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4-20 17:10:24 分类:学生总结

心得体会是一种思维的输出和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理清自己的思路,通过书写真实的心得体会,与作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1

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我有幸参加了此次_市工商局系统非公党建的培训。踏进林州,走近红旗渠,听着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感受颇多……

红旗渠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这是个资源匮乏、贫瘠的年代。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脉的半山腰修建了长达1500km的红旗渠,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光荣。当大客车驶入林州境内,巍巍太行山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整齐的梯田和绿油油的远山随处可见,这番景象立即抹去了我心头对红旗渠略显灰蒙的"印象".

红旗渠的故事过去也曾听说过,但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当我们一行人来到分水苑、走过青年洞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故事"里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让人联想到当年创业的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般的千古伟业。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坚实在而具体。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劳的林县人民不向命运低头,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超然心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红旗渠"精神,逢山凿洞、遇河架桥,改变了林县面貌,创造人间一大奇迹。由此我又想到了我的工作,作为一名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人员,曾几何时我也感到压力大,节奏紧张,琐事繁多而且充满矛盾,现如今见识了修凿红旗渠艰辛苦难,才觉得,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做一件事,只要有决心、有勇气、有耐力,那么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上的小困难,更是如此。在参观红旗渠的同时,我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我们的先辈在几十年前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后来者,我感觉骨子里也流淌着英雄先辈们的热血,更应该继承好这份红旗渠精神,带着一种乐观、坚韧的心态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在工作中更进一步!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枉此行!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鼓舞引领着我们。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富足,但作为新时代工程建设领域的一名一线工作者,身上更要有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道路更宽广、桥梁更坚固……

我决心,要学习"红旗渠精神",要学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要结合我的工作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与新时期工程建设相结合,在工程建设之路上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2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我想起前段时间党员学习,我们收听的一个水利厅组织的讲座,是关于党中央鼓励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不怕犯错、勇于担当的精神去谋事创业。杨贵等林县领导班子,面对物质资金的极度匮乏、红旗渠修建的技术难题、撤职罢官的风险、百日修整的抉择,更别提十年动乱的动荡和浩劫,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红旗渠就会和千万停工不前的工程一样止步,就没有现如今林县的大好河山,也没有如今林县群众洗的上脸、做的了饭的美好生活。现如今,我们广东水文在创建“五个一流”活动,虽然不像林县那样重新安排河山,我们也要朝着五个一流的目标迈进,要达到五个一流,我们就要面对很多各种难题、问题都层出不穷。我们作为水文的一分子,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坚守原则、信念,才能在各项困难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是坚持同人民在一起。要做到,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群众干事创业。这让我有感于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不论做什么都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培养感情、激发热情、谋划事业。不管是我们的五个一流的创建活动还是平时的各项工作,都需要我深入调査,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根据上级政策,落实为群众感谢、领导夸赞的惠民之举,各方面都要身先士卒、勇作表率。红旗渠修建时,修渠民工每日的工作量都是由领导干部做过以后才定。红旗渠投资近亿却未发生一起贪污事件,修渠10年,未曾因为饥饿死过一个修渠民工。林县的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心系群众,不谋私利。

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常看到领导干部与我们一同深入一线,共吃工作餐,亲自到各项生产去监督进度,深入基层走访调查。这些正是心系群众的真实体现,是我们水文人永远都值得肯定和继承的闪光点。一方面是共启愿景,号召群众。这里说的不是画饼,光看不能吃,而是带给大家真正能受用的利益。毛泽东曾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像我们工会组织,上下一心,一直在为职工谋福利,给职工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定时搞促进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节日给职工发点慰问品等等,职工看的到,摸得着,就会有干劲接着努力,得到了就会更有干劲更加努力!

三是发扬钉钉子精神。这让我联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九讲说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说:干工作、抓落实,最终要见成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红旗渠修建时,有很多困难,诸备金只有300万元,储备粮只有3000万斤,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只有28人,还面对着三年自然灾害。可是经过调查,林县人民渴望修渠,本着执政为民的原则,县委決定,修!修渠中,面对前面的决定错误,县委召开盘阳会议,勇于承认错误,订正修渠方案;面对国家百日修整的指示,修渠民工组建青年团坚持修渠;面对调查组的质疑,杨贵坚定意见,不放弃。修成后,50年来,红旗渠依然灌溉着林县大地,离不开红旗渠的领头人杨贵,也离不开林县各届政府对红旗渠的不断维护。政贵有恒,一张好的蓝图就必须要一干到底。联想到咱们的“五个一流”创建活动,那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为广东水文的现代化努力奋斗。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3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4

金秋十月,我披着晨霞,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九三学社市委组织下走进红旗渠,接受再教育。我们一行来到林州,首先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接着我们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历史上的林县极度缺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宁可苦干、绝不苦熬誓要劈开挡住漳河水的太行山。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历时10年,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这一浩大举世的工程(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参观红旗渠,我的心灵接受了红旗渠精神的洗礼,让我有许多思考和启迪,使我净化心灵,我的思想被林县人的坚持和坚毅彻底感染了。如今走进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深刻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红旗渠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被震撼被感动,红旗渠的修建,迄今发挥效用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这一工程的伟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当年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落后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伟大设想,体现了我们党心系群众百姓千家万户。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带领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十几年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优秀社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强化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要让红旗渠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篇5

红旗渠就像玉带,蜿蜒曲折,流入太行山的悬崖绝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秃的山头,缺水如油。豪门逼债,穷人日夜忧愁。

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国内山水少,居民苦,土薄石厚,挖井无泉。每次干旱,居民都在等待水,有十几里外的人在取水。老弱的女孩抱着瓮罐,远道取水,人畜疲劳。林县的历史书记录了长期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和贫困。老中国林县人民面临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有多大?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指导下,多年来,在太行山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建设了被称为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震撼山岳,勇敢地哭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造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为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生存,跨越两省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自然,重建山河,这种伟大的壮举,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勇气,真正体现了共产党的心系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寻求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感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感动了,情操被陶冶了,斗志被鼓进一步升华。

作为税务部门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的重要时刻,更不能放松,辛苦耐劳,以身作则,以信念和实践精神投入优先活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