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戏曲的作文7篇
作文的写作主题和立意是作文的灵魂,内容的深刻性是作文的精髓,只有深度挖掘,才能让读者有所感悟,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与戏曲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与戏曲的作文篇1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与戏曲的作文篇2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非常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角色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角色。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角色和命运。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与戏曲的作文篇3
这个周六,天气格外晴朗,我们大河报小记者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戏服和道具,把我带入了戏曲知识的殿堂,让我感受到了咱们河南戏曲的魅力。
乘坐电梯,来到二搂。一声“同学们,请安静,今天由王老师给大家来介绍咱们河南戏曲的知识,你们喜欢吗?”
“喜欢!”所有小记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咱们河南戏曲最早起源于开封的'祥符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豫剧、越调和曲剧三大剧种,豫剧现在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为豫剧。
生:戏曲中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旦:戏曲女性人物的统称。分为青衣、闺门旦、老旦、花旦、帅旦等门类,戏曲艺术家常香玉的穆桂英挂帅就是帅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俗称小花脸,三花脸,可分为文丑和武丑。生、旦、净和丑是戏曲的四种表演方式。
来到戏曲声音博物馆,肯定少不了唱一段,在王老师的互动下,我们小记者走出了丁字步,唱上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短短一上午的戏曲大课堂,我是意犹未尽,在回家的路上,还在轻声地哼唱着刚才王老师教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段精彩曲段。
这真是一节生动而又精彩的戏曲知识课啊!
与戏曲的作文篇4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与戏曲的作文篇5
本应是风和日丽的下午,可天色去越来越暗,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雨丝已经密密麻麻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加快脚步,我可不想被淋成落汤鸡。
路过家附近的广场,昨天搭起的戏台子上,演员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一招一式气势非凡,雄厚浑圆的嗓音美如天籁。我驻足了一会儿,便不敢再停留——雨又下大了许多。匆忙回到家,从窗口瞧见那一群演员撑起了伞,仍然在唱着、跳着。一想到还有作业没完成,就无暇再看下去了。
雨,仍在下着,不过是更汹涌了一些。时针指向了七,越剧演员们准时上台了,他们穿着肥大的戏服,画着俏丽的脸谱,带着笨重的头冠。虽美,但大雨早已把戏服淋湿了,脸谱弄花了,头冠也变得摇摇欲坠。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是扎实的台步,飒爽的身姿,独特的唱腔,献给的却是……空无一人的观众席。
好奇心驱使我撑着伞下了楼,一走出门外,一股冷风吹得我打了个颤,但台上那些演员们,湿嗒嗒的衣服拖泥带水,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矫健的身姿。在大雨中,越跳越美,越唱越响。
人们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他们在这一个多小时背后又留下了多少汗水与泪水?舞台上光鲜亮丽,难道只需要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不,不是的。没人会知道也没人想知道,观众在乎的只是台上最精彩的那一刻,而演员们最珍惜的,也是那一刻。他们献给观众的是最优质的欢乐,给自己留下的,是双倍的压力,和那永远的腰酸背疼。
歌声萦绕在耳畔,伴奏的是哗哗的雨声,这雨中的戏曲,无法忘怀。
与戏曲的作文篇6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一个开心的日子里,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晚会。
在这一天的上午,我们都去中队长那里报名,有的是组团的,有的是单个的……他们都去报完名以后脸上都洋溢着无法比拟的笑容。
到了晚上,我们回到教室以后,我们把座位移成一个“u”字型状。同学们都在为晚会的奏响,做前奏呢!
有的在绣立体绣;有的在练自己晚会上要练的戏曲;还有的在写今天还没完成的作业。
晚会开始了,主持人上台先来了一个开场白,接着就是戏曲知识竞赛,可是,第一道题就难倒我们了,我们疯狂的查找了好多资料,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然后,就是唱戏的环节了,第一个节目是《我是中国人》,这个节目是一群男同学唱的,有很多的男同学都是蚊子叫,只有一个偏矮的小男生,声音雄浑又洪亮,唱的调也挺准的,并且,还不用看歌词,直接就能唱出来,不像别人,都拿着一张歌词,在那里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
我也有节目《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这首还挺好唱的,虽然一下子就没了,但是我也在默默地在脑子里练习。有的时候,我也会忘词,我在晚上的时候,一开始是不紧张的,后来,我慢慢地害怕到我了,心里涌出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一紧张起来,我就把歌词本也带了上去。我唱的时候,我的心都在嗓子眼了,我唱的声音已经很高了,都是因为那群男生太吵了吧。
那天的晚会可真热闹,有吹笛子的;有团唱的;有单唱的;还有的是……
与戏曲的作文篇7
每当我清晨醒来,伴随我起床的不是闹钟的铃声,不是妈妈的微笑,更不是爸爸手里的一杯水。而是从爷爷收音机里传来的那咿咿呀呀的唱戏声。
小时候我并不了解戏曲,只是觉得那样咿咿呀呀地唱,几分钟还憋不出来一个字,而且声音还变化万千。有尖尖的女声;低沉的男声;还有带着哭腔的幽怨的声音。再加上各种敲的打的乐器。我真觉得这些声音像是个大杂烩,虽然有些吵,但并不觉得这些声音难听。
长大了再去用收音机聆听,才终于感受到这些声音的韵味与魅力。《卷席筒》仔细听,感觉很奇妙。特别是有的人哭着竟然还能唱出来!而且哭着哭着竟然又不哭了,又开始说唱。我还发现这些人每次都会“啊?”好长时间。所以他们的肺活量一定很大。这可挺难坚持的。我想他们一定是努力刻苦练习出来的,就像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我可真敬佩他们呀!
再听听女声的,我听了一段豫剧的《抬花轿》。声音依然是那么尖。而且感觉唱得很轻快,配的音乐也很喜庆,一会快,一会慢。更惊讶的是,有一段新娘子笑的声音竟然是用唢呐吹出来的!总觉得这段戏听起来很带劲,是不是因为它听起来有种蜻蜓点水般的感觉呢?配得乐也会随着剧情而改变,比如抬花轿那段上坡和下坡片段,就会非常的快,配乐那些人的手是有魔力了吗?怎么可以敲的那么快?
我又听了小香玉版《花木兰》,那么激情昂扬的声音,让我仿佛看见了正在战场上英姿飒爽英勇抗战的花木兰。《墙头记》老生的苍老高亢的控诉和凄惨下场,令人怜悯。以及《五女拜寿》哭诉的痛断肝肠,让我不禁也想落泪。
现在每个清晨,我依然能被闹铃铃声;妈妈的微笑;爸爸端给我的水杯叫醒。但是,我多么希望,伴随我起床的是爷爷收音机里面咿咿呀呀地唱戏声。
这就是戏曲的声音,多变的声音!令人流连忘返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