄,猴子们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教师运用歌曲里的歌词来慢速的有节奏的念出来)你们知道猴子去哪了吗?(幼儿猜测)
2、教师范唱第四段
提问:三只猴子在哪?(出示图片2)
3、三只猴子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4、跟唱第四段1—2遍
五、完整边扮演边唱歌曲
六、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了《三只猴子》这首歌,知道了床上是很危险的,不能在床上乱跳,要不然也要像那三只猴子一样送到医院里去,记住了吗?”
小班猴子教案篇7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本人选择大班歌唱活动《三只猴子》,旨在通过这首幽默、诙谐的歌曲,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本内容以故事形式串联整首歌曲,但篇幅较长,不利于记忆,因此确定“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幼儿较难掌握,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活动借助图谱,图词结合,引导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以游戏的形式始终贯穿教学,引导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情况下学唱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三只猴子》。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高的地方乱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幼儿较难掌握,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活动准备
1、三只猴子手偶;2、歌曲图谱;3、歌曲节奏谱;4、医院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结合猴妈妈图片设疑引入:
它是谁?为什么猴妈妈的表情是生气的呀?我们一起用自然好听的`歌声来问问猴妈妈吧!
2、幼儿练声“小猴妈妈呀 为什么生气”。
二、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师范唱歌曲,结合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歌曲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猴妈妈对小猴说了什么?
2、尝试用倾听和拍手的方式重点练习节奏型。
①感受节奏(用倾听的形式引导幼儿感受歌曲节奏)。
②学习节奏(用拍手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歌曲节奏)。
三、初步学唱歌曲《三只猴子》
(一)借助图谱,理解记忆歌词,学唱歌曲前三段
1、借助指偶表演,感受音乐的诙谐、幽默的情趣。
2、结合图谱,自然完整跟唱,学习十六分音符的乐句。
3、结合安全常识,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二)借助图谱,学唱歌曲第四段
1、理解、记忆第四段歌词。
2、学习自然完整跟唱。
四、游戏:三只猴子
1、个别幼儿示范表演歌曲。
2、集体游戏,以“开救护车送猴子们去动物医院”的口吻,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三只猴子》这首歌曲是由台湾著名歌星张帝演唱的曲调进行改编的,歌曲幽默诙谐,曲调活泼,趣味性强,叙述着猴子在床上跳,妈妈焦急的有趣事件,深受孩子所喜爱。歌曲共有四段,曲段中十六分音符xxxx xxxx∣ 的节奏与部分歌词的演唱,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唱好其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并通过图谱、肢体动作、有趣的指偶表演等重点练习,让幼儿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效果,进而学唱歌曲,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通过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1、深入分析教材和幼儿是组织好歌唱活动的前提。
我从歌星张帝的演唱风格入手,分析《三只猴子》的歌唱风格,认真处理歌曲前、后两部分的因果关系,加以引导。本歌曲前半部分变化少,重复多,便于幼儿记忆,但幼儿对旋律中十六分音符与歌词的配唱较难。因此,我采用难点前置的方法加以练习,采用设疑的方式把歌唱活动和练声融为一体,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借助简单的图谱、动作练习节奏,以达到熟悉歌曲旋律的目的,进而轻松地学习歌曲前半部分,这一环节我安排了20分钟;后半部分虽然只有一个自然段,但歌词风格与前半段截然不同,可视为独立歌曲来学习,但由于前半部分的学习,幼儿对歌曲的旋律已熟悉,后半部分只需对歌词的处理,我注重借助图片,分析后半部分的住院结果,所以幼儿对学习此段也就不存在很大困难,这一环节我安排了10分钟,最后安排游戏,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可长可短。
2、采用有趣的教育手段是幼儿唱好歌曲的保证
对《三只猴子》歌曲的学习,我始终贯穿着幽默、诙谐的这条主线,为了达到其效果,我从引入开始,采用出示图片设疑→分段重点学习所采用的图谱及教师肢体动作 →最后的游戏,“红色创可贴”的画龙点睛,以至于开着救护车送受伤的猴子到动物医院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无不体现出“趣”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唱,玩中来表现。
3、教师的情绪渲染是幼儿学习歌曲的动力。
?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为了让幼儿达到乐学状态,我利用老师自身的优势,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和身体等肢体语言感染幼儿,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大胆、风趣的表现带动孩子学习,使孩子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兴奋点上,从而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快乐地学唱歌曲。
不足与调整:
1、前后两部分的时间安排上,预计较合理。但在实际操作时,后半部分幼儿比较不能完全地掌握,可作为延伸活动将材料放在音乐区角进行延伸,巩固加强练习。
2、在练习唱好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大部分幼儿比较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速度,要使幼儿速度快而不乱,可增加几次边拍节奏边有节奏地念歌词,感知歌词的节奏,也可以把十六分音符独立提供,配合歌词边拍手边念或边拍手边唱歌曲来重点练习。
小班猴子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风格。
2、在说说、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床上、沙发上乱蹦乱跳。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音乐、歌曲内容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伴随歌曲旋律进场"听,音乐响了,我们开着小火车出来玩玩吧!"教师带领幼儿随着歌曲伴奏开着小火车进入场地,边开小火车,边和客人老师问好。
"小朋友们,赶快找一个空位置坐下来吧。""你觉得我们刚才开着小火车进场的音乐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啊?"
二、欣赏歌曲,熟悉歌词"原来这个旋律唱的就是它!"(教师出示小猴子的图片)
1、 师:"你们瞧,这是谁?小猴子来到了床上可能会干什么呢?"教师播放歌曲音乐,请幼儿倾听。
"歌曲里面,出现了几只小猴子啊?"(三只?两只?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吧!)师:"请问,你听到歌曲里听到了什么?"幼儿每回答出一部分,教师就出示那相应的图片,随之哼唱那一句歌词。
再次倾听,把没出现的图片补充完整。
2.看图念歌词师:现在,我们把图片上的歌词连起来念一遍吧。
教师带领幼儿有节奏地念歌词,边念边指着相应的图片。
"请你找找看,这三段歌词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三.观看手偶表演,倾听并尝试轻声跟唱。
1、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小猴子做的淘气的事情,我们连起来听一听吧。"教师边唱边用手指和手心表现小猴子在床上跳后受伤的情景。
师:"有趣吧?我这有三只小猴子,你们有没有?那我们一起把小猴子变出来边唱边表演吧!"教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用手来表现歌曲内容。
2、"小朋友们想想,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那个部位来表演三只小猴?"(用头和两只手、两只脚和一只手)
3、现在我们请小朋友来当妈妈,你们能把妈妈要说的话唱出来吗?
教师唱前半部分,幼儿填上最后妈妈说的那句话。
4、师幼互换角色。
四、完整演唱歌曲
1、"三只猴子跌下了床,现在(唱)"你们看床上静悄悄,猴子们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他们去哪儿了呢?"(幼儿猜测)
2.出示医院图片。(原来都去了医院)根据幼儿回答,贴出相应的歌词图片,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跟着音乐齐唱一遍歌曲。
五、尝试分角色表演,表现歌曲有趣的情节。
1、师:"请小朋友来到中间,找一个舒服的位置,我们一起来想想看,三只顽皮的小猴子可以怎么样跳?"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动作。(教师做几组动作后,请个别幼儿上去示范。)"啊。现在猴子受伤了,它的表情会是怎么样的呢?"教师清唱,请孩子们边唱边表演三只小猴跳的动作。
2、师:"咦?歌曲里面,妈妈一共生了几次气?每次的动作和表情一样吗?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更生气)。""那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而且要把妈妈一次比一次更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好么?"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动作表现,期间,教师用语言提示"妈妈一次比一次更生气!"
3、教师扮演小猴子,幼儿扮演妈妈,进行边唱边表演。
4、教师扮演妈妈,幼儿表现猴子,互换角色进行表演。
六、安全教育"你们觉得三只小猴在床上跳安全吗?"
教师总结:三只顽皮的猴子在床上跳,结果都受伤住院了。看来,在床上、沙发上乱蹦乱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一起对小猴子说:"小猴子,以后不要再那么高的地方乱跳啦!"没错,我们要做个健康的乖宝宝。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我先让幼儿听赏一遍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了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意在让幼儿听明白歌曲含义,并通过提问:歌曲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来帮助孩子理解歌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