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最新8篇

时间:2024-05-15 18:10:52 分类:学生总结

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感悟和评价,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最新8篇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1

其实,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并不是每个父亲在疼爱的同时,却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

而傅雷先生就是一位这般伟大的父亲,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心。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对傅雷先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愿望。它大到人类对世界的贡献,小到对事业的严谨,甚至于对儿子的言行举止的教育也离不开“人”一字。它不仅在信中如此写,在生活中他也实际做到了,并且把这思想、理念传给下一代。

对他儿子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幸福对他来说莫过于此,与儿子成为知己、朋友。父子之间没有隔阂,没有沟壑。因为他从不以一个高高在上的父亲或教育家出现在儿子面前,而是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对他说出自己的建议和他商议。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笔就怎么写,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暇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

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相处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他真诚深情地对儿子说:“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先生也像我们的父亲,他的话也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学习。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浓浓的爱国热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每一位父亲、母亲也是这样深爱着我们,教导着我们。听见他们的唠叨,其实是我们的福气呀!”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教会了我很多。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2

不得不说傅聪有如此开明、大度、博学、慈爱的父母是幸运的,傅老先生的每一封信都表达着最儿子的思念与关切,不仅在艺术学术文件与儿子交流切磋,在生活细节上发现了儿子的问题便立刻指正,耐心教导。或许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一样,希望能与儿女在精神与生活上一起进步,但能有傅老夫妇这样修养及知识底蕴的父母毕竟是少数,或许是接受国外文化较多的缘故,他们对儿子的爱的表达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父母要直白得多,对儿子的赞美与思念时刻流露;当然他们对儿子的性格、缺点也十分了解,时刻叮嘱。

傅聪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毋庸置疑,但作为子女,他身上反应了许多年轻人的毛病。比如没有及时回复交代父母前信提到的`问题,经常需要父母再三催促回信,这跟现在许多孩子不爱给父母打电话一样。人非圣贤,傅聪在父母的教导下终于也从懵懂少年走到为人夫为人父,虽然与父母聚少离多,但有父母的信一直激励,也是他一直在异国他乡求知的坚强后盾吧。

尤其佩服的是两位老人的格局,在傅聪逐渐进入中年后,父亲多次劝他减少演出次数,多多修养身心,出去散散心,享受宁静的生活,钱财够用就好,不要盲目追逐。我想傅家后人,继承这样的家风,必不会随波逐流,成为追名逐利之辈。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3

他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端坐在桌前,借着昏暗的烛光,目光随着手指向的位置在纸面上游走,嘴中不时念叨有词……

印象中的傅雷,是黑白灰三种颜色,不苟言笑。围着一条格子围巾,穿着贴身的长衫,头发只留头顶一片,四周剃掉,个子高高的。他与妻子的合照只有几张,大多是年轻时拍的,常能看见他与儿子的照片,在公园的游船上,在家中的客厅、书房。

傅雷对儿子的爱藏在心中,他们父子之间,没有含情脉脉,始终将道德、艺术摆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护犊之情。

父亲的严谨,使得傅聪和傅敏不敢偷懒,始终抱着相同的态度去学习、为人处世,终于在不同的领域有非凡的成就。他的拳拳父爱,也出自于他对儿子深沉的爱。在儿子出国后,他开始用书信交流,纸张间传递着简单的关心与爱。

傅雷曾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傅聪的歉意,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分苛刻。虽说傅雷是出了名的严父,性格孤傲,但那只是他坚强的外壳。在傅聪留学后,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更为亲密了,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变成兄弟。

我想到了木心的《从前慢》,其中曾写道:“从前日色变得很慢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等待一封信,足矣耗尽我们所有的耐心。但傅雷愿意等,用笔墨回信,在报纸、广播,各种渠道去了解他,关心他的生活。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有一次在报纸上看见了傅聪的签名,特意写信去提醒他,还为他现身说法,告诉“聪”字怎么写才好看;为了提高他的素质,也会仔细指出他生活中的小缺点,就连将手放在上衣口袋里,大衣脱掉后丝巾还留着这些小细节也会注意到。他教会了傅聪怎么做人。

后来傅聪在晚年谈起父亲,说傅雷在一次来信中提到与他的话怎么也说不完,还在傅聪身上学到了很多。当时傅聪在波兰留学,第一次回国,与傅雷促膝而谈,整宿整宿的聊天,无话不说。看完这些家书,这才知道原来不管多伟大的人也有最质朴的情感。傅聪与弥拉结婚第三年,有了一个孩子,傅雷夫妇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与他们团聚,他还会常常梦见他们。突如其来的“文革”给傅雷夫妇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镣铐,还未来得及团聚,傅雷夫妇就一起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傅雷留下的遗书里只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傅雷是一个那么简单、朴素的人。

傅聪形容父亲写给他的一部分书信如同“忏悔录”,他目睹过父亲受苦受难,在感情上的大波大浪。从前,我只听过一面之词,都说傅雷是出名的严父,但我认为,他是世间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父亲,父爱永远是深沉的。在傅雷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想让傅聪变得更好、更优秀,他只能对傅聪从严要求,就成了大家口中的严父、不近人情。等我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这一切,都缘于对傅聪的爱。

……

我有一个温柔的父亲,他没有傅雷那么苛刻要求孩子,他也想让我有出息,但我一再让他心寒。总是在争吵完之后才会自己后悔,数着他的白发猜着有几根是我气出来的,他也会常常开玩笑说自己被我气的脑血栓,我总是嘴上毫不留情地回怼,心里却很不舒服。我以前像那个《狼来了》里爱撒谎的孩子,他会一次又一次相信我、给我信任。我很害怕他发脾气,有时候他声音冲我大一点,我就会心里不舒服。随着他工作的增多,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变少了,我会不和他斗嘴,会脾气更好一点,学习再更努力一点,让他少操点心。回家了,一家人就和和气气的。《傅雷家书》使我明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开心,而不是徒增烦恼。

?傅雷家书》中简单的琐事,让人感觉温暖、自然。在了解了他们父子最终阴阳两隔,天各一方,心中又是一番极大的触动。

我轻轻摩挲着书页,不知不觉间已经翻到了最后一篇。

他提起笔缓缓写下一行字:聪,亲爱的孩子……一阵微风吹过,烛影微微晃动。

桌上寄过来的信边放着一张黑白相片。相片里的傅雷一只手拿着张报纸,另一只手在上面指指点点,傅聪靠在他的肩上,看起来亲密无间——是父子,亦如兄弟。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4

“天下父母心”,父母爱子女,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同样是“爱”,却常常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是“溺爱”,我们要什么给什么,物质条件一概满足;有的是急于望子成龙,教训责骂我们,有的甚至棍棒相加,他们说这是“恨铁不成钢”。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一本书《傅雷家书》。从傅雷写给自己孩子家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浓浓父子之情中,我才感到了什么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那就是——既是慈父,也是严师,更是我们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经翻译了许多受群众喜爱的世界名著。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位称职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好父亲。即使孩子身在异国他乡,他仍通过书信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例如在一封回信中,一开始就连用了五个问号,询问孩子(面对孩子寄去的照片):最近消瘦的原因、饮食、睡眠、交友和周围环境等情况。可见,这些溢于言表的关切之情使我们体会到作为慈父的一颗炙热的爱子之心。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会对我们子女产生巨大的力量。傅雷常以父母的爱去感染孩子,但他同时也不忘给予语重心长的教诲和热忱的帮助,这才是一个慈父形象啊。在如何做人这个重要问题上,他要求儿子像他一样拥有“宁天下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精神境界;在艺术修养上,他对搞艺术的儿子说:“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要战战兢兢,郑重其事!”他还教育孩子“随时随地准备牺牲目前的个人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成为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社交礼仪上,他又要求儿子做个有礼貌有教养的青年。有时儿子来信中写了错别字,他也不放过给儿子纠正过来。

正是傅雷在教子上像老师一样严格要求,不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使孩子在理解父亲良苦用心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走上正确地人生道路。

有哪一位父亲能像傅雷那样既有慈父的温情,又有严师的教诲,更多的是朋友式的交谈呢?我希望天下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真正地关心、爱护我们孩子。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5

冬风凄冷。窗外的一枝红梅正徐徐开放,皑皑的白雪缀在红梅的花蕊里,淡淡然,悠悠然,清幽得像是一夜烟雨染却的。我静静地沉浸在墨香中,怎顾得红梅婷婷。清冷的屋内充斥着书香,呼吸间,只嗅得这淡淡的书香。屋外万紫千红,屋内只有这书香盈盈。我所得的一片清净,哪能不感恩于这至味书香?

沉浸在这一片书籍的海洋中,每一朵浪花都令我流连忘返,可我最难忘的一朵却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它不同于其他五彩斑斓的书籍,它是淡雅的,更是清新的。但它更与众不同的是,它凝结了一对父母对远在异乡的儿子发自肺腑的真挚的爱。其中的故事绝非虚构,感情也更不虚假,不论你是大声地朗读,或是静静地默读,你都会被字里行间的热忱话语所打动,所流泪。这本书便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与远在异国留学学琴的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所写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由傅雷夫妇的儿子傅敏编辑整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整本书“是家人之间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间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傅雷夫妇俩不畏千辛万苦给儿子傅聪写信,而是夫妇俩一直从如何成人和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的角度来教育儿子。比如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赞成了儿子提前出国的计划,但也明确指出了儿子在独身一人外出留学时需要直视的困难:对所在国语言的不熟,对自己身体的照顾等。而且,傅雷不光重视儿子的成才,也关注到了儿子的品德和作风。傅雷曾在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你谈太多次恋爱并不好”而儿子傅聪也虔心遵守父亲的教导,并身体力行去做。难怪有人评价:“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的朋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和我的母亲。因为打小父亲工作忙的缘故,我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小的时候,母亲的教诲我总会用心铭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听不进去母亲的唠叨和叮嘱。时间的流逝,不光留下了豆蔻年华,也带走了青涩与快乐。有多少光阴我与母亲再没有一起度过了。读了这本书,我深感痛心,也更加理解母亲的辛苦和不易。母亲用她头上的黑发换来了我的青春与年华,我又怎可不管不顾她眉梢的白雪呢?

冬风萧瑟,我却不再感到寒冷了。袅娜的红梅被拥在即将到来的春光的怀抱里。我缓缓抬起头,只觉春光大好,书香依旧。回眸转身,仍觉书香溢溢,依稀发梢飘扬。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6

傅雷在《傅雷家书》中有很多关于艺术的讲述、探讨。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艺术”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便是我一开始对艺术的认知,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是一句话,一幅画,一个风景。它可以是一切。这是最开始,我以为它是一个实物,也仅仅是一个物。

但傅雷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让我明白,“艺术”是实事求是的。但也因此让我有了艺术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的错觉。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傅雷写道,让我明白,每个艺术家都对其投入了感情,以至于他们是艺术家,而我们是普通人。的确实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艺术。但只是艺术的成功与否。

那么是不是只要投入感情便可以了?只要模仿便可以了?不,您给予了否定。写实可学,浪漫蒂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李白虽有才华但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高峰也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可随便瞻仰。这也便是国人淡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道理。也就是说李白境界太高,常人不能所及,鲜有共鸣者,畏而惧之其才华。所以要有合适的目标,脚踏实地。

对于艺术所富有的情感,我认为应是复杂且纯粹的。复杂是指情感的种类多,程度不同,纯粹指对艺术追求的原始心,既初心不忘。不仅不受限于感性认识,不受限于理性认识,更要有第三步的深入。艺术家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这个爱同时也不是庸俗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爱”。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永不妥协的良心。艺术是,因热爱,而灿烂的烈火,炽热又滚烫,是那烧灼着的赤子之心。

“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他们会顺应时代,顺应内心,遵循热爱而表现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那是漫长且缤纷的,不同人们的艺术汇聚在一起的,艺术的世界。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7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是马大哈,做任何事情不拘小节,只把这件事完成了,却没有把这件事弄好,最后自己吃了大亏。还有一类人他们心细如发,任何一个细小的关键都能被他们发现。我算是介于这两种之间的人。

有时很细心,可以发现很多隐藏的信息,而有时候却不知为何就像是选择性的失明,一遇到关键信息就自动屏蔽,有时弄得我自己也是哭笑不得。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傅聪细节的要求具体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术、生活起居、待人待物,里面提到了很多我们平时都没有注意到的细枝末节。譬如:信封要书写工整,研究学术要严谨,对待朋友不能总是一腔热情.

注重细节,会让我们从中受益很多,而粗心的人却要吃亏了。我就是一个粗心的人,我们学校最近进行了生物和地理的考试,考完试之后我觉得自己答得还不错,反正会的不会的都写完了,没有空题。考完试神清气爽,赶回家,也不想考试的事,开始写作业。考完试的第二天老师开始对题,拿出试卷,顺带看了一眼,“咦?这个咋问的是半岛,我写的啥来着?好像是大洲。”想到这我恨不得自己抽自己一巴掌,这算啥?会的写错,太丢人了。越往下对,越认为自己在考试时是不是眼睛突然出现了故障,大脑也不受我的控制了。这种事儿但凡是在考试时绝对不会缺席,特别准时。现在我还在努力改正,但效果甚微。

在身体方面的细节就更不注意了。我常常不注意地下的坑坑洼洼,人称“平地摔小公主”,走着走着别人就会看到我,身体一弯,立马抓着身边的人,这样就说明我又崴脚了。

细节决定成败,不仅仅是学习还是身体上的,多注重细节学习会完成得更加完美,身体也会少受到伤害。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篇8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五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可以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20xx年。

一部家书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探究其原因,除了有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翻译家其本人所具有的渊博思想和高尚人格的感染力之外,亦有家书中所蕴含的为艺、为人,涵养品格情操、锤炼修养气质等方面的卓绝见识和肺腑之言的吸引。无论身为子女还是父母,都能从中领略人生的境界,接受人生的教益。

傅雷一生奉行德义具备、人格卓越的德行,在对儿子傅聪、傅敏的教育上,傅雷处处不忘言传身教,让自己的这一优良品德薪火相传。这些,从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一百多封家书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为人处世,甚至演奏姿势和生活细节方面,傅雷都要求儿子规范严谨。傅雷做事为人均认真细致,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儿子傅敏在回忆父亲时曾举了这样的一些例子:”50年代,他有一阵子迷上了摄影,显影药、定影药,父亲都是一克克称准,照片要放大,父亲就用尺子细细地量。父亲爱养花,他对待每一盆花,都很认真细致,看到有嫁接的介绍,他就自己去实践。父亲就是这样,哪怕一点点小事、小细节,他都很认真地对待。他要求我们做到的,绝对是他自己做人的风格原则。这是我们兄弟两个成长中得到的最大的教益。“在这里,父亲的言行已经成了子女们的一杆标尺,既标示高度,又衡量进步。

家书里的傅雷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在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背后,站立的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形象。父亲的严,严在对做人原则的坚持,严在对艺术人文的理解和投入,严在对儿子纯粹品质的要求。著名学者楼适夷先生在为《傅雷家书》作的序言中这样说:”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才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也正是这样的严格,成就了儿子日后为艺、为文,爱国、爱人等方面的高尚品格。

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并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实现,这或许是《傅雷家书》留给做父母的读者们的又一启示。在教育中,傅雷坚持循循善诱,鼓励、启发孩子们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教育他们要有自己的思想,继而形成人格中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思维。

家书中,傅雷敞开心扉,向孩子们传授为人的道理和生活准则,嬉笑怒骂都毫不隐瞒。从一封封信里,傅雷清澈的心灵、不泯的童心跃然纸上,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个可爱的大孩子倾心长谈。傅雷用理解、用年轻而纯真的心、用这样一种平等的姿势消弥了父子间的代沟和距离,让父子之间的书信往来情意交融,形成共鸣和互动。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期望化作细雨,”随风潜入夜“,滋养儿子的心田。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不知道天下有多少曾经的子女、现在的子女和将来的子女受益于这个亲切而严厉的父亲!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最新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