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2024-02-07 18:11:17 分类:学生总结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观,引发深刻的人生思考,写读后感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耐心和思考力,因为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教师,快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迫在眉睫。通过同事推荐,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一书,感悟颇深。吴老师借助身边一个个真实且鲜活的案例,指引着青年教师的从师之路。

吴老师说:“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是啊,我们期望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包容,遇事不急不躁,多为别人想一想,但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做到了呢?作为学生的导师,我们为他们做好榜样了吗?

读吴老师的书,就像在与吴老师对话,他那幽默又俏皮的腔调永远不会让人感到无聊。他总是能把一些深奥的大道理,用一些日常化的比喻来告诉你,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比如《我是来欣赏同行的》这一章,他把别人让他去听课评课,比喻成去别家吃饭:“譬如请我吃饭,我领情了,也吃的很开心。毕竟有些菜是我不会的做的,毕竟看到了别家的烹饪特点(有些设计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虽然不过是口味不一的烹饪,但让我们知道风格可以多变。再说,我看到他家孩子吃的很香,个个气色红润,很健康。我总不能说,其实你的菜不合我胃口,你凭什么多放了三根辣椒,你为什么先上汤后上菜……如此以往,今后大家还能坐一起说话吗?我们中国人很多事是在饭桌上交流感情态度的,大家都说‘吃什么不要紧,气氛要好’。说的对,是听课交流,要有个好气氛,不要弄得像鸿门宴,暗藏杀机,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我不禁为吴老师的耿直,可爱点赞,他纠正了我以前的听课观。他告诉我们要宽容、大气地对待我们的同行。古人都知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使世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多欣赏别人,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诸如此类的案例书中应有尽有,生命不息,阅读不止,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学习,继续实践,与学生共同成长!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篇2

在寒假里,我拜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总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让人倍感熏陶的文字,仿佛和智者进行了促膝长谈,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对于刚入职半年的我来说,吴非先生《致青年教师》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在《致青年教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的一篇文章令我感触颇深,那就是“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这一篇,在文章中写道“有节课,说到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看到有几位学生眼睛发亮,有一位激动的泪光闪闪。我喜爱这句诗,为之而感奋,我也为学生的感奋而激动。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只有教师的心中拥有阳光,学生才能被阳光所照耀;也只有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在我们决定成为教师的那一刻,那我们就要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中寻找和感受快乐,然后用阳光的心态去温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成为给予学生阳光的老师,又如何让学生将他们感受到的那束阳光再去给予别人,温暖别人。

在“不放弃理想”这一篇中也引起了我的共鸣,理想和梦想是人生中一直在追逐的那束光,是指引我们勇向前方的精神动力。理想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东西,追逐理想的人光彩熠熠。而对于教师来说,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吴菲先生认为“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理想也是指教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感,正是教师所拥有的信念感才赋予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若有一天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再,那她的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和激情,就会像“机器人”一样,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的枯燥的生活。吴非老师在这一篇提到“青少年需要有梦想的教师”只有教师心中拥有理想和梦想,那她的课堂才会富有生趣,她的言语才会感染到学生,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

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中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教育教学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正视教育。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会更努力地做到最好!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篇3

作为一名刚入职半年的新教师,《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机缘巧合选择了这本书,也听过很多人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一直到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本书里面蕴含着作者多年的教育经验,通过他这些经典案例的分享,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疑惑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可以说非常广,里面有他有关教育的诸多观点,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有课堂上的,也有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还有有关教学内容的,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可以称得上是新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通过大量事例解决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也帮助了初入岗位的年轻教师,弥补了经验匮乏的新教师对于教育孩子的空白。新教师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动脑子想想如何解决这样的困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困难。

感谢这本书,通过对它的阅读,我相信在下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会游刃有余,成为一名不断成长的教师。与此同时,也希望我能真正的将这本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个人的实际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篇4

今年暑假,校长向全体老师推荐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并不像之前学校推荐的理论书籍读来那么苦涩,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平实易懂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走入吴非老师这本书,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感慨万千。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让我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完此书,我记住了他对学生的爱,对待工作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却不由想起了自己…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我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多个年头,站在讲台上,刚毕业时那种难以掩饰的青涩和腼腆仿佛就在昨天。十几年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事情,但对教师这一工作的责任感,却由年轻时的火热衍变成了今日的绵长不息。

常常听到有人说:"你是老师啊!不错呀!一天就那么几节课,动动嘴就行了,有双休,有寒暑假…"。每次听到这些,我只是一笑了之,我明白,只有从事了教师工作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其他人是永远也感受不到的。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老师吃的是良心饭!"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教师精神的实质。是啊!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英雄,但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于平凡岗位的有责任心的人。教师,固然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艰辛,但她也同样有着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每天清晨,踏进校门,孩子们那一声声甜甜的"老师早!"是种幸福;每年教师节,办公桌上那朵朵艳丽的鲜花是种幸福;每送走一届毕业生,他们会不舍地道上一声:"老师,我们会回来看您的!"是种幸福…幸福的背后是教师付出的无穷无尽的爱!教师的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付出时,我们没有想到回报,这就是一种责任的驱使。

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就是选择了奉献。每天面对着一群鲜活的生命,叫我们又怎么敢懈怠呢?如今,除了教师的身份,我也是一名学生家长。每天看着儿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听着他滔滔不绝地讲着每位老师带给他的或有趣、或新奇的知识,心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我想,每天会有多少像我一样的母亲在和她的孩子分享学校带给他们的快乐?亦或是焦虑孩子的止步不前,孩子们周而复始的求学之路,牵动的是多少带着期盼的母亲的心哪,我想:每位孩子的母亲应该也和我一样,希望孩子的老师能够爱他,对他负责;当他受委屈时,也希望老师能够像妈妈一样摸着他的头,安慰他吧。这种念头便会驱使我尽力把学生的每件小事做细、做好。

曾经教过一个孩子,他叫小凡,是个特别调皮的小男生,时常把你搞得晕头转向。印象特别深的是刚上一年级时他上学来得最晚,放学溜得最快;上课时不是找别人说话,就是一个劲儿地玩手指、抠桌子;下课嘛,最爱追逐打闹,不是擦伤自己的鼻子,就是撞伤别人的额角。反正,隔三差五地给你惹出点事儿来,让你忙得不亦乐乎,气得昏头胀脑。他对待学习,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这让我和各任课老师很为难,为了走近他,了解他,我们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希望他能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爱。可是他是个软硬不吃的孩子,我找他谈过几次话,可是每次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这让我很难办。

有一天吃完午饭,他像一个发号施令的小将军,领导班上的其他男孩,拿着尺子打来打去。当班长跑来向我报告,我连奔带跑来到教室,立马呵斥了他们。因为尺子太危险,便将其一一没收,其他孩子都很规矩的交给了我,除了他,不仅不情愿,眼神里还透着一种愤怒,就是这愤怒的眼神,让我感觉他简直是在挑战我们老师的权威!于是,我单独把他叫到办公室,决定和他"好好"谈一次!

他低着头,乖乖地跟我到了办公室,不敢正眼瞧我。当时,我气愤极了,提高声调,非常严厉地告诉他:"玩这种危险的东西,不仅会伤害到自己还会伤害别人,老师收你的尺子也是应该的,作为小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而他始终一言不发,眼睛望着别处,根本没把我说的话当一回事,这举动让我更气愤,我便问他:"你在听老师讲话吗?"他不语,我接着问:"你知不知道跟小朋友一起甩尺子是非常危险的?"他还是不语,我又问:"小朋友怎么能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呢?"这次,虽然他还是没有说话,但我明显感觉他的眼光闪了一下,顿时,我想,我是不是说到他的痛处了?于是语气缓和了一点问道:"是不是觉得平时没有小朋友跟你玩,今天那样做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啊?"果然,他点了点头,我的心微微一震,温和地说到:"其实班里的小朋友也很想和你做好朋友,只是你平时学习不够认真,喜欢调皮捣蛋,所以大家才会远离你的。如果你能好好地表现自己,那老师、同学都会喜欢你的。"听了我的这番话,他哭了!哭的很伤心!是啊!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没有伙伴和他玩,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今天他的这一行为也只是在证明他是一个充满感情的孩子啊!

过了一会儿,我为了平复他的情绪,轻轻摸着他的头,问他:"孩子,你哭是因为知道自己今天的行为错了还是为没有朋友而难过呢?"他哽咽着告诉我:"为没有朋友而难过!",我揽他过来,轻轻说着:"孩子,别伤心,你来到这个学校,大家都在高兴地接受你,老师、同学都会把你当成好朋友的,咱们慢慢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试着和更多的同学去交朋友,好吗?"他轻轻点了点头,怅然若失地离开了…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有意引导其他孩子主动和他交朋友,主动找他玩。慢慢地,我发现在我的有意识引导和呵护下小凡变了,变得开朗多了,还发现他会不时开心地笑。上课的时候,他也能积极发言了,他的眼睛紧盯着你,手举得高高的。他变得合群了,变得比以前活泼了。我欣喜地看着他的转变,为他的快乐而快乐。

事情已过去好几年了,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不知道多年以后,小杰是否还记得幼时的这桩往事,是否还记得有位老师真心地关爱过他。多年以后,长成大人的他,是否会记得童年时老师和他进行的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一粒善的种子,一棵爱的幼苗。但我知道,师爱就是无悔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它是圣洁的,因为它不掺任何功利的杂质,它是纯粹的,因为它从心里发出来的,又直达心的深处。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篇5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老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是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胸襟辽阔的良师。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篇6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

《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