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读后感5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思想碰撞和价值观冲突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的世界》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我的世界》读后感篇1
夏风吹来,轻轻拂过我的书桌,伴着窗外的蝉鸣,我轻轻地翻开了一本《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有人跟我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体重、同样的身高,也不会成为另一个我,可是,这本书说的另一个我是什么呢?满怀无限好奇,我一口气地读了下去……
单亲家庭的女孩姚果粒在一个摄影师叔叔以及他“不是双胞胎”的古怪摄影计划的引导下,偶然遇上了一个与自己外表一模一样,但内心、行为却截然相反而且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蓝泰格。自从相识以后,两个人之间便产生了一段奇妙的友谊:起初果粒觉得泰格冷酷古怪、难以交往,而泰格也觉得果粒“斤斤计较”,像个小管家婆,讨厌她破坏了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生活。可是她们又对对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忍不住彼此悄悄探究、了解。后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置换”行动,果粒变成泰格,泰格扮演果粒,分别融入到对方的生活中。在这中异想天开的游戏中,两个女孩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都拥有了一种完整感,同时也揭开了果粒的身世之谜……
作者在书中写到:“原子是一种很小很小的东西,用我们眼睛是看不到的。而这种很小很小的东西是由一个正电和一个负电小球组成的。也就是说,两个完全相反、截然不同的小球组成一个原子,这正是世界的基本构成方式。”她的比喻极其恰当,书中的姚果粒和蓝泰格不就是一对有着很大差距的小球吗?她们都坚定地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只有这样相互依靠、相互弥补,才组成一个完整的我。
既然世界上存在这么的组成方式,那么现实中另外的那个我在哪儿呢?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家境优越,比我聪明漂亮,比我善良可爱,比我多才多艺;又或许家境一般,学习生活等方面还不如我,或许……可是不管怎么样,她都是我的那个负电小球,我希望她来到我的身边,留在我的心里:当我怯弱的时候,她会告诉我要坚强;当我懒惰的时候,她告诉我要勤奋;当我失落的时候,告诉我要自信当我骄傲的时候,告诉我要虚心,当我……
哦,她就是我,我就是她,这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原来就在我的心里!
《我的世界》读后感篇2
爱因斯坦在信中谈到过对财富的看法,我摘取其中的一句:“金钱只能滋生人们的自私自利,并使其不能自持地加以滥用。”他坚信世界上的财富无法促进人类发展。相反,我认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财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从古文明,还是现代文明,其发展过程都伴随着财富的积累。
财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其一,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人类最底层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首先你得先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得吃饭、睡觉,而这些需要靠财富来提供。
其二,财富不应该就此停止积累,因为我们还有更高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多多少少都与财富有关。也正是由于除生存需要之外的需求,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发展,出现绘画、雕塑、音乐等伟大的艺术形式。因此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高的国家的发展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他们忙于为食物发愁时,发达国家的人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生活品质。
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指利己主义,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自私并不是一件坏事,亚当斯密的名言你也许听过:“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需要与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在全球化之后,我们不可能靠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来达成,因为爱心有限。读后感·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不是因为慈善的功劳多么大,而是通过商业来推动的,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一个陌生人会因为爱心为你造一只铅笔吗?不会,其实一只普普通通的铅笔它背后需要许多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来共同完成,而促使他们完成这项复杂任务的'是商业的力量。
金钱也就是货币,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证明。它起源于人们在交换中产生的债务关系,而债务背后考量的是人的“信用”。
比如在现代货币还没有出现时,我从张三那买一双鞋,我就需要给他写一张欠条,承诺未来的某一天会还给他同等价值的某种东西。之后张三要从王五那买东西,就把这个欠条给王五。如此类推,这个欠条就完成了流通的过程。这正是人类的智慧之处。
所以,我认为财富不仅促进人类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我的世界》读后感篇3
北大才子,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分别以674、683分的成绩双双被北大录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这无疑是个神话:“最帅双胞胎”,怎会有如此高的成绩?《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本书是由苑子文、苑子豪撰写,讲述了苑氏两兄弟成长的励志故事和高考的奋斗经验,给了我无穷的启示。
书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哥,想想为什么去的不是你?》一篇。标题这简单的几个字,涵盖了无穷的内容。当时,苑子文考试屡屡失利,而成绩优异的苑子豪被选中参加北大夏令营。弟弟去夏令营之前,给哥哥写下了这样一封信,是警醒,也是鼓励。是啊,要想成为被命运选中的人,就要做出更多的回应给命运,因为机会是留给准备优秀的人。
这不仅令我想到同龄人易烊千玺。从小,他就学习各种才艺,书法、舞蹈一样也没拉下,凭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在自己学习的各个领域都小有建树。同时他还得过年级第一。他总是那么努力,从不让人失望,额外的压力使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担当与稳重。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所有成功的果实,都是汗与泪的结晶。你所看到的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你无法超越的努力。所以不要羡慕别人过得比你好,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所有现状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让我们分享了苑氏兄弟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笑泪兼具的成长经历和励志故事,用真诚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别人无法理解的孤独,要想成功,就必须耐得住奋斗的寂寞。向上的青春,终将长成最好的模样!
《我的世界》读后感篇4
寒假里,我在书店中邂逅了郁雨君写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本书。书中的世界离奇而美妙,悬疑却温暖,读来不可思议,却又爱不释手。
读完这个故事,我忽然想到看过的一本物理书,书中这么告诉我们: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一种很小的东西,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而这种很小的东西是由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和一个带负电的小球组成的'。也就是说两个截然不同的小球组合成一个原子这正是世界的基本结构。再让我们用书中的故事打比方。书中有一个叫姚果粒的小姑娘,她通过一个古怪摄影师叔叔“不是双胞胎”的摄影计划,让她发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和她长得一模一样,但实际性格完全不同的小姑娘蓝泰格,就像一对性格相反的双胞胎,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叫果粒的小姑娘,和那个叫泰格的小姑娘不是一个妈妈生出来的,她们两个不是真正的双胞胎,压根一点关系都没有。见了,并且迫切想知道对方的生活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甚至彼此交换。交换之后,很多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秘密就完全暴露在她们面前,她们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呀!
也就是说,人也可以像原子一样,由完全不同的两部分组成,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另外一个自己,然后你才会彻底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将明白怎样面对那些困难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我也有很多个呢?有胆小的我、有笨笨的我、有爱漂亮的我、有爱跑步的我……那么会不会就有很多个另一个我,有胆大的我、有不爱漂亮酷酷的我、有不爱跑步懒懒的我……宇宙天地间将会有无数个我。世界上是不会有陌生人的。只要用心,每个人都有可能心灵相通,我可以和所有人交朋友,也可以让所有的人喜欢我。
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梦想,古希腊有一个很聪明的人早就发现了,把它叫做“理想国”;中国古代有个很聪明的人也发现了,把它叫做“和而不同”。真的是很美的梦想啊!但是要实现它就有难度了,因为到最后,很多人都会互相怀疑起来,不相信对方是自己要找的人,甚至会把对方当做敌人去对付。
你是否能够豁达的,胸怀像海洋一样永远的相信它?
先不要着急告诉我你的答案,读完这个故事,你再慢慢的告诉我吧!
《我的世界》读后感篇5
曾经一直都觉得“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当读过张洁的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我默默感叹,何止只是遗憾?那更是此生延绵不绝的愧疚。
衰老的过程是一系列的剥夺,衰老加上病痛,让老人变得更加脆弱。脆弱的那一刻,需求关爱的迫切显得更加强烈了。钟爱儿女一生的老人却又因为这份疼爱而克制着自己对儿女的依恋,总是用一句“没事,挺好的。”搪塞着自己的疼痛和对儿女的思念。
抵赖、隐瞒、解释着种种身体异常的反应,都源于由至爱而来的对自身疼痛的轻描淡写。面对老人的无助,我们是否有及时的体察;面对老人无声的依赖,我们又是否给予了及时的关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与老人的生活过程中细心去体会和实践的。
张洁说,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想到这个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心中有种不可言喻的惆怅。谁也无处可逃的正在失去和将要失去,想到这里,终于体会到老师为什么会说,老人的晚年可以说是老人的一生。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属,而如何在老人离世之前以最大的努力让老人安息,报答一份报答不尽的爱,这该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者的一个思考吧?
有一点感悟,更加的深刻了:爱意要及时恰当的表达,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不要再用所谓的好去强迫老人做些力不能及的事了,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的,生命的尽头让老人最大限度地舒服最重要。让老人在温馨的爱意里终老是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读完书有看片,深深地感动着,也遗憾着。或许,对老人而言生命的尽头最大的孝道是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