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文8篇
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作文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帮助我们与老师和同学更好地交流和分享知识,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陶渊明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陶渊明作文篇1
没有繁忙的政务,没有世俗的烦忧。不慕荣华,尽享田园。这正是陶渊明的写照。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便是陶渊明的作风。每当红日初升,他手捧诗书。吟诗作画,谈天论地。“不戚戚于贫贵,不汲汲于富贵。”他爱喝酒,喝酒也有别具一格的作风。朋友请他去喝酒,去了就喝,喝完就走。只求开心潇洒。这便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
早出晚归,在月光的追随下——“带月荷锄归”。早晨的露水沾在衣服上感到清凉与舒服——“夕露沾我衣”。过着这样的生活只求“但使愿无违”这难道不是人们想要的美好生活吗?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一簇簇悠悠香菊在院里静放。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这时,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的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悠悠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过陶渊明一样的生活,可以看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陶渊明一样的生活,可以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过陶渊明一样的生活,就像孔子所说:“何陋之有?”
生活中带有宁静;内心中含有恬淡;体会悠闲自在的生活;品味生命的美好。像陶渊明一样超凡脱俗;像陶渊明一样悠闲自得;像陶渊明一样安贫乐道;过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自己的真,真无愧于你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的潇洒,清明。
陶渊明作文篇2
最爱那凌芳傲骨的秋菊,最爱那清风微扬的香柳,最爱乡间晨露的那一抹轻霜,最爱桃花深处的那一缕微光......
愿站在山屋东篱之前,举樽自饮,与菊共语。愿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看你带月荷锄高歌而归,观林海雾起,听鸟鸣山幽。这是你的天生禀赋吧,依山恋水,性旷情达。二十九岁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高唱归去来兮而还,一吐心中压抑与不快,如决堤之水,从此躬耕农亩,隐居山间,自得其乐。羁鸟恋旧林,纷繁变幻的世界终究不是你的归宿。看穿了世间的恩怨情仇,阅遍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你只愿抚琴引觞,躬耕赏菊,做个隐者。
归去,归去,你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那个污浊黑暗,纷纷扰扰的社会,独你能找到心中的那一块净土,从容应对外界的诱惑。近墨者也能不黑,你慨然应对世俗的官场,离官为民,为了尊严,甘愿受贫,不愿被乡里小儿所侮辱,更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自享高洁,不怕流言蜚语,因为这就是你的追求,不是吗?
乡间的晨风总是那么清新,带着雏菊的芬芳,房宅被榆柳桃李所包围,自是隐者返自然。逃离了官场的樊笼,挣脱了俗世的罗网,你更快乐吧。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便欢然有喜,这种复归于自然的和谐是你毕生的追求。归隐,生命的本质在于形为心役,释放出内心的本真,这就是你所探求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你一定渴求寻找到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吧,那里鸡犬相闻,老少同乐,男有所耕,女有所织,你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是如此吧。如果现实社会也是如此的民风淳朴,怡然自乐,你或许不会选择归隐这条路,只可惜事与愿违,于是,鄙弃官场,淡泊明志,最终,你头也不回地走入深山归隐处,寻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作文篇3
“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冬风凄冽,人们都穿上了毛衣,可你的诗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阳光的田园小屋中,那么明媚。
这也是我对你的第一印象,田园,朴实,明朗。我对你印象,您也清楚,说也模糊,就像水中倒影,历史长河,我当然可以看到你洒脱的背影,伸手想要了解,你的身影,却破碎、荡漾了。
你并不想被禁锢在官职中,所以数次辞职。你对社会并不满意,却又无能为力。你失望,你离去;你又回,却亦将离去……数个官职,你都曾看过;人间百态,你也一一览尽。你盼着那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的出现,却又一次次地失望。但梦想从未停止,《桃花源》一文中,那个捕鱼人,一定是梦想中的你了。悠闲,幸运,宁静。他在那桃龙源中欢笑,你却不得不在官场上奔波,多么讽刺。
旷野中读书的身影,已然成了浮沫。是社会,社会不洁哪!因此,你毅然入山,想在遭闹生活中寻求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是一幅诗意之画,你应该感到美好吧?
你是幸运的,在田原中,找到了自己的天意,可以在里面放飞自我,不顾世上凡尘;你是不幸的,父亲早逝,家府沦落,在职场上也不受待见。
你最终离开了我们,留下一地诗情画意。期待哪天,你的身影又会出现在那与世无争的旷野。
陶渊明作文篇4
一个美不用地收,遗立于世间之外的桃花源头。那里人人安乐,万物和谐,而正是他让这个桃源明了于世,他便是陶渊明。
或许这只是个奇妙的巧合,“桃源”与“陶渊”,不过这个桃源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这个“靖节先生”的心里,同样也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他是几千年中国仕人追寻的宁静的归宿,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气度,召示着他超凡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他处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虽不曾有大规模的战争,但社会始终不平定。他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还是一个辞赋家。挂着这么多头衔或许很累,因为这些头衔都告诉人们陶潜会写诗,会写散文,还会做辞。而我则不以为为然,因为他的诗是为自己写的,他的散文和辞赋也是为自己做的。那些诗赋都是他的理想和信念。
他二十九岁,因为家贫入仕,但他做官,做了之后又辞,辞了之后又做,直到上面派人来视察,陶渊明不愿来迎接而再不入仕。“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他的宣誓,这是他的尊严与人格。
记得他在归家之时做过一篇《归去来兮辞》,而我总是在心情压抑的时候吟诵最后几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宝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情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种淡然总让我想起仙人。
我不知道陶渊明是不是神仙,但我知道那淡然潇洒的气质出尘脱俗。
陶渊明作文篇5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
陶渊明作文篇6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幼时,我读不懂陶渊明,读不懂桃花源的美,读不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我认为快乐源自追求与成功,追求考试的分数,追求老师的赞扬,追求父母的奖励。而在一个破落的小山树,哪里会有我的快乐?
?桃花源记》的内容应该妇孺皆知了。于是,我将自己关进四角的书屋,钻井题海,去追求我的追求,但我发现自己变得躁动不安,茫然若失……
读不懂的困惑,直到一个夏夜,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出去走走吧!”
走在公园的小径上,一阵微风徐来,吹动了河边的垂柳,掀起河中的阵阵涟漪,耳畔是一片清脆的蝉声,它们正唱着夏日的夜歌,生命的乐章。看那河边的石椅上,几个老人正扇着扇子,微风吹动他们银白的头发,也撩动着他们心中难忘的往事,还有树林深处的几个孩子,他们正延续着前人传承的童真,笑声被树林悄悄地藏起,这时,我现自己的唇边流过一丝久违的微笑,也许我终于感受到了生活,也许我终于体会出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心境。
从生活中读懂诗文,才是真正懂得。
原来,真正的快乐源处生活的细节,而不时惊骇一时的轰轰烈烈,来自生活的朴实和纯真,而不是繁华的街市秋灯红酒绿,来自内心身处的恬淡而不是旁人的赞赏。于是,我读懂了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读懂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的君子之交,读懂了范仲淹在经历世事沧桑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信条。
这一段应该是读懂了陶渊明啊?
最后,我读懂了陶渊明,读懂了生活,更获得了一份返璞归真的好心情!
陶渊明作文篇7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陶渊明作文篇8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我国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陶渊明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虽然很贫困,曾去做过几任小官,但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辞官隐居,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苦生活,虽然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却生活在自我的意愿中,再穷。再苦也不在乎,陶醉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完美生活中。他“濯清涟而不妖。”虽然隐居避世,一身简便,但依然自食其力“种豆南山下。”依然悠然自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虽然没有大诗人李白豪迈的胸怀,但却同样嗜酒,依然能够写出“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的千古名句,依然能够把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他热爱的田园生活留给世人。
虽然他不能像曹雪芹那样给世人留下《红楼梦》般的长篇著作,但依然能够写出让人津津乐道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它不一样于常人,是留名千古的东晋大文学家,但他更比常人向往那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的完美生活。他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但依然为能够随自我的意愿生活而安然自若。在自我的'生活中没有功名利禄,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与官场上的人同流合污,没有战争,没有剥削,高兴时应朋友之邀去喝酒,喝完就走,写写文章自娱自乐,在自我的生活中度过余生。
他就是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陶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