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最新6篇
在写事迹材料时,我们要注意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通过书写他人的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自信心和坚定信念的力量,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篇1
叶树元,男,三台县水务局干部。主要先进事迹:他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15年来,他共拿出30多万元资助了33名贫困女生。尽管他债台高筑,家庭破碎,寄人篱下,但他无怨无悔。为让爱心助学不因缺钱而停顿,他到城郊包了几亩土地种花,在城里开了两家花店卖花。为节省费用,他自己种花,自己运花。钱仍然不够,他又承包一些单位的绿化工程,还利用自己摄影的专长,与人合作制挂历卖。备受众人尊敬的叶树元,怀着对妻子和女儿的无限愧疚,离婚了,把全部家产留给妻子,自己扫地出了门。他说:“我的资助是要回报的,就是要受助者勤奋学习,好好做人,感恩社会;而不是给我什么,也不是组织和社会给我什么。尽管我已欠债20多万元,但还是要把这项爱心工程继续下去。
祁志富,男,涪城区滨江社区居委会主任。主要先进事迹:从事社区工作二十余年如一日,风雨兼程,克已奉公,心系百姓,工作上能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群众的贴心人”,积极带领社区全体同志学习新时期社区工作的新知识,社区工作有声有色,在社区内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他常常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免费为社区贫困居民、五保老人家庭疏通厕所、厨房下水道,为社区贫困居民、农民工子女联系上学等公益事业,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xx年被市委评为“最佳文明市民”,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帅兰,女,江油市兰兰糕点城经理。主要先进事迹:几年来,帅兰对灾区人民、残疾儿童、孤寡老人、希望小学、贫困学生共捐款近10万元。xx年六一儿童节为18所学校捐款2万元,为江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捐款1.5万元打操场坝。xx年六一儿童节前又给云集乡小学、长城特殊学校、胜利街小学等15所小学及幼儿园捐款捐图书共计12400元等。xx年-xx年荣获全国“光彩之星”、xx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xx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个体工商户”、xx年荣获四川省质检局“质量、信誉双赢单位” 及四川省“aaa级守法诚信单位”、xx年被评为四川省“诚信个体工商户”、xx年被四川省九部门授予“优秀个体工商户”xx年至今先后被绵阳市、江油市评为“文明服务示范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放心购物示范店”、“先进个体工商户”、“诚信个体工商户”、“先进纳税个人”、“江油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童茗清,女,西南科技大学退休干部。主要先进事迹:每年坚持为人民子弟兵和警察做鞋垫,用自己卖鞋垫的收入支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大学生寻找见习工作机会并为他们介绍家教工作,帮助学业偏科的学生完成学业,先后为116名学生在思想道德、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捐物120余件,帮助学校有困难的老师代接小孩,用真情感动人心,用爱心感动社会。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篇2
xxx,男,41岁,中共党员,嵩县城市管理环卫大队副队长。他从事城市管理与环卫工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2012年分管的班组被市政府评为环卫作业“先进班组”,本人也被市政府授予“十佳城市美容师”,2015年被市政府表彰为环卫工作“先进个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又脏又臭与垃圾打交道的工作岗位上,从不抱怨,兢兢业业,他负责的路段区域卫生干净整洁,收到市民和沿街商户经营者的称赞。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消杀突击队挺身而出,争当防疫先锋,坚持每天对清扫保洁工具、垃圾运输车辆、垃圾中转站、垃圾转运箱、临时垃圾投放点等场所进行消毒,参加城区集中消毒10次,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篇3
肖赟,男,8岁,南宽坪镇中心学校三(2)班学生。作为学习
委员的他,品学兼优、乐观向上、兴趣广泛、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帮手,是同学眼中的好伙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多次被学校评为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助人为乐道德标兵、星级少年,家里的半边墙几乎都贴满了他的奖状。
一、 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他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贪玩,喜欢动画片,喜欢打游戏,喜欢踢足球、玩滑板,但不同的是,他总是把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才去玩。他的作业练习,家长几乎没管过,他会在做好之后,检查几遍,然后让家长签个字就可以了。每节新课之前,他会做好预习;课堂上,他回答问题积极;课后,他总爱向老师请教许多问题。他喜欢读课外书,家长每学期都给他买5、6本故事书,但远远不够他读,他常常向同学借书看,只上到三年级,他就已经把小学六年的语文书看了个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特别是英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
二、 心地善良,孝敬老人
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3岁的时候,别人送他一只小狗,他可喜欢了,高兴之余,他问妈妈:我要是被别人抱走了,你 想我吗?妈妈说:当然想了,你是妈妈的宝贝呀。他若有所悟,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送小狗回家吧,它妈妈一定想它了。6岁时,妈妈给他买了两只小乌龟,可惜由于不会饲养,不久两只乌龟便夭折了,为此,他哭了一天,亲自用小盒子把乌龟埋在了他上学必经的小路边,他说:这样,他的小乌龟就不会害怕了。小小年纪,他就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他的祖母80多岁了,身体很差,他每次放假回去,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点吃的、喝的。回到家之后,他首先来到老人身边,又是给老人喂吃的,又是喂喝的,还不停的给老人讲学校里的新鲜事,讲同学间的笑话。只要他在家,老人总是笑呵呵,好像一点病痛也没有,邻里都说他是老人的开心果。
今年三月,雷锋活动月,学校组织了向敬老院捐款的活动。活动刚一开始,他就带头把身上的零花钱10元捐了。第二天,他又把自己攒了半年的零花钱都捐了。同学都说他:肖赟,你干嘛捐那么多,给自己留点买零食。可他却说:孝敬老人是应该的,是我们的义务,他们很可怜,我们要让他们晚年过得愉快。学校组织去敬老院义务劳动,他积极参加报名,还把爸爸给他买的零食带了一大包给老人。到了敬老院,他又是擦桌子,又是扫地。他所捐的钱,是微不足道的,他所做的事,也是琐碎小事,但是他那颗心却是真诚的、善良的。我们的身边,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三、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长也从不让孩子干活。他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但小小的他,看到父母工作忙,他会帮妈妈摘菜、洗碗、扫地、叠被子。在学校,他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好服务员。每天早晨,他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一个人把全班的鸡蛋、牛奶搬到教室,发放到每个人的座位。不管谁当值日,他都抢着干。还常常帮老师拿书、发作业。在同学的眼里,他是有资格耍懒的,因为他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但他却从不因为这个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荣誉。
四、团结同学,友善待人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宠爱,而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愿与人分享的个性。而他不同。他喜欢把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他的滑板、跳棋、悠悠球等,都是公共的。很多时候,一个新玩具没玩两天,就被同学弄坏了,他也从没要同学赔过,有时,妈妈不高兴,他就说:玩具迟早是要玩坏的,你就当是我玩坏的,不要生气啦!他还常把旧玩具送给邻家的小朋友。家长给他买的故事书,他一看完,就送给班上的同学看,其他班的同学也常来借,他也毫不吝惜。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篇4
红润的脸庞,爽朗的笑声,饱满的精神……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就是独自筹建经营养猪场,照顾瘫痪丈夫六年、照顾有神经病大哥十年、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历尽了人世沧桑的吴xx。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丈夫瘫痪在床已经有六个年头了。二千多个日日夜夜,多少辛酸苦辣、风风雨雨。苦过累过,困难时的无助、成功时的喜悦……当让吴xx回忆时,一时间她竟沉默了,只觉恍如隔世。在我们看来,她身上所背负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从她眼里,我读到的是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坚韧与毅力。
2004年夏天,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丈夫郝天新,左半边身体突然无法动弹,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屋漏偏逢连阴雨,几天后,大女儿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着几千元的学费,本该欢喜庆祝的事情却让吴xx一筹莫展。然而,吴xx明白,现实无法逃避,哭泣解决不了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捕捉光明。她东拼西凑,欠下了几万元的外债,在亲朋邻里的帮助下,把女儿送进了大学校园,丈夫也住进了医院。
在经历过阵阵剧痛与变迁之后,吴xx明白,仅靠大伙的帮助是无法走出困境的,必须自己想办法再创业,提高收入,撑起一片天。经过四处打听和悉心研究,她决定在村里办一个养猪场。当xx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党委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后,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村委会决定在村养殖区给xx1亩多地建养猪场,让她无偿使用;同时发动群众出钱出力,帮助xx建养猪场。猪场建好后,没钱买猪仔,村委主任就从自家猪圈里给xx挑了10只猪仔。就这样,吴xx走上了养猪谋生之路。
万事开头难,当小猪长到60多斤时,却遭遇口蹄疫,10头小猪一下死了8头。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吴xx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心里难过焦急,却不敢在丈夫面前表露丝毫不安。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她就又重新振作精神,为新的一天的生活努力打拼。吴xx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怕脏、不怕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仅仅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基本的养猪技术,2007年就赢利5000余元。从此,xx养猪脱贫的信心更坚定了,干劲儿也更足了。金秋,养猪形势看好,要不了多久,她家的外债就能全部还完,吴xx觉得是社会和群众给她伸出了一张巨大的、无比温暖的援助之手,未来一片光明。
多年的辛苦操劳,让吴xx的生活背离了正常的规律,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有人说她付出太多了,可她却不这样想,她感觉做人要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为人妻,照顾丈夫义不容辞;为人母,供养孩子上学责无旁贷。作为女人,她有过泪、也有过委屈,但她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吴xx是个爱好文艺活动的人,闲暇之余,她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唱歌、扭秧歌、跳集体舞……她所带领的舞蹈队在全市都小有名气,还获得了不少嘉奖。说到这些,吴xx的脸上抑制不住的骄傲。吴xx的日子是苦的,但她硬是活出了一丝甜味儿。
吴xx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不过,我这人有点倔,不服输、不愿低头而已”!
多么质朴的话语啊!这饱含着苦中作乐、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刚刚听完了她的讲述时,我的脑海里只想到一句话:在困难中站起,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篇5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国家的兴盛繁荣,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文明和睦。羊井子湾乡王进福,模范文明家庭代表,他用平凡的举动,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淳朴的家风,折射着文明的光芒;他用自己的行为教育着家庭成员,感染着左邻右舍,传递着文明信仰。
王进福,1987年移民到到羊井子湾乡。今年52岁,初中文化,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家中有8口人,大儿子王俊军在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小儿子在十四号开一家餐馆自主创业。他们为人和善、纯朴善良,家庭和睦,生活快乐美满,通过30年的努力,把三世同堂的小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
王进福出生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从山大沟深的老家到金塔,刚来的时候,条件非常不好,吃的是苦井水,睡的是地窝铺,沙尘暴刮起来,吃饭的碗里黄沙都半指头深。他学着倒土块,建土房,铺地膜,种棉花,家里的条件一天天好转。前几年,棉花收成价钱都不好,他响应乡上打造“万亩葡萄乡”的号召,2012年就种了7亩葡萄,现在已全部进入丰产期挂果,年成好的时候每亩的能收1万多。他还会修房子,开挖机,农闲的时候就想办法外出打工,每年家里能收入10多万元。近几年乡上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他还兼任了乡供水站站长一职,干一行,爱一行,他尽量精打细算,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全乡群众都已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因此,他连续多年评为乡和村上的优秀党员,去年还被评为县上的“五一劳动模范”,得到了乡邻和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个党员他热心参与村上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到那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今年乡上实施了千亩防护林建设工程,树栽好了水浇不上,他受乡上领导的委托,沿着每道渠,盯着每棵树,一段一段的铺设了滴灌设备,认真做好苗木养护工作,截至今年年底,胡杨林苗木的成活率达90%以上。在邻里关系上,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王进福一家人都热心帮助。他们一家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别人的心。邻居朋友生活上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尽量给予帮助。多年来,他与亲戚、邻居和谐相处,结下了很好的人缘。周围的人都说,有事,先找老王试试呗,老王搞不定了再说。
为了使子女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他们夫妇一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两个儿子做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物质生活不摆阔气,从不浪费,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用之有度。并经常教育儿子儿媳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们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为了以言行影响儿子,为儿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他们夫妻俩在家讨论家务事,都考虑儿子们的意见,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该干。他们从不玩牌赌博,不搞封建迷信,不作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对老人十分尊敬和孝顺,不仅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家中大小事也征询老人意见,使老人觉得受尊重,在家里有地位,因而心情开朗。
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夫妻关系。他打工挣钱比较繁忙,但也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他喜欢热闹,尽量将时间少花费在娱乐活动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留给了家人,陪伴家人。他作为一家之主,与妻子相互关心,互相扶持,他们夫妻感情非常好,从不为小事争吵。妻子也一直和他站在一起,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上的厅堂、下得厨房。在家里,她勤俭持家,科学理财,照顾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不知道让多少邻里、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篇6
何昌淑,女,四川华蓥人,中共党员,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参加工作,现于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仅18岁的何昌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山,走进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李子垭村小任教。当时那里的办学条件极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高山,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也要6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短的只有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务当然就重,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
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 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教师敬业奉献模范典型事迹材料教师敬业奉献模范典型事迹材料。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门终于开了,何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一个个斗笠,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
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
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老师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她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