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篇
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主题和意义深度思考后的心灵共鸣,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发展和结局的思考和猜想,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1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读完《德伯家的苔丝》,不由得掩卷叹息,是谁让这位美丽淳朴的姑娘走上了不归路,两位男人的爱却得到了恨的结局,命运如此地捉弄人,又如此地悲怆,我们为苔丝掬上一把同情泪,低头沉思,悲剧的背后是什么?
善良质朴的尤物苔丝出身在贫寒的家庭,父母一心想让她攀高枝,结果却把她推进了火坑。遭遇花花公子亚雷,他贪图她的美貌,伺机占有了她。苔丝不得不背井离乡,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在打工的牛奶厂,“风光流转,由平淡变成了绚烂”,苔丝与牧师的儿子克莱日久生情,私定终身。
书中描写苔丝与克莱的爱情的段落,任何人读到都会心动不已:“她看他的全身,到处都是十全的男性美。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智慧是先知的智慧。她既是爱他,而她这种爱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而他爱她,在她看来,则是一种怜悯,因此她就倾心相委,披肝沥胆。”自卑的苔丝起初不敢接受克莱的爱情,尽管她也深深地爱上了他。那些疑虑、恐惧、郁闷、烦恼、羞耻常常盘踞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但两人的真心相爱,又令苔丝把往事忘记,虽处在爱恋中,但那些阴影蠢蠢思动,不能消除。
克莱知道苔丝很爱他,“但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她对他的'爱,究竟有多深,有多专,有多柔顺;不知道她都怎样能为他忍痛受苦,为他赴汤蹈火,她都怎样矢志靡它,至死不渝。”每每读到这里,都会心痛柔美的苔丝,她的爱情坚贞不渝,可之后她是遭了多大的罪,受了多少苦,是有多绝望,是有多凄苦……。
结婚当晚,苔丝鼓起勇气向克莱坦承过去,克莱无法接受事实,一走了之,令苔丝重新跌回深渊。纯真的爱情敌不过世俗的观念,在克莱看来,贞操是原则性的问题,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无法在得知真相后再度去爱苔丝,留下她独自去面对一切。
坚强的苔丝不得不再次出去谋生,又苦又累的活儿没能把她压倒,她一直苦苦地等着克莱回来。可苔丝竟然碰上了亚雷,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宗教的传道人。再次的相遇激起了亚雷心中的欲火,他纠缠着苔丝,她无从躲避。面对着父亲的离世,房屋被易主,看到母亲和弟妹们居无住所,生活困难,倔强的苔丝低下了头,重新回到亚雷的身边,成为他的情人。
苔丝是位善良、能干、正直、刚强、美好的姑娘,她的光芒将她身边的两位男人照得原形毕露。亚雷本着玩弄女人的态度出现,一度洗心革面,狂热爱上了宗教。但本性难移,依然不改花心本色,在苔丝最危难时乘机而入,占有了她。而克莱,本可以救苔丝于深渊中,但因着他的自私、狭隘以及不够坚定的爱,使得悲剧发生。
当他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完全原谅苔丝时,却得知苔丝已经重新回到了亚雷的怀抱中。克莱的出现,无疑加速了亚雷的死亡,苔丝压抑许久的感情一触即发,她亲手杀死了亚雷,也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悲剧的背后满是泪水,满是怜悯,满是痛惜,满是无奈。如果亚雷被宗教所感悟,走上正义的路,帮助苔丝走出困境,或许会赢得苔丝真正的爱;如果克莱对苔丝的爱始终不移,他内心包容,原谅过往(其实这不是苔丝的错,却都由苔丝承担了一切的后果),苔丝可以和他过上相互爱恋的生活,美满幸福;如果苔丝的父母不被困苦所迫,勇敢面对,或许不会让苔丝早早地走出家门,跌入痛苦的泥潭……如果,如果,生活没有如果,现实就是如此,鲜血淋淋,满目伤痕,但仍有美好,仍有希望。
故事尽管悲壮不已,但在结局时却有一丝暖意。苔丝在与克莱最后相处的时间里,仍不忘记将自己的妹妹丽莎交托给克莱,希望他和她可以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克莱和丽莎同行在山上,当他们从山顶往监狱处看去,苔丝的生命结束了。“那两位无言注视的人,好像祈祷似的,把身子低俯到地上,一动不动地停了许久;同时黑旗仍旧默默地招展。他们刚一有了气力,就站了起来,又手拉手往前走去。”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2
粉红的封面,上面写着一行小字——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在仍残留着一丝寒意的春夜,读着《苔丝》这个凄婉动人的悲剧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通常称《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长篇小说,一百多年以来,女主人公苔丝一直是小说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感动着无数的人。
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的农村姑娘,然而却屡屡遭受命运的捉弄。在年幼无知时,被纨绔子弟亚历克骗走了贞操,饱受世人非议,而后又与青年克莱尔相爱,却在新婚之夜因为不是处女,而被克莱尔抛弃,后者也远走巴西。为了让一家人生存下去,她再次沦为亚历克的情妇,饱受虐待的苔丝最后杀死了亚历克,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苔丝是美的化身、爱的象征,作者赋予了她美好的品质: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勤劳俭朴。
她的身上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男人的坚韧。
她出身贫寒,却有着强烈的责任心,默默为家庭承受着一切。
她是一个大自然孕育的纯洁的女儿,她有着一颗高贵的灵魂。
克莱尔,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懦弱又虚伪。正是他的无情抛弃让苔丝堕入深渊,彻底摧毁了她,可以说,他根本不配苔丝的爱。
克莱尔认为苔丝不纯洁,于是抛弃了她。苔丝真的不纯洁吗?面对亚历克的侮辱,她独自走出家门自谋生路,日思夜想着克莱尔能回到她的身边。她对克莱尔的爱是既专一又纯洁,甚至在亚力克用优厚的生活的诱惑下仍然保持独立性。
她是永远爱克莱尔的,爱着他的一切,克莱尔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所以,人的纯洁永远都指灵魂,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单纯与善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她就是纯洁的。
如果说简爱是一种顽强的美,那么苔丝就是那纯洁的美,一颗晶莹剔透的心是上帝赐予苔丝的礼物。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3
合上这个小说的时候,才确定苔丝不是一个植物的名字。单看小说的名字,有的译作苔丝,有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一开始真以为是作者对某种植物进行的描述,后来逐渐的了解到,这是一个受到凌辱的女子的名字,苔丝这词语本身就给人一种弱势的直觉,似乎受欺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然而在小说的最后,苔丝却把那个欺凌她的男人亚雷克给干掉了,毅然决然的回到她的爱人克莱尔的怀抱中,即使最后他们逃亡未遂,所感受到的幸福却是前所未有的。苔丝最后被处以死刑了,虽然作者在简短的最后一章只是那么一提,我觉得还是太过残忍,他本来在倒数第二章结束就好了,那时候,抓捕他们的人已经来了,而苔丝说,“我准备好了,走吧。”她平静的说道。
读以前的小说,总是对人物们所受到的那种束缚感到费解,像红字,那种束缚多半来自当时的宗教环境吧,不过现在想想,人们又何尝自由多少呢,宗教啊法律啊社会规范啊总是由不得人们在内心的指引下生活,命运则是同谋,扼杀人们幸福生活的同谋。命运饶有兴致的对苔丝进行戏弄。她是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下子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妇,孩子生下来了,孩子又死了,她不得不独自一个人为孩子做祷告,她去远方打工,她有了新的爱情,往日的羞耻给她新的婚姻带来不幸,丈夫离她远去,她不得不艰难困苦的度日,幸好,后来克莱尔回来了,思想上的这个弯为什么这么难转过来呢,难道苔丝那持久的旷世的深厚的爱,也不能让他产生宽恕之心么,幸好他回来了,可是这个回归,苔丝等的好苦啊。
可以说,这是诗化小说的代表。小说也是一个载体,有些东西不得不融入到小说中,才能真切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昆德拉的小说,是为了在小说中说明某个观点;哈代的小说,则是为了在其中建立一个意象,最温柔最触动人心的意象;劳伦斯的小说,在试图在其中描述某种情感,最细微最令人恍然的情感。哈代是把苔丝当作一首诗来写的,这从文中随处可见的诗意描写中可以印证。所有的景物都强烈的带着人物的或者作者的情感,就是描写一个猪圈吧,也不会让人感到一点不雅,这就是语言方面的能力了。这让整个苔丝,或者说整个事件,都笼罩在某种诗意的氛围中,因而令人难忘。或许哈代有在乡间的宁静的童年,所以才有那种自然而然的笔触,读之,能让人心灵平静,那种超出读书这种行为本身的平静。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4
其实早就应该可以写这个东西了,只是太懒了,经常只在微信上发个照片,随便说几句,应付了事,很像是游客到了某个地方,拍个照片或者写个到此一游,纯粹是表明下,已经到过此地。事实上,确实有很多想法,鉴于在手机上编写麻烦,又或者因为其他,然后只是付之叹息,沉默。时间一久,所有的感悟慢慢消逝,也不知道剩下点什么。再久而久之,连文字表达也开始生疏。当然,那些看过的书,肯定对个人有作用,只是因为没有用文字梳理过,没有形成观点,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看上几十年,总是能让你于俗世里不太一样。
不过我确实一直因为水平问题或者说方向问题,很难从结构、技法、思想深度或者其他上面来分析、解构某篇文章或者某本书,看到最后,只是粗略地感觉到,好,不好……看到好书最喜欢的是古人说的,大善!看到坏书,最喜欢直接用狗屎或者垃圾。最打动我,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或者黑暗。也因为不会,缺乏此种能力,所以一直避免自己受于这种窘状,干脆就不写。只是老话说得好,不去做,就真的永远不会。现在该是尝试的时候了。
德伯家的苔丝。有的直接翻译成苔丝。其实这本书我n年前就已经翻过,不过没有看完,大概本能上感觉是个悲剧,那时候是如此害怕看悲剧,就没有看完。这次再次阅读,是因为最近在看的“木心文学回忆录”里极力推荐。
苔丝里,估计原文里,古英语或者俚语特别多,用来突出与区别所谓乡下用语与城里用语。我看的是张若谷的译本,为了对应方言与普通话,他所采用的是山东那边的风俗,用俺之类的用词。一开始有点怪,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书中,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其实处处藏有玄机,前后不断照应,更像是推崇那种叫宿命的东西,一发动全身,处处交织。苔丝,既然是书名都是以此命名,肯定是绝对主角。其他相关线索都是种种铺垫,或许很早出场,背景一样,最后又用上了,非常有机的结构,没有任何累赘、无用的人物。一开始,说的是村中舞会,其中路过的年轻人,一带而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那其中的第三个,最小的弟弟克莱,居然最后跟苔丝有如此交集。克莱一开始的错过与选择,最后才发现的美丽;苔丝一开始的胆怯与害羞,遗憾与昏这,又预兆着整段感情的不幸!!老牧师经常教导别人,指引别人信道,最后居然教导到花花公子德伯身上,最不可思议又最合情理的是,德伯居然又最后自己布道……克莱和苔丝在酒店门口碰到的乡下人,因为语出不逊,被克莱所打,最后苔丝居然在做工的时候遇上了,还是她的雇主……所有的这些,无一表明,冥冥中,自然有一双大手,肆意玩弄着人世间的种种。而且,里面也经常有一些小预兆一样的东西,英国那边的风俗,跟中国古代占卜一样的,用此给整件事情定个底色。
书中,有很多写景色的段落,大段大段。原来我是一看见这些东西就要略过,大概是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心态来阅读,我倒是可以好好享受这些文字了,也许更多是因为,哈代对此确实很用心,把景色写得非常美好细致,收发自如。从里面人物的视觉、感受散发出去,又从性格爱好收回来。我想,木心对哈代所评价的“从容”,也很大来源于此吧。所有的景色、环境交代,或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或者是有些拟人化的描述,都是服务于当时人物的心情与气氛,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不自觉沉醉于此,设身处地,代入感非常强。克莱与苔丝恋爱那段,景色描写尤其多,就像是一幅又一幅水彩画,栩栩如生。可惜现在手不在手头上,不然可以摘抄一些。不过网络很发达,喜欢的人,可以自己寻来看看。
书中,还引用了很多圣经的话语或者文体。又或者是哈代向他所喜欢的前辈致敬,采用他所喜欢的一些作家的名句,变动下。不过据个人阅读经历有限,体会不到原文中的美,只能佩服不已。看的这个版本,注解很多,不过为了有完整的阅读快感,我经常也不看的,宁可半解不解地看下去。
看完,掩卷叹息的时候,我想,大概所有的人,除了伤感、难过,更多的还是遗憾吧。心里无数个如果吧……如果苔丝和克莱一开始就能在村舞会里相遇,如果他们更大胆些,直接些……如果苔丝的爸妈不那么势利,非要把苔丝推到德伯那里去,一定要攀亲,又或者如果苔丝不那么纯洁,苔丝的妈妈多教导点她关于男人的知识……如果克莱不那么骄傲,虚荣,如果他能多点豁达与宽容……如果克莱能够早点从巴西回来找苔丝,又或者直接寄信给苔丝,让苔丝多点坚持的理由与力量……如果苔丝的老爸,不那么混蛋,也不那么早死,如果她家里不那么多负担与杯具……然而没有如果,书也像人生一样,作者是如此忠实,没有如果,只有后果与结果。更像是那句话的充分体现,性格即是命运。作为一个至情至纯的女人,在一个浮华的时代里,遭遇的只有杯具。
书里最让我感触的是,苔丝到那个偏僻的高原里做农活的那段时间,身为个女人,居然如此在肉体上摧残自己,而一切只是为了所谓的爱情。那写给克莱的信,宁可做他的奴仆,又是如此像张爱玲所说的,爱情让她卑微,都低到尘埃里去了……每每看到该信,都要难过许多。如此真挚、高贵的感情。
绝对的好书啊。值得推荐。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5
这两天扫完《德伯家的苔丝》,书写的不错,如同《傲慢与偏见》一样,苔丝有个爱慕虚荣,头脑简单的母亲—琼。德伯维尔,不同的是还有一个更爱慕虚荣,嗜酒如命的父亲,约翰。德伯维尔。
贫穷的乡村生活除了体力付出没有任何生机,家里的父母情况及一大堆弟妹让苔丝不得不承担起老大的角色,在父亲酗酒不能起床去送蜂窝,苔丝自告奋勇去承担家庭重计却不幸让家中最值钱的生产工具老马“王子”受伤死掉后,苔丝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加沉重了。
冒牌贵族德伯维尔的支族亚历克是个游手好闲,品德恶劣的纨绔子弟,他对苔丝的美貌垂涎三尺,终究不择手段的得到她,苔丝在无奈的失去后毅然选择决断,回家做自力更生的生活。
不幸的是苔丝怀孕了,然而孩子生下来后夭折,村里的流言蜚语,父母的期盼压力,只能让苔丝去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她去了塔尔勃塞克拉克家农场挤牛奶,偶遇到让她少女之心萌发的出身高贵又不与常规克莱尔,然而相遇恨晚。
克莱尔被苔丝吸引,两人几经蹉跎,还是结婚了,然而一切的迹象都是那么的不吉利,下午鸡叫,蜜月选择地是德伯维尔家的瘆人的旧宅,为爱而沉迷的玛丽安和伊兹。雷蒂,以及那封投出去却没有被收到的坦白信…
然后两人坦白后,克莱尔接受不了苔丝失贞的过去,虽然她有那么多的无奈和被迫,然而相爱的人却只是感到背叛和欺骗,他选择逃离,去非洲开始新的生活。
苔丝又开始无尽的苦难,劳作,家庭的盘剥,责任。亚历克又找到她,纠缠…父亲去世,搬家,颠簸流离的生活,母亲和一堆弟妹的渴望期盼的脸,杳无音讯的丈夫,苔丝又回到亚历克设下的温柔乡。
克莱尔在非洲孤单,痛苦,生病,因有一个结伴的哲学家的警醒之语,他要回来寻找心爱的克莱尔夫人,然而苔丝一家的生活似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贫苦。
他找到了苔丝,她富足,高贵,优雅又是冷冰冰,在她绝望的放弃时候他又回来了,而她已经又沉沦和堕落,精神抛弃肉体,任由它漂浮在河床上犹如行尸走肉受人摆布。
她见到他,痛苦,悔恨,亚历克贬低、嘲弄她,嘲弄她的丈夫,她挥起水果刀,一了百了,然后去追上了克莱尔。
两个浪费了许多光阴的相爱的人终于敞开心扉,身心相许的结合在了一起,过了几天世外桃源的生活后,苔丝被抓走了,她安排好了克莱尔未来合格的妻子,就是她的妹妹丽莎。露,她像她一样美丽,善良和内心纯洁,未来如果真的可以在天堂相遇,三个人也可以相依相靠,永不分离!
整本书故事情节曲折,既有人性的弱点,虚荣、软弱又有对生活的无奈、屈服,家庭责任对人的重压。在生活的面前,尤其又不是仅为自己而活的人,往往是背负着责任而放弃了自己。人不过是世间的一个蝼蚁,有条件的时候实现自己,没有条件的时候只能放弃自己,逆势而为,往往要背负更多的辜负。
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诚不欺我。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6
?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是社会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而被判绞刑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剧,它无情地批判了社会现实,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苔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但作为女人,她拥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人物以重墨描绘,那就是着重写了她的外在形象。这个形象年轻美貌,天真活泼。给我映象最深的是她性感的嘴唇,和她唇上的曲线。粉嫩娇艳,如花沾露的唇,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美丽质朴的姑娘,她善良纯真的天性却被狠毒自私的上流社会的一位青年贵族亚力克利用欺骗,始终不能摆脱亚力克的阴影,而走向黑暗的深渊。她无力摆脱这种悲惨命运,只能用极端扭曲的方式对加在她身上的压迫进行反抗。可是这反抗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间就会消失,被人们所遗忘,完全不可能动摇整个冷酷残忍的社会。所以说,只靠个人力量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这也是人性乃至社会的悲哀。
当她好不容易逃离亚力克的魔掌,随后去农场工作,并遇见了自己今后所爱的人——克莱尔,克莱尔欣赏苔丝的纯真可爱,在工作中交流频繁,感情不断升温,最后坠入爱河并义无反顾地结婚了。就在幸福快要来临时,因为苔丝的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吐露,导致两人从幸福的高空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谷底。克莱尔因为接受不了这一事实,毅然离开苔丝,远走他乡,无情地抛弃了可怜的苔丝。就是这样一位遭到命运戏弄的可怜人儿,想要与爱的人在一起幸福生活,就连这样一个简单平凡的愿望也没法实现,最终走投无路,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上亚力克的骚扰,她万念俱灰,对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而动了杀念,杀死了侮辱她的,一直让她痛不欲生的亚力克。在杀死了亚力克之后,苔丝并没有为此后悔难过,而是一下次轻松了,因为死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她终于自由了。她以死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诚,来成全自己和克莱尔纯洁美好的爱情而没有遗憾。亚力克也为当初抛弃苔丝而感到后悔,带着巨大的悲痛与歉疚归来,并与即将被处死的苔丝度过了她生命最后五天快乐的时光。但是他失去了一个深爱她的人,一个把他当做生命一部分的人,一个可以为了他去死的人。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的自私和所谓的虚伪道德的约束,而使苔丝陷入悲惨的境地。对于苔丝来讲,克莱尔是她的希望,是她一切快乐的源泉,她为认识他而感到幸福,可是克莱尔把她最后一点希望也给抹灭了,即使后来克莱尔请求苔丝的原谅,以及在苔丝死后怀念追忆她,也无济于事。可以说,克莱尔也间接促成苔丝的死亡,但是直接促使她走向死亡的还是这个社会,是社会的悲剧。其实社会中像苔丝这样的可怜人很多,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格,不应该被社会歧视抛弃,而是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这样才不会出现如此多的悲剧。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虽然小说女主人公身份低贱,遭受了无耻之徒的玩弄和侮辱,历经重重磨难,最后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但我们依然赞美苔丝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和不公平命运做斗争以及为爱奉献的精神,她单纯善良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7
读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很长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是被苔丝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所打动,以前在读中国著作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于君绝!的这种感情,但是还是被苔丝所受的那种苦和爱的坚贞所打动,但是,不管怎么样,读完后,我一直在思考,导致最后是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德北对苔丝所做的一些事儿导致苔丝最后这个样子,还是因为苔丝对克莱的爱太专一,还是因为克莱没有及时联系苔丝,才导致悲剧的发生,还是因为苔丝家境的原因,如果,苔丝的父母亲有一定的能力,也不至于苔丝第二次接受德北的侮辱,还是因为当时的制度,总之,这是一个综合的原因才导致最后这一结局。
首先,我感觉是苔丝本身的原因,如果,苔丝,不是那么的顺从于她的情人或者可以说是自己的丈夫,在很多很多次时,他都可以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的,比如,在他们把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秘密都说出来的第二天,克莱在梦游中,不顾及他们两个生命的安危,走过那座河,嘴里还哼着是怎么怎么的喜欢苔丝,如果,苔丝把这一切都告诉他的话,那么,或些许,克莱就会揭开自己的面子,才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热爱苔丝,或许,他可以认识到,在自己无意识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才是自己最正式的想法。
还有,通过读《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让我对信仰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不管你信奉上帝还是基督,都不会彻底的改变一个人,如果说,要是这个人得到而改变,也是其自己出于真心的想改变或者自己的性格所致,因为,这一点在德北身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其原来放荡不羁的性格,虽然经过基督的教导,也通过自己的讲道来巩固但是,在遇见苔丝之后,一切就都变了,其原来的本性就原形毕露,一点改变都没与,非得说出变化来,那就是比原来更会为自己开脱,为自己辩解,其他的改进没有一点。
如果,克莱不是那么度感情有自控力的话,如果,他内心多一点的感动,如果,他他不是那么里理性的话,那么,或许当苔丝向他标靶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向他求宽恕的时候,他站在苔丝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或许结局就有不一样的转机。
或许,再说,如果苔丝的父母能够勤快一点,那么,这么艰苦的生活就不会落在泰斯的身上,或者可以说,当老德北去世后,至少,他们不至于连一丁点的家当都没有,不至于让苔丝想到的妈妈还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而难过,所以,才不得不答应德北地处要求,但是,本身是爱克莱的,所以,当看见自己的真丈夫回来找自己得到时候,那种就能退两男的地步,才使苔丝做出导致自己不可在生存下来的结果。
总之,读完这本小说,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想着自己如果在谈恋爱或者说是找老公的的时候,一定不能隐藏自己的感情,同时,要及时的和自己的爱人沟通,只有沟通才能是对方更加的了解自己,才能更加的认识他们现在所处的现状,就像一样,也是因为在沟通上的迟延,才使苔丝对他失去了希望,跟随了德北。同时,在以后谈恋爱的时候也不需要过分的含蓄,在此时,也需要适度的为自己着想,如果只是一心一意的为对方考虑,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话,那最后的结果只有自己的不幸,或者说两人的不幸以告终。
总之,还是佩服哈代这位大家的,因为,一般可以写出这种百年不衰的著作,或者这种悲剧的著作,都是把自己的伤疤撕开给读者来看,还有,当评论一个著作的时候都要和当时写作背景要紧密联系,可以说,哈代把当时的社会环境惊醒很细致的描述,看《德伯家的苔丝》就让我想到国内的路遥著作的《平凡的世界》一样,虽然结局不是很像当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都有一个很好的反映。
还有从《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中,还体会到了一种开放,就是克莱的父亲对其自身的一个教育和对其婚姻观的表态都是很开放的,包括他的母亲,在当时都是很民主的或者说是开放的。好了,先这样吧!总之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不只是苔丝的悲情,还要有各方面的成长,也许虽然一些经历自己么偶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从书本中,学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见解。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篇8
这天,我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篇小说,使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期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之后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纯朴美丽的农村故娘苔丝来到贵族德伯维尔家当女佣,被恶棍少爷亚雷克诱骗失身怀孕,因而受到邻里的耻笑和指责,从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之后苔丝遇到了出身富裕牧师家庭的克莱尔,两人真心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克莱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克莱尔的无情离去。苔丝吃尽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苦头,却没有得到克莱尔的原谅和任何消息。为潦困的生活所迫,绝望中的苔丝再次落入亚雷克手中。此后醒悟了的克莱尔重新找到了苔丝,苔丝追悔莫及。为了与心上的爱人克莱尔生活在一齐,苔丝杀死了毁掉自己一生的亚雷克。几天后苔丝被捕,以杀人罪被判处绞刑,克莱尔则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她的妹妹丽莎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读过的外国小说中,《苔丝》大概是最具诗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对19世纪英国西南部农村自然景色的优美描述,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采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与人物的细腻感情结合起来描述:透过自然景色来揭示人的心境,又透过人的心境来使自然景象充满人的情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产生出诗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来真觉得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小说中哈代以生动的笔触,深挚的情感塑造出了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苔丝:宛若“一个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在气质和体貌两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尊贵的端庄,俨然是个皇后”,“她周身洋溢着诗意,一举一动都是诗,把诗人只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了”。虽然苔丝是个失贞的女人,甚至最后沦为了杀人犯,但作者还是大胆地摒弃了世俗的观念,赞扬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远远胜过别的处女的清新”。
苔丝是个杯具式的人物,究竟谁应当为这一杯具负责呢恐怕许多读者都会认为,罪魁祸首是恶棍少爷亚雷克。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杯具起因的固然是亚雷克,但导致杯具结局的还有苔丝名义上的丈夫克莱尔。亚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剥夺了苔丝的贞洁,从肉体上揭开了杯具的序幕;克莱尔却在新婚之夜抛弃了苔丝,从精神上导致了杯具的发展,并最终使这场杯具落下了帏幕。倘若克莱尔没有抛弃苔丝,没有披着那层虚伪的道德面纱,也就不会有这场杯具的发展与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