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观后感7篇
写一篇观后感是对有意义影片的尊重和表达我们内心感受的方式,书写观后感是加深对电影内涵和主题理解的有效手段,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诗经的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诗经的观后感篇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的观后感篇2
这是一首古代的`公务员抱怨的诗歌。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公务员一边踱步走出了门,一边长吁短叹:唉,国君把政事都扔给我处理,搞得我每天上班都好累啊!我每天都忙着工作,天天加班,工资还那么低,搞得我家里人都挖苦我责备我啊!唉!我能怎么办呢?这就是命吧!
春秋时候的政权,是一个层层封建的模式。天下是周天子家的,但天子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天下,所以分封诸侯作为地方上的代理人;诸侯国是君侯家的,但君侯也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国家,所以分封公卿作为地方上的代理人;封邑是公卿家的,这跟后世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很相似。公卿要想治理好封邑,就要依靠宗族的凝聚力团结一个个小家庭单元,而这些小家庭单元的男主人就是士了。
所以这样一个政权架构里,处在各个层级上的贵族都具有双重身份。诸侯是给天子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国家的老板;公卿是给诸侯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封邑的老板;士是给公卿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小家庭的顶梁柱。
我觉得,这首诗可能就体现了处于双重身份的贵族的矛盾心理。
诗经的观后感篇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年间的作品,共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对我国两三千年以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也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选自《诗经?周南》。它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并运用了比喻,起兴的修辞手法和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成功的表达了朴实的情感,并对这种朴实的情感展开了大胆的表露,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的淋淋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我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能身有体会到其中,咀嚼着诗歌每一个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好。
在生活中,时间对每个人的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珍惜好每一分,利用好每一秒,不留一点遗憾”。《采葛》选自《诗经?玉风》,在读这篇诗歌时,知道时间的短暂,与其去想思念和痛苦带来的无尽浪费,还不如珍惜当前时刻,把该做的事情,不留到明天,已作出的承诺及早兑现。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在选自《诗经?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来。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冥冥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这个力量就是诚信,这个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内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我们不怕解决不了困难,只怕困难既将来的时候就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险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决它。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也不是说,要成为伟人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人,能用办法去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力气去对抗前方更大的困难。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就能战胜它。
我最喜欢选自《诗经?秦风》的《蒹葭》。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迫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这也说明一生的奋斗的悲壮,人生都是如此,追求不到固然烦恼,而以为追求到手注定无聊。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会觉得生命是如此充实绽放,生活是如此美好高尚。
?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继承和发扬我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今天,这必然会成为广大学生朋友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诗经的观后感篇4
当历史的书卷已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当先哲圣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盖,我多么想转回身去撷取一片精神的圣叶,笔尖祈愿书香。
你看到了吗?
隔着时光的洪流,任凭狂风吹打,任凭烟雨浸湿,!
你听到了吗?
它的低吟浅唱,它的语言沧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谁?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没错,就是《诗经》。
翻开《诗经》,体会先人的语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时光罅隙,洗涤思想,净化心灵。《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我们现代人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忽然变得那么轻,轻的经不起触碰。
这使我联想到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早恋。似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用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多么的可笑之极,古人把爱看得与生死一样重,他们觉得爱是回响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潮汐声,而不是随便的游戏。
当以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读《诗经》。古人的思想含蓄,表达委婉。虽不至轰轰烈烈的壮伟,却又细水长流,绵延一生的温良与感动。
明黄色的灯光,拉开窗帘,让月光透过书窗洒下。翻开它,一页一页,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岁月的积累,拂去心灵上荡涤的尘埃。思绪明净,持一杯淡酒,品一绪心灵的明净。
?诗经》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爱,就如同那彼岸繁花,虽然触不到,但它永远存活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尘世能够找到一方安享心灵的净土。
彼岸,繁花正好……
诗经的观后感篇5
甜蜜的爱情终将被残酷的现实摧残掉;当初的海誓山盟也终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代替;那时的忠厚老实的氓只是一个假象罢了,唯一留下的是女子无尽的悲哀。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道出了女子完全沉沦于爱情的甜蜜之中的疯狂。心中早已忘记“现实是残酷的”这句话。她深爱着氓,不顾家人极力的反对要嫁给他,但多年以后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衬托出女子总如枯黄的桑叶一般,容颜已逝,人老珠黄,这才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貌美,而氓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让女子无力也心再维持那个充满悲哀与无奈的家,女子只好淇水汤汤,溅车惟裳来结束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但回家后却受到哥哥的嘲笑,辛酸的泪水只能自己悄悄逝去,无奈啊,无奈啊,旧情既然不在,倒不如天各一方!
氓最开始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到最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极大转变,无疑是一些男子的具型特征,他对自己妻子的消极,移情别恋是遭社会谴责的,可当时的社会,却不以然,一切都归咎于女子的过错,而氓的做法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封建主义所的认可的。
然而悲剧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女子对爱情的疯狂,让自己迷失了对事情的准确判断的尺度,盲目的追求爱情是不可取的,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激情与快乐罢了,而真正幸福美满的家生活因彼此关心和彼此的相互理解。尊重来支撑个大的女性朋友,让我们炼就一双智慧的眼睛,学会理性对待生活,让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让悲剧不在重演。
诗经的观后感篇6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卖命,我怎么会在泥里打滚!
这是一首对统治者表示抗议和怨怼的诗。它的篇幅很少,结构很简单,或许是底层的劳役者创作并在他们中间流传的作品。
周代是贵族社会,贵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权争,都以劳动者的血汗堆就。无论是筑城、做工还是仅仅是为伺候贵族的衣食起居,劳动者并不被看作是与他们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还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隶们,像鬼魂一样在史书中毫无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样被贵族无情地驱使。
这样一个阶级,当然有满腔的怨怼,敢怒敢言却不敢反抗,于是便以诗歌的方式去控诉。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一首诗,给人的精神冲击却无比剧烈呢?正是它采用的设问的句法,用“明知故问”强化了感情的表达。
诗经的观后感篇7
相比于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未经雕琢的真实感与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琢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而诗经则是一方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从刀耕火种,坎坎伐檀的时代里走来,沧海桑田,时间的屠刀亦无法磨灭的是属于诗经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初读诗经,便是从这首《蒹葭》开始的。主人公辗转难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桥,什么也不能阻挡主人公的脚步了。此情此意,纯朴真挚,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让我们从平庸琐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现如今我们缺少的那份纯朴的情感,这便是诗经所带给我的最初的悸动。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流转延伸了上千年,不仅浇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润着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源于歌谣,却又不止于歌谣,因此,《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之巅。
而今,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走得太快了,以至于在步履匆匆中遗失了原本属于我们最初的那份纯净。言情小说、修仙小说各种网络文学泛滥,试问,读之又有何价值?在金钱至上的物质社会里,还有多少人如诗经里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是啊,如今我们没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赋役,没有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我们甚至可以跨域空间和时间,不必如《蒹葭》里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险阻苦苦追寻,也不必像《卷耳》里的女主人公般隔却万水千山对远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们都不用了...可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里,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还被你所虔诚地信奉着?抑或是,它已经在觥筹交错间,随着碰撞的酒杯声一起遗落和破碎?
你,还在吗?
读《诗经》,使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获得宁静,让人感受着来自华夏古老大地上的无穷魅力,“最美不过诗经”,而那些泛滥的“文学”,亦不过尔尔。惟愿我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源远流长,故仿诗经一首,聊以记之。
?凯风》——凯风自南,吹吾棘心。琼瑰睍睆,古韵长慉。吾自黾勉,待君栖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