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动事迹5篇

时间:2024-12-11 10:10:14 分类:教师总结

事迹是人生的缩影,它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不断成长与蜕变,通过记录事迹,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感动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感动事迹5篇

教师感动事迹篇1

用爱的捆带将患上“老人痴呆症”母亲与自己绑在了一起。每天,陈斌强,都会和母亲骑上小车,从充满了“孝”的小路上前去陈斌强教书育人的中学。母亲的“痴呆症”愈来愈严重,就连大小便也不能自理,陈斌强为了母亲有时会沾上一点气味,但他的学生们却并不排斥——因为那是爱的味道!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寸晖······”这些在每个人的心里恐怕已经再熟悉不过,可这些来自古代的真情告诫,在古代,人人都是孝子,可在“宝贝”肆孽的年代,却有不少人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令父母“超负荷运行”。

但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却展现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教师陈斌强感人至深的守护母亲的故事,在亿万的“宝贝”面前重新诠释了“孝”,“孝”代表的不单单是一个字眼,而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为我们的人生注满了崇高之美,为所有人注入了春风般温暖。

陈斌强那将自己与母亲再一次紧紧捆在一起的爱的捆带,也许在未来久远的日子里会尘封,但尽管捆带不会永存,它记录的一点一滴的子孝与母爱却会永存,却会把孝传满整个华夏,传满整个世界!

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父母的爱已脉脉汇入了我们的血脉,但我们却不一定会察觉出,但父母为我们而付出,为我们而忙碌,为我们而辛劳,就算是再疲惫,也不要忘记——感恩孝奉!其实,世界上不存在孝子,因为,为父母付出,是我们理所应当的!

教师感动事迹篇2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 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吴邵萍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同时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好教师的共同点,有了这颗爱心,你才有资格去教你的学生,对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用爱的火花去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灯。老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说得多么好,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孩子吧!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很高的学识水平,不断地学习才能干的出色。吴邵萍老师从教 27 年来从不间断学习,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楷模。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积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感动事迹篇3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教师感动事迹篇4

6月10日,记者采访时才得知,今年春季开学不久,小白老师在下班的途中被车撞倒在花坛上,造成全身3处骨折,卧床50多天才慢慢恢复。

小白说:“今年的高考对于我来说很遗憾。因为车祸的原因,回到学校后,考虑到我的身体,学校并没有给我安排课程。这是我教毕业班以来,第一次没能看着孩子们参加高考。”

别人不知道,但开封高中的师生们都知道,这次骨折对于小白现在的身体状况来说,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事情还要追溯到1998年。那年小白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更让人痛心的是,他的病情发展得很快,全身的关节疼痛逐渐变形。普通人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小白都是痛苦的煎熬。清晨穿衣洗漱就要两个多小时。他每一次站起,都要靠双臂拼命撑起全身;每一次坐下,都是把自己重重摔进坐椅。从办公室到教室,咫尺之距,他却要“挪”十几分钟;一堂课不过40分钟,既不能久坐又不能久站的他往往要斜靠着椅背坚持下来;十几厘米高的讲台,每次上下他都要靠拐杖支撑。

由于全身关节都已经变形,不能弯曲,他无法弯腰自主穿裤穿袜,冬天只能光脚穿着皮鞋去学校。但他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去上课,不仅没有因为残疾的身体耽误过学生,他身上散发出的正能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师生。学生们都称他为开封高中的“弯腰哥”。

近年来,小白边坚持工作边积极治疗,利用节假日赴芜湖,服新药,又做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都不甚理想。因为常年大剂量地服用止痛药造成肾衰,现只能靠激素和昂贵的生物针来支撑。

面对辛苦的工作和不断发展的病情,他迎难而上,仍然激情满怀用心的对待学生。他担任班主任工作,把全部心血扑到全班50多名孩子身上。有学生在给小白的信中写道:“病痛折磨的是身体,砥砺的是灵魂,您一直向大家传递着一股正能量,让理想带着旋律谱在我们的血液里,以后不管到哪里,白老师都是我们的开始和根基!”

20xx年,小白负责开封市高级中学首届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他给实验班每个学生建立了历史答题档案,有针对性地制订每个学生的复习方案。那年,他和孩子们正在紧张地准备复习备考时,妻子却提出离婚。他母亲也因此事心肌梗塞送医院抢救。但小白没有倒下,而是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在教学中寻找支撑和快乐。当年所教实验班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全班有30多人考入重点大学。

繁忙的工作之余,小白还帮助学生在班后支起书架,向同学们开列书目推荐并提供书籍供大家阅览,读书在班上蔚然成风。他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同学举行读书会。大家畅所欲言,受益匪浅。

参加过“午休读书会”的同学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让我无法忘怀白老师在精神世界上指引。无数个中午,白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为我们几个充满了亢奋而盲目的求知欲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扇知识殿堂的大门。更可贵的是,白老师从不曾将他的观点灌输给我们,而是引导着我们自己去阅读与思考。勤读书勤思考,不盲信不盲从是白老师灌输进了血液的东西。”

每逢假期,毕了业的学生总会三五成群地来看他。他的家中到处是学生送的摆件,桌子一处堆积着好几百张写满祝福的卡片。知道他爱看书,学生们一旦读到好书总会想起他,买了给他寄来。

除了教学,小白撰写的多篇论文还获得了省市一等奖并发表在cn级刊物上。他还承担编写了大象版高中历史教参、北师大版师范院校用书《中国现代史》等省级教科研任务。

小白说:讲台是他人生的舞台,即使坐着轮椅,他也要“站”在三尺讲台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这就是小白的梦想,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的中国梦。他曾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师德标兵。20xx年,他被评为感动开封十大人物和感动中原十大教育人物。

教师感动事迹篇5

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谱华章

"哇~哇~。"半夜十点十分从鹿邑县人民医院的产房里传出婴儿清脆的啼哭声,等候在外面的产妇的丈夫这时才长舒一口气,从这位高龄产妇离开讲台到孩子出生才不过一个多小时。可孩子刚满月,这位产妇就不顾家人和学校领导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子重返到了三尺讲台……这位爱岗敬业的教师就是我们老君台中学的石焕新老师。时光荏苒,一转眼的功夫,石焕新跨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17年了。在这17年的时间里,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学生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一、以爱为本,忠诚教育事业

石xx,周口市西华县人。1998年6月从开封师专毕业,本科学历。为了鹿邑的教育事业而从教于鹿邑县老君台中学。从第一天起,她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把教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誓言。从此,她乐在其中,勤奋敬业,不懈奋斗,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作为年青的教师,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心教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陶行知曾说过这样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呀,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她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工作17年来,石焕新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主动热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常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贫困生,以及家庭复杂的孩子,她采取了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的方法。在课堂中也一样,她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学生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20xx届石焕新班有一位学生鲍超权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而腿脚不灵便,家里条件也很差,特别自卑。石焕新经常和他促膝谈心,并组织学生给他捐款,使他变得自信自强,学习进步很快,20xx年顺利地考上了高中。石焕新老师在单位是个好教师,在家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模范妻子,合格的"女仆"。丈夫病了,他就千方百计给爱人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有时要一口一口地喂,到了晚上丈夫和儿子睡着了,她还要完成两项任务:做家务和批改作业,每天一直忙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又爬起来做饭,做家务,有时顾不上吃早饭。了解石老师的人都说,看不到她有清闲的时候。她总是笑一笑说:"从小就苦惯了,也累惯了,只要能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人,我就觉得活的充实。"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由爱学变成乐学,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同时,她还常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她任教的班级一年较一年有进步,这进步,不仅仅只是成绩方面的,还有能力方面的,而更重要的是班上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追求卓越,奋力翱翔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石焕新坚持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石焕新常向同科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个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焕新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鹿邑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河南省骨干教师,多次获省市辅导奖,论文在国家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中被评为二等奖,教学成绩突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石焕新追求的境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丝毫没有懈怠,她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她坚信"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无怨无悔的辛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教师感动事迹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