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推荐5篇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将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和感受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写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篇1
像是一种缘分与宿命,维特的故事在这个怪异的冬天走入我的生活,激起了我心中一阵阵的浅痛,让我对生命和爱情多了一点思考和理解。突然发现,歌德和维特总会适时出现在我面前,以两个心理医师的身份向我娓娓讲述生活的真谛。于是,深层的探寻和理性的追逐成为了我这个寒冬,这段生命的主旋律,悠悠回荡。
这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卷。在下卷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
有位邻居看到火花闪了一下,紧接着便听到一声枪响。
维特死时穿着自己最爱的装束:长筒皮靴、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背心。当夏绿蒂听到这一噩耗时,昏倒过去,在维特出殡那天,夏绿蒂已是生命垂危了。没有任何牧师为维特送葬,也没有人跟着灵柩诵经。
这样,故事就完了。
真的很悲痛。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如果人们不用他们的想象力忙于回忆往昔的不幸,而是竭力忍受截然不同的现在,那么,这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痛苦。”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昨天已经成为过去,明天是一个未知,而我们最重要的是今天。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或许我们的过去很不幸,风霜雪雨,路途坎坷,或许我们的过去阳光明媚,风和柳丽,我们所要珍惜的也是今天。而我们常常对回忆中的痛苦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背负着记忆的包袱无法释怀,忘记了最重要的不是铭记昨天的磨难,而是成就今天的自己,抓住即将流失的今天,奋力地拼搏,我们就不会对生活失望,对人生悲观,对生命不负责任,颓唐失落,痛苦不堪。我们将拥有的是丰富精彩的每一天,是闪光的希望。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篇2
本来就容易被世间的不公和封建束缚烦恼的维特遇到的了他的爱情,他心中的天使夏绿蒂。就是这份得不到的爱情让他的.烦恼终于全面爆发,最终让他的生命走向尽头。
这样惊天动地的爱情席卷了当时年轻一代,整个德国沸腾了,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
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
我们暂且先不谈自杀是否可取,只谈爱情。有人说那只是单恋,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因为自始至终,夏绿蒂从来没有对维特说过一句我爱你,但是仔细品味她的言行,我相信,她也爱维特,离不开维特,只是她有她的
束缚。作为女人,她有一个善良的爱她的丈夫,她也是爱丈夫的,她应该爱她的丈夫。
可是,只有维特才与她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融。她难以抉择,不愿、也没有决心和勇气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投进维特的怀抱,她必须忠于她的丈夫而不是她的情感。
维特说过他的心才是他唯一的骄傲,惟有他的心才是他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只是他有一颗不变的心。他需要有一些更吸引人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只是在那个时代,没有让他追逐事业、理想的环境。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篇3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可在那个腐败的社会,他处处碰壁,心灵再次承受着痛苦和失落,他又再次回到原先的山村。物是人非啊!绿蒂结了婚,善良的村民也一个个惨遭不幸,他绝望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拿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它告诉了我们: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我们还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 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篇4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让歌德一夜成名的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个对月长叹,对影自怜,感时花溅泪的多愁善感的青年,本书用日志的形式讲述维特的生活,也是歌德为宣泄自身情感所塑造的载体。这本小说取材于歌德自己的生活并架构与时代背景,维特这个人物形象及其符合启蒙运动后的“自由”与“重返自然”的口号,但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那维特的烦恼到底是什么呢?我反复回忆书中他给威廉写信时那种复杂的情绪。我想他烦恼的是爱人绿蒂对他的疏离,是公使在工作中给他带来的不自在,是他难以得到别人理解的惆怅。可是从深层面来看,他烦恼的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爱情与高尚的矛盾,内心追求自由却被当时的传统观念束缚。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维特用逃避的方式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有些人为他的才华横溢感到惋惜,有些人为他的痴情感到不值。他是真挚热爱这个世界的,却成为了这个世界永远拒斥和对立的人。所以他的结局贴切了一句话: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本书曾在过去掀起“维特热”的'浪潮,我想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就源于我们明明都能理解并且体谅维特的烦恼,却不拥有勇气像他一样去自我终结。我很同情维特,也明白他的烦恼。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有平地有高峰,有平坦大道,也有陡坡坎途,会遇到糟糕的事情。世事总是无常的,你无法预知下一秒会面临什么,也许你会好运连连,也许会被霉运缠绕,或许在喜忧之间转换。总之“不顺”不只会光顾你的人生,要意识到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总有不顺利的阶段。
生命是美好的,我们都是生命旅程的过客,要学会在旅途中记录美好,过滤掉烦恼。我们不能像维特那样选择逃避,发生不顺的时候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发时间,但不能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这样就会令你止步不前,转机也会随之离你而去。发泄完过后,整理好心情重新出发,一步一步认真去做,就会慢慢进入正轨,走出低谷。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篇5
在小说中,不同于理智的绿蒂,维特更重视情感,他认为在爱情中,情感要胜过理智。所以在爱上绿蒂后,尽管明知绿蒂已是有夫之妇,但他还是放任自己的感情,让自己越陷越深,正如他自己所知道的:“我竟是这样睁着眼睛一步一步地陷进了眼前的尴尬境地!我对自己的处境一直看得清清楚楚,可行动却像个小孩似的。”但这并不是说维特没有理智。他也试图摆脱这种痛苦的三角关系,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并去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如果这时社会能给维特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但社会上却到处充斥着虚荣无聊虚文俗礼的小市民,包括维特的.领导公使也是个拘泥刻板,因循守旧的人,加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瞧不起像维特这样光有才华没有地位的人,这一切使维特彻底失望了,他又重新回到绿蒂的身边,在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中不堪心理重负,终于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了悲剧,可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视情感重于理智的人终究要失败。
?少年维持之烦恼》是年轻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充溢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小说中维特敢于为爱牺牲的精神,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