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篇
想要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突破,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就一定要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篇1
人人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公开课的课堂之上,可以从其他老师的身上汲取许多经验,也能够让我在教育岗位上更快地成长。要想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有所成长和进步,就要把自己所授和所学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铺设一条大道,总结历次公开课中的得与失。
以下我就今天的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由小游戏导入到本课,能够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对其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导入方式的新颖的。
二、学生预习的补充分。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在课下就搜集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但是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这部分内容,这就要去在以后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预习。学生在简介《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时候,有很多的内容都非常的冗杂,没有一定的条目。
三、我想对课文中生词的理解和分析是一个亮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几个生词的`解释能够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含义从而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本次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要围绕自己科目的小课题开展。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没有符合这一要求,而把学生置在一种听讲的程度上,即使有让学生发挥的部分,也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说几句,没有把这个内容落实到实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而且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发展。把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发挥想象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课文朗读形式单一。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着重讲解的时候,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课文,这样不能了解到学生朗读的情况。如果能够让学生朗读和小组之间进行接力式的朗读,这样就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
六、没有把握住课文讲解的重难点。在简介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课文讲解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自己思路走,没有把学生置于一个发展的主体的地位。
七、在深化主题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把李时珍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说出来是强人所难。对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的中心思想。
通过各位老师的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优点,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发挥自己的才智,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够让自己有所进步和提高。
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篇2
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费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为和医圣张仲景齐名“医林二圣”的地位。《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的就是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而寻访药材的一天。李时珍的医圣风范如果用事情来一一罗列,恐怕两火车也不够装。但这篇课文把医圣的形象蕴藏在细节描写里,读来既让人感觉李时珍的亲切慈祥,又能凸显李时珍的医圣风范。
一是动作描写。
当庞宪和李时珍来到一座破败的古寺前,“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座破败的门古寺李时珍尚且要“轻轻推开”,可见他爱惜物品的程度,万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有了对万民生命的热爱,才能对一草一木一物怀着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论地位,李时珍在徒弟之上;论年纪,李时珍当时已经“快50岁了”,而庞宪才20多岁。但李时珍却没有摆师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杂草。可见李时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语言描写。
当庞宪看到房屋轮廓时,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说:“先生,你瞧!”而此时李时珍却什么也没有说。而“近前一看”是“破败的古寺”,庞宪什么话也没说,可见失望的程度。但在这时,李时珍却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对比师徒二人的话,不难发现庞宪的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而李时珍却始终波澜不惊,那时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医圣的处变不惊可见一斑。
在火边,李时珍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和徒弟为了《本草纲目》,过的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时珍自己却不叫苦,反而关心的问徒弟‘觉得苦吗?’好一个体贴的师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李时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见,他是多么体谅年轻人,关心年轻人!
听到庞宪的回答,很满意,一个“嗯”字,就包含了对徒弟的肯定,李时珍是惜字如金的人。而这样一个内敛的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却好不含糊:“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好一个万民得福,这就是医圣的气度,医圣的胸襟,医圣的至善之境。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劳累奔波了一天的李时珍又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李时珍顾不得一天的劳累,还要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为了早日完善《本草》造福万民,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孜孜不倦的耕耘。谁是接近上帝的人,是行者。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一个行者。
三是行为描写。
第一次出现李时珍行为描写是在师徒二人在火边啃干粮。啃的意思是用力咬,而需用力咬的原因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李时珍都五十多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李时珍从不叫苦,他那辛苦一人,造福万民的精神就在这一啃里。
当李时珍对鸡肠草和鹅长草分不开时,先“端详了”一阵,仍不能区分,就“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绝不!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正是为了万民得福而持有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四是神态描写。
在破庙里的火堆边,李时珍“笑”真问庞宪觉得苦吗。好一个笑字!面对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对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热水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对又破又脏的衣之苦;面对啃干粮,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思之苦。李时珍却仍然能“笑”问徒弟,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五是意境刻画。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写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第二句话,正是李时珍宁静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月亮是佛性的圆满,是了悟了的透彻。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五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掩卷沉思,一个鲜活的李时珍向我走来,他是慈祥的长者,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者,他是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无杂念的医者。一座刻着李时珍名字的丰碑竖在我的心中。
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篇3
我的教学分成两大块:从课文的第一段感受李时珍师徒两人生活条件的艰苦;从李时珍与庞宪的对话和他亲自品尝药草体会他为了编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
在处理第一段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第4自然段中有关描写词句并说清自己的理由。抓住“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出这是一座荒废多时、十分破败的古寺,而且古寺的条件十分差,很久没有人来了,也很危险。但这一环节中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没有点到“破败”这个关键词上来,让学生充分感知“破败”这个词。
处理第二段时,我同样是一个大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李时珍在家中,该是怎样的生活呢?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
课文12自然段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这是我进行补白:尝草药中毒的事情,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篇4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教学到这时,我感觉对于四年级这样的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走上了轨道。
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篇5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