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4-08-21 17:10:39 分类:教师总结

读后感记录了我们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情感波动,书籍如同一片思想的海洋,读后感让我领悟更多道理,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老师读后感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师读后感优秀5篇

老师读后感篇1

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然而却收效甚微,有的学校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以往相比,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李老师在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减负”,不仅仅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不仅仅只是给学生少布置一些作业。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减负”,还将同时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科学地“加重”:

一、“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负担” 素质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看学生学习分数的高低,更要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更多能力的培养和情商的发展与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尊心的呵护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面对中学生,除了要强化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调节,以正确面对在学习和生活不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做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合作、积极向上的学生。

二、“减负”意味着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 据研究发现,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抄写五个生字,每个必须写10遍。这样的作业,虽不算多,也不算难,但对不少学生而言,绝对是一种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乏味的作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激起他们对学习和作业的兴趣,即使迫于老师的威力,他们认真完成了,也必然会引起内心的反感和厌恶。心累的感觉往往比身累的感觉更可怕,长此下去,他们怎能喜欢这门学科,更谈不上对科任老师的信任和喜爱。

相反,如果我们能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他们的兴趣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尽可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眼他们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即使他一些高难度和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时,仍然会愿意去做、乐于探究,读后感《《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减负”是对每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力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要考虑老师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积极主动去学,从而实现由“学会”向“会学”、“乐学”转变。课外作业是对学生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因此,当我们给学生布置任何一项课外作业的时候,不只是要考虑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还要思考什么样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既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什么样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如此诸多的考虑,无形中必然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倘若一个教师不能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研究学习方法、细致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又怎能设计出完美的课前预设?又怎能实现高效理想的课堂?

三、“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 文中提到96年上海市某实验中学在教改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对此,李老师认为,学习领域内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而所谓加重学生思维的“负担”,不仅仅是增加学生作业中的思维强度,还要关注两点:首先,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式;其次,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个性色彩,充分体验并享受到智力创造的成功乐趣。而这样的观点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室应成为学生积极探究的学室、成为他们彰显个性和展示自我的天地。

四、“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 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学生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于这一点,郑州一中对学生所实施的“五大解放”,无疑将会让我们每一个老师从中得到启迪: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头像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减负”,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成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挚爱教育事业、敢于改革和实验、执着于高效理想课堂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减负”,让我们看清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未来的路上我们将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老师读后感篇2

在众说纷纭的世界里,究竟怎样做,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

?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是李老师近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李老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他的书似乎是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呢?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都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读到这里我感受颇深,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我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爱是永恒的教育,(读书笔记 )在李老师的这本书中他也极力在强调这一点。最阴暗的角落也需要阳光的照耀,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最令人烦忧的就是那些“后进生”,对于这类孩子李老师都是以他“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题来对待。用爱和真诚来抚慰这些孩子,使他们的心态平静,教育学生也就从容了。而这里的爱,绝不是迁就学生,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像李老师所说的,是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一直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尊重、平等、真诚、责任、这些爱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是淋漓尽致。这正是一位优秀教育者的魅力。

总之读这本书,像给自己心灵一次洗涤。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份真情都让我深受感动。究竟怎样做最好的教师?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老师读后感篇3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我感受到教育是美好的——美在理解、美在无私、美在伟大。它告诉我要用爱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一举一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所以,爱就是潜移默化。

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这想必是所有教师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引用魏书生老师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

成为最好的教师,是要自己和自己比。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的备课有没有比昨天更加充分?今天的课堂有没有比昨天更加精彩?今天的作业反馈有没有比昨天更加细致?每天做的工作都不是最好的,每天都有缺憾,但每天都有改进,每天都在进步。以此不断超越自己,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不断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成为最好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多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茧壮成长!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的荡气回胸。"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老师读后感篇4

在上一次的《成为更好的老师》第二辑读后感中我说过自己的困惑:我无法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心无旁骛的去安静的读书,每一次忙完过后总会安慰自己或者在心里期待着下一次自己会有时间阅读,好像每一次都做不到,这种所谓的安慰和期待变成了对自己的失约。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从上次写作之后,我每天要求自己必须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留给自己自由阅读,一天一节阅读课,虽然时间不算太多,但就是这种不被我在意的每天一节课的阅读时间,让我有幸并坚持阅读完了《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整本书,阅读完最后一页,再回过头细想当初的`困惑,就我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带给我的进步。

连续阅读王维审老师的两本教育书籍之后,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写作成为了每周必不可少的教育写作,它们不再是我的累赘,而是一种主动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每天坚持安排时间去阅读教育书籍已经成为我日常工作中的常态,一天不读上那么几页总感觉这一天缺点什么......这些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我从这两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我的观念里,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和奢侈品,他也可以,你也可以,当然,我也可以。

在文章的末尾,有一句话震撼到了我,那就是“建设好自己的教育人生”,一是建设,二是自己,三是教育人生,这3个关键词放在平时的语句中再平常不过,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对于我来说既大又空,大到需要我把零零散散的教育经验进行设计、组合和优化,空到需要我进行教育写作去填充颜色,增加色彩,弥补空白。就像书中说的,把散落在人生里的珍珠,用线穿起来,做成珍珠塔。

老师读后感篇5

读书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一种休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挑几本书来慢慢品味,用课余之时,我认真拜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从中让我感触颇深。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才深知,原来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多么的浮浅,对"教育"一词只是表面的感知。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教育中需要"爱",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爱。

在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令人激动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每一位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感受到了教育。通过读这本书,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思:"教书育人"的本质为何意?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1。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重在"育"而不是"教",允许学生说"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学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3。在教育中体现"爱"、奉献"爱"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老师读后感优秀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