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先进事迹8篇
事迹材料的内容应该基于我们在实际项目中所做出的贡献和成绩,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和坚韧,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榜样人物先进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1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退休医生。
响应号召,扎根陕北绽芳华。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立下了朴素的誓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在这期间,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再到医院副院长,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除非是培训和回家探亲,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佳县,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甘奉献。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亲人,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尽量开便宜管用的药方,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一个“百日咳”的婴儿病情危重,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吸痰,反复进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终于得救了。一个肠穿孔病人,经她连续救治8个小时后转危为安,劳累过度的路生梅却昏睡了一天一夜。“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要走进农户找病人”,她的足迹遍布佳县大地。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她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庄出诊,走了近两个小时,摔了40多跤。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嚎啕大哭。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佳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
退而不休,为党工作无期限。路生梅经常说:“我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就会回到他们身边。”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北京亲人让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议,也拒绝了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佳县,继续为当地群众诊疗治病,退休22年来,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此外,她还组建老年志愿者团队,带领身边人一起做公益。“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这就是路生梅的坚守。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 _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2021年,又把3万元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继续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医生”、“最美巾帼奋斗者”等称号。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2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__代表,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3
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华丽蝶变
时代楷模张玉滚作为河南省69名拟出席党的 _党代表之一,不仅是河南的荣誉,更是镇平的骄傲。为广泛宣传党代表的感人事迹,9月20——21日,镇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随河南卫视摄制组一行赶赴张玉滚的工作所在地——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用镜头记录下了张玉滚紧张忙碌的一天。
早上六点,黑虎庙小学操场已排起了整齐的长队,张玉滚同孩子们一起跑操,一起锻炼,只见张玉滚佩戴口哨,英姿飒爽,宽大的操场,口哨声此起彼伏,脚步声铿锵有力,孩子们自信豪迈,充满活力。
七点钟是孩子们的早读时间。大山里空气清新,孩子们一改在教室里早读的习惯,把读书活动搬到校园内,张玉滚不时的行走在孩子们之间,一边辅导学生,一边跟学生们一起朗诵课文。校园内书声琅琅,生机无限。
上午第三节,张玉滚需要上五年级的道德法治课,这节课讲述的是主题是“学会沟通与交流”。张玉滚在讲堂上耐心讲,关键之处,他不时走下讲台,与孩子们一同交流,现场探讨,整个课堂既生动活波又不失严肃。下午第二节课是科学课。张老师别出心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把科学课堂搬到山沟里进行实地教学。秋天到了,正是板栗成熟的季节。张玉滚把现场教孩子们认识板栗的生长习性和果实的食用功能作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只见孩子们欢呼雀跃,争相恐后的去捡拾打落在地上的板栗果实,挤着张玉滚问这问那,看此情景,张玉滚满脸欢欣。
晚上,大山里特别寂静,教室里的灯火通明。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的自习时间,张玉滚从教学楼一楼到二楼,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逐个教室进行检查,遇到不懂提问的孩子,张玉滚不厌其烦的一一辅导,现场画面温馨而感动。
晚上九点,住校的孩子们都进入了梦乡,可张玉滚的办公室内灯光闪烁,他一边在忙于给学生们批改当天的作业,一边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张玉滚说,晚上备课已经是他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从来不拖延到第二天。
备完课后,张玉滚总是不忘打着手电筒,把住校孩子们的宿舍认真检查一遍。哪个孩子的被子没有掖好,哪个孩子有不好的睡觉习惯,哪个孩子有晚上吃零食的坏习性,他都要一一纠正。
这就是张玉滚忙碌的一天,他坚守在大山深处二十余年如一日,展现出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那枚备课记录薄上金光闪闪的党徽,他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因为他深信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深知一个 _代表肩上沉甸甸的那一份责任。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4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曾任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1968年,刚刚大学毕业便来到陕北佳县,扎根高原救死扶伤。退休后,路生梅开展义诊、组建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等送温暖献爱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21年至2024年,路生梅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
1968年冬天,寒风猎猎。年仅24岁,风华正茂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收拾好行囊,告别亲人,踏上了从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火车响起汽笛,隆隆地向西而去,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她会在黄土高原度过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
“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
下了火车又坐卡车,路生梅连着几天在路上颠簸。“开始我还是有点革命激情,年轻人站在那汽车车头上迎风前进,但是越走越冷,越走越冷,冷得直打哆嗦。车里的老乡就说,那个娃娃你不敢在那待着,你会冻坏的,然后他们就把羊皮袄给我裹上。”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陕北人的朴实和温暖。
经过米脂,到了佳县,眼前的景象让她有些吃惊——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她要报到的单位所在,面前却只有两排墙皮斑驳的旧窑洞,不远处的荒地上还零落着坟包。
她刚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原本想留在北京大医院工作,为了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她和同学一起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书,“服从国家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来之前,有人戏说“佳县在黄河边上,能吃到大鲤鱼”,到了佳县路生梅才发现,在黄河边上不假,但“大鲤鱼之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为匮乏。有一句歌谣贴切地形容了那时的佳县——“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饮用水靠驴从黄河拉,每人每天只分一瓢,要沉淀后才能喝;住窑洞睡土炕,路生梅不会生火,每次都搞得一屋子烟,索性就在凉炕上睡。后来有同事和老乡发现了,就每天来帮她生火,路生梅才跟着慢慢学会。
她坦言,来佳县之前精神上是有所准备的,但真面对具体的困难,还是有些吃不消,自己原本是个遇到困难“爱哭鼻子”的姑娘,个性有些懦弱,可在佳县她没有退缩。离开北京前,班主任常和他们说一句话——“不论条件再艰苦,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因为这句叮嘱,再苦再难,路生梅也总是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就这样,她说自己“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在黄河边扎下根来。
乡亲们的医疗知识极为匮乏,这是让路生梅最为揪心的。刚到佳县不久,她到一位产妇家中出诊,屋里只点了豆大的煤油灯,光线昏暗。产妇刚刚生产完,虚弱地坐在一个土袋子上,一位妇女用手紧抓着产妇头发,说这样可以防止产妇昏死过去。旁边,另一位老妇人拿出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路生梅警惕起来:“你干什么?”“我铰脐带。”妇人答道。路生梅吓得一把抢过了剪刀,“自己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在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如果经由脐血致使新生儿感染破伤风梭菌,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当地百姓几乎没有基础的医学知识。这段令人又惊又怕的插曲让路生梅感到一种无奈的“心碎”——“这里就是最艰苦的地方,佳县需要我”。
在整个榆林地区,路生梅是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但起初医院没有分科,她内科的病要治,下乡看诊时外科的病也要治。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便开始自学,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中医针灸,乡亲们需要的她都学。白天出诊,她就在夜里看书记笔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渐渐成了个全科大夫。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在黄河边上出诊,经常要走老乡们自己在崖壁上凿的羊肠小道,有些地方很狭窄,脚一滑人就可能落入滔滔的黄河水,要赶上半夜出诊,全凭着一支手电筒照明,更加危险。辛苦害怕的时候,路生梅就告诉自己,“这个患者一定病得很厉害,不然不会叫出诊。”
一个雪天,路生梅穿着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出诊,路滑、鞋也滑,她清楚记得,刚走了不到十里路就摔了49跤,但摔得再疼,含着眼泪爬起来还得继续走。快到村口时有一个大下坡,收不住脚,她就干脆坐着往下滑,等到了患者家,早已一身泥污。
这是一个患有麻疹肺炎(一种传染病)的孩子,病情很重,路生梅紧急进行了抢救。担心附近的孩子也有感染,她冒雪排查,果真发现村里还有几个孩子有类似症状。为了阻断传染,她将几个孩子集中到一起,住在老乡家里寸步不离地给孩子们治疗。孩子们痊愈后,她准备返程,一位孩子母亲便拿出了一双亲手做的千层底棉鞋送给她,这让路生梅十分难忘。
五十多年来,她走遍了佳县的村村落落,上下四代都找她看过病的家庭比比皆是。当地人对她很信任,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这位“北京来的大夫”不仅医术高超,治病救人也总是尽心尽力。
但路生梅也会遇到失败。一位患儿病情严重,医护团队为孩子治疗了两个多月,最多的一天抢救了三十余次,可医院设备简陋,孩子还是去世了。年轻的妈妈用小被子把孩子的遗体包好,却转头给医护下了跪:“孩子没了,但我还得谢谢你们,你们尽心了。”这份悲痛中的感激刺痛了路生梅:“这跟病人治好(自己)得到褒奖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别人再怎么夸我我记不住,可是这个病人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眼看着许多病人因医疗条件不足逝世,无奈的路生梅有时会忍不住放声痛哭,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更加理解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句号召分量有多重,自己肩上的使命有多重。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两年后,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因成绩优异,北京协和医院等大医院都向她伸出过橄榄枝,但她一一婉拒。除了已在佳县安家生子的原因,她的坚守源于一份承诺。
看到了佳县的情况,1969年初,路生梅便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写:“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一诺值千金,此后,路生梅便一直守在佳县,除了参加培训、探望亲属,五十多年里几乎从未离开过佳县。人往高处走,一批来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佳县去了大医院大城市。每每送别他们,路生梅的心情也很复杂。她坦言,如果没有这个承诺,也许自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方向,但她承诺了,就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佳县人民。
1983年,在路生梅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正式创办了小儿科,她成了首任儿科主任。为了改善设备条件,提高医护水平,路生梅四处奔走筹资,甚至自掏腰包,送科里的护士分批进修。逐渐,在榆林地区,佳县儿科的名气越来越大,外地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
“不知老之已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却并没有停下来。在当地,很多人都知道她的电话号码和住址,经常有患者给她打电话,或去她家里请她看病。有时她在做饭,就立马关掉火先看病,不管多晚,路生梅从不“打烊”,也不收费。她看病有一个原则——“小钱治大病”,能不住院就不住院,能不输液就不输液,尽量为患者开便宜、管用、适量的药。从艰苦的条件和乡亲们身边走出来,她比谁都懂得如何为老百姓着想。
2018年,佳县的两所医院都提出要聘请路生梅,她没同意。直到不久后看到自己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高龄还在门诊工作,她感慨万千,“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于是,路生梅答应了两所医院,却声明分文不取。如今,每周一三五一大早,她就会去佳县人民医院或佳县中医院义诊。有人粗略估算过,即便是退休后的二十余年里,路生梅义诊的人数也已超过了十万人次。
问诊时的路生梅思维敏捷、说话轻快,生活中的她也充满活力,自述“不知老之已至”。平日里她练书法、电子琴,跳广场舞,偶尔也会在电脑上玩几把扑克“锻炼大脑”。一有机会,她便带头或组织开展义务服务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慰问金买物资送给留守儿童、环卫工人、武警战士,到农村照顾孤寡老人。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76岁的路生梅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申请援鄂:“如果咱医院组织救援队,我要参加,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尽管申请并未被批准,但在路生梅的带动下,医院里的年轻医护工作者也纷纷签名请战,与她一起在当地支援抗疫。
如今,78岁的路生梅仍住在自己生活多年的窑洞里,地方不大,但很整洁。她的书桌上贴着一张手写的时间安排表,从周一到周日的上午、下午、晚上,每一个时间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义诊、练琴、做家务……
表格下方,她写了两句话:“家中义诊、社会公益优先,其他可推后,一定补上。”“2024,自律和务实是方向。”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5
在北京参加党的__后回到佳县,她马不停蹄地为医卫系统、公安系统等各系统宣讲党的__精神。
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的义务坐诊日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她一天也不愿意多耽误。
……
党的__代表、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已经78岁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和所有普通老人一样,她腰痛需要整日系着护腰带,上坡路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双眼也饱受白内障的困扰……
可大家又常常费解:为啥这位白发苍苍、瘦小纤弱的老太太,似乎自己总不觉老,有股子使不完的劲呢?
1968年从北京毕业后扎根佳县人民医院直到退休,她埋头苦干几十年。之后,她退而不休,迄今又义务诊治超过10万名患者。近日,在党的__精神宣讲会上有人问她,打算什么时候让自己歇歇,她说:“党的__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是接下来我努力的方向。我的恩师张金哲院士98岁高龄还在门诊一线工作,患者需要我,我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
路生梅是佳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历史”。
“我的奶奶、妈妈和我都找过路奶奶治病。”在佳县,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曾在路生梅处诊治,她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她把病人处成了家人。
“路医生是我们可敬的前辈,更是我的领路人。”佳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魏雄美儿时被路生梅救治,从此立志学医从医。患者变成了医者。
经过不懈努力,路生梅不但自己从榆林地区唯一一名儿科医生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
如今的佳县也再不是那个缺医少药,用油污剪刀为娃娃接生的穷乡僻壤。自1983年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首创儿科至今,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呕心沥血五十四年,路生梅迄今脚步不停。
“我还有太多事要做。”路生梅说,党的__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下一步她要着手推动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还要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努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党的__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现在每天坚持钻研中医医术,争取用更丰富的方法为患者诊疗。”
关于路生梅保持“年轻”的秘密,有人说,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有人说,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路生梅觉得,“在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轻’。”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6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顾诵芬先后担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大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他牵头论证并提交了《关于把发展大型飞机列为国家标志性重大专项工程的建议》。他基于对军用、民用航空技术相通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军民统筹、大客大运并举”的大飞机发展思路,并得到采纳。2007年,国家批准设立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2016年,运20列装部队。2017年,c919成功首飞。
顾诵芬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顾诵芬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部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年过九旬的顾诵芬仍不断思考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7
今天的《__代表风采》,我们来认识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
每周一、三、五,78岁的路生梅都会来到佳县人民医院,义务接诊。
患儿家长 刘洋:我们小时候也是过来看过路大夫的,可以说路老师既看我们大人,也看我们小孩,看我们家几代人。
1968年,路生梅从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当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没法及时到县城治疗的情况后,路生梅就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上门问诊。扎根黄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迹踏遍24个乡镇。她的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诊室。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魏涛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诊,她都会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还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看病。2020年当地出现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动请缨,没能前往抗疫一线,她就带头开展线上诊疗。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路生梅:作为一个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篇8
他站在起跑线的前沿,沉静自若,信心满满,白云似在他的头顶飘浮,此起彼伏的掌声萦绕在他的耳旁。这是于20__年在夏季举行的亚运会,千万名观众一起翘首而望、神经紧绷的一刹那。
脚踩助跑器,身体前驱,姿势到位,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助跑器,人就像一匹黑马,“嗖”地向前迈进。一瞬间,他那健壮的身体犹如一只开了弓的箭,一个健步向前奔去,衬着蓝天白云,酷似徐悲鸿笔下的马。
紧接着,是向前跨栏,动作快速敏捷,又潇洒自如。很快,苏炳添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了第一个栏杆。原来与他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七个运动员,现在也只有四个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时伴随着如雷贯耳的掌声与加油声,苏炳添在第一个栏杆与第二个的栏杆的间隔处,起先他是助跑,到了离第二个栏杆半米处,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右腿一跨,身体就跃了过去,“嗖”的一声就向第三个栏杆跑去。
9秒92的成绩仿佛对他特别慷慨,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当在跨最后一个栏杆时,苏炳添顺利超过其他选手,夺下金牌。当跑完赛程后,苏炳添又跑了一段距离,咬紧牙关,轻舒双臂,向上举起,仿佛像一位英雄一样。
“精彩,太精彩了。”一位日本观众说到。苏炳添夺魁是使整个田径场都沸腾了。中国观众及教练纷纷站起,满面春风。
当苏炳添站在百米跨栏的领奖台上时,伴随着中国国旗的升旗,与国歌音乐的弥漫,裁判宣布苏炳添获得亚运会男子百米跨栏金牌。
苏炳添身披国旗,掌声如雷贯耳,他接过奖牌,那一刻,他无比激动,向全国人民展示着他努力的成果,创下了百米跨栏的记录——9秒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