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7篇
通过认真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眼光,观后感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促进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1
集结号响了,我却听不见……
——题记
战争,犹如一场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战斗的号角早已吹响,在战场上拼搏、厮杀……周围的兄弟一个个倒下,集结号却还没有响起。
集结号响了吗?难道我听不见?
这是一群顽强的战士,不消灭最后一个敌人,他们绝不离开。47名战士,47个奋斗的生命,在那一声轰爆声中升华。
我的战友呢?战斗结束了吗?九连连长谷子地,他还活着,但被解放军当做敌军俘虏。他打听到自我原先的部队番号已经取消。怎样回去,回到自我的部队?
谷子地就是谷子地,就是有一股别人没有的冲劲儿。他设法加入了解放军炮兵部队,南征北伐,他只为给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
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努力。谷子地这么多年来的找寻最后当年负责吹响集结号的吹号手。当谷子地内疚地说,战斗那时,战友们都听到了集结号响,自我的耳朵被炮火震聋了,听不见,执意要战斗,结果牺牲了那么多战友……“集结号响了,我却听不见,听不见!”可吹号手却告诉他——集结号,没有响,真的,没有响!
每个故事都要有一个完美的收场。谷子地在煤矿下——当年血战的旧窑场找到了47位战友,建起了一座“九连纪念碑”。荣誉属于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们。纵使时光飞逝事过境迁,或许历史会渐渐被人淡忘,以前的那份兄弟情义却丝毫不减,谷子地的脑海里时常浮起他的那些兄弟的影子:王金存,焦大鹏,姜茂才,吕宽沟……集结号,吹响了,这次真的响了。
看到最后,没有泪。心里只有一股无法平静的波澜:是为战争的残酷,是为谷子地的执着,还是为在硝烟年代战友情谊?
努力就会有结果。谷子地证明了这句话。在炮火中摸索前进,在硝烟中坚持战斗,因为——集结号还没有响,我们不能撤退,这是军令!他们坚持!谷子地坚持!这场仗没打完,他绝不放下;不找到自我的部队,不还战友一个荣誉,他绝不放下;不到最后,他绝不放下。他从未放下。从谷子地身上,我看到一种叫“坚持”的东西,一种叫“信念”支柱。
说到《集结号》,就不得不谈到战争。“战争”二字足以显示生命的脆弱,一场战役之后,残酷的战争让多少有故事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一齐被历史掩埋,被人们遗忘。“白鸽飞舞的年代,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绿军装是最普通的颜色。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们已经忙着耕种了;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们还活得好好的;如果没战争,或许一切杯具都不会发生……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2
有的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着;有的人轰轰烈烈,干惊天大事;有的人只身来到他乡,付出着、奋斗着;有的人,为爱,守候着、等待着……
而约翰拉贝,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拉贝日记》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画面很有真实性,真实得让人感觉在看纪录片一样。而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很感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约翰拉贝,是一个德国人,是德国纳粹党。27年前,携妻子朵拉来到南京,并生活至今。他是西门子公司中国南京分厂的总经理,他以他的正直、勤劳、热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奋斗着、奉献着,他心里想的,脑袋里装的,都是南京的子民们。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的轰炸机马上驶向了南京。在日本的轰炸机轰炸西门子工厂的时候,在拉贝看见有许多中国人遭殃的时候,他马上拿出了德国国旗,并让所有人都躲在旗子下面,免遭一难。因为日本与德国是盟友,日军看见德国国旗,便不会再攻击。就这样,拉贝第一次拯救了南京的子民们。而后,杀戮却越来越多,西门子总公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决定骗拉贝回国并关掉南京分厂。知道实情后的拉贝十分难过,在回国与留下来帮助南京人民两个抉择中苦苦挣扎。在同意做安全区组委会主席后,拉贝决定留下来,但是他不愿意妻子朵拉卷入这场战争,于是骗妻子上船回国。
“你不陪我回去了吗?那你小心点。”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湿了眼眶,他们夫妻情深,却不得不被残酷的现实分开。然而,更残酷的却在后头,日军炸了朵拉所在的船,拉贝看着在海面上燃烧着的船,大声呼喊着,却没有任何回应,他的世界塌陷了……
拉贝仍然坚持着,因为他还要帮助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他工作、奋斗、计划,尽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区物资短缺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
拉贝,让我很感动,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民族的英雄!我为他保护文明国家的子民而感动落泪;我为他的坚强与痴心而感动落泪。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他保护中国人,尽管日德是盟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人的爱。
因为他心中有爱,所以盼来了妻子朵拉重回他的怀抱、盼来了战斗的胜利、盼来了中国人民的笑脸。他深深赢得了中国人民对他的信任与感激。
爱,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爱,不分国界,只要心中有爱!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3
很多人在看完《建党伟业》后的第一感觉是“上了一堂过瘾的历史课”。能得到“教育”意义的启发固然不错,但如果在观赏之余还能顺着电影的脉络做一次历史的回溯,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受那个旗帜飘扬的年代,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影片选取的时间段主要是从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开始,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十年经历了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那个颠倒错乱、无奈但又充满了激情的年代,武人弄墨,文人扛枪,个人的命运跟家国天下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动荡激扬中,在每一个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的人的生命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必然少不了对历史的解读,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在北大图书馆里“北大三杰”与辜鸿铭关于新旧文化的精彩辩论,还有就是对五四运动的刻画。年鉴学派的大师,马克·布洛赫曾经说过:“需了解现实就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亦不可囿于历史。”辩论那场戏中争执的焦点有两个,一是新旧文化之争,二是中国自强究竟该学习谁。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传统的一次反思也是寻求救国之道的迫切行动,只是,这时的文化精英们似乎更愿意认同新的东西,激进的表达着与传统断绝割裂的决心。新与旧在当时被看做是绝对的对立,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产生的宣传效果自然是振聋发聩的,可是辜鸿铭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却让人不得不深思:“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新的必然就代表着具有生命力,旧的就只能是行将就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只是当旧的不能承载我们过多的期望时,传统与现在就断裂了。我们总以为逆流而上搏击生活才叫人生,其实随波逐流中我们未必不是在前进。
关于究竟该师法哪国的选择上,也是经历了太多痛苦后的一种双向选择。经历了民国初建的兴奋和喜悦之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依然渺茫,而正是李大钊等人用行动试着将一种可能变成一束黎明的曙光。近代中国一直处于一种被迫赶超的状态,必然,很多东西都会变得功利化和实用化,恨不得一蹴而就,即使是孙中山也希望是“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之前错失的是机遇,而时间是永远追不回来的,现在却陷入了一种疲于奔命的死赶。尤其是教育方面,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质疑“学……有什么用”。一百年前给出的答案是民族觉醒,救民于水火。那么当下呢?在回答时需要我们更为慎重的考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美、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都想将中国拖入战争。于是在一场“府院之争”之后,段祺瑞的国务院取得了胜利,大批劳工被运往欧洲挖战壕、修工事,成为了支援协约国的庞大后院补给部队。一战结束之后,中国人莫不欢欣鼓舞,因为中国成为了战胜国。对于赴法参加巴黎和会,国人的期待是很高的。不仅民国政府的官员们如此认为,连学界都抱着莫大的期待。影片中在使团出发前,梁启超都忍不住兴奋的对顾维钧说:“你看,在我们的身后站着四万万的同胞。”而顾只是平静的回答了一句:“弱国无外交啊。”事后果然如顾所言,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山东权利转让给日本,极大的刺激了国人的神经,五四运动因此爆发。对于五四为何会爆发和其经过暂且在此处不谈,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和继承才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
提及五四,有人会毫不犹豫的联系爱国主义。可是仅仅是爱国而已么,影片肯定了这一主流观点,但是对其他方向的延伸却显然不够。爱国主义是一张巨大的网,可以覆盖住足够多的本来应该显露于人前的东西。这一切有着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微妙差别。但是就像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那段对话一样,顺应潮流,推波助澜,随历史大潮而动,这点却是没错的。陈独秀那杯酒洒在火上的场景极具效果,有的东西注定如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影片的最后是重头戏,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再是表现伟人们玉剑膝边横,金杯马上倾的少年意气,而是竭力想引领观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意处理方式叙述一个党的建立。他们当时或许后来在历史上的形象都未必如此完美,日后的道路谁也不可预知,但是此时就是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把他们紧紧的连结在一起。会议结束之后众人一起唱起《国际歌》的场景振奋而充满希望,有一瞬间,其实我们的心境是相似的,因为我想坚定与忠诚都是我们何时都不可缺少的信仰。
24岁的毛泽东在《心之力》中说:“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时至今日,仍不过时。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志不可衰,气不可灭,力不可止。百战归来认此身,九十载的风雨历程,需要一份献礼,更需要给予一种期待。往昔峥嵘旗如岚,我只想在此表达一种不为时间之轴所禁锢的力量。狂歌奏响,嘘,让我们一起静静等待舞台之上历史的宏图再次展开。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4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5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青春之歌》透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了一场历史大风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热血青年,更加就应把握青春,学会成长。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此刻的青年学生,不少人害怕长大,不想长大。
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我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烦,怕失败,怕承担,怕劳累,怕职责……他们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他却一向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将林道静击倒。应对后母对她的刻薄;官僚特务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诈;爱人余永泽的懦弱、自私、迂腐和专制,他并没有委曲求全,为保生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
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刚毅和那一颗勇于应对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长,确实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去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我们青春时期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知识的同时多累积生活阅历。学着去应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逐渐成熟。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把自我的生命与祖国母亲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的精神。林道静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这也是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6
我是噙着热泪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张思德,憨厚纯朴,呐呐无言,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1年后银幕下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的人民战争……。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集体主义者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但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观看爱国电影观后感篇7
我很坚信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其中主人公都是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一天的生活,体会生活人生的乐趣,在遇到挫折时,永不放弃,从什么地方跌倒就从那个地方爬起,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天新的生活在等待着你去体验,所谓明天会更好!
“青春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验。”我们在这个时候必定会遇上一个个考验。正如本书中的谢欣然,小小年纪就已经面对了求学、工作、处世等多方面的考验。正是这考验,让她的青春充满色彩,为自己的一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经得起这个考验,也会想她那样取得成功。经起考验的同时,我们还要倍加努力,顽强拼搏。其他人在这时候都正努力提升自己,我们更不得放松,否则就会落后于其他人。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信,每个人都不想退,都想进,那就需要我们努力地撑起支划桨了。
对异性的好感是青春中正常而又美好的心理现象。在求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地,大胆地去面对。书中的刘夏与王笑天真让我佩服,他们都很有上进心,都是优等生。且他们之间都有仰慕之心,但是各方面能做到互相帮助,学习上,工作上,互相扶持。两人互相督促,共同进退。这样才会有一个美好的花季。
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做法。但他们的事例很典型,班长萧遥,副班长谢欣然,学习委员陈明,文艺委员刘夏等人,还有那个爱写日记的林晓旭,一心想出国的柳清,爱说爱笑,聪明爱动的王晓天,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是经常迟到,总挨老师批评的余发。他们对求学、打工、出国和发展等种种考验,较早进入他们的视野和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受到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家庭和老师的沟通,并引导他们正确把握人生、认识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培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不良社会习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远大理想,为特区建设和发展立志成才。
使大家要学习的人物是萧遥,面临竞赛的失败,他的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父亲的启发,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舍己为人,放弃特优生的名额让给陈明,他有很好的出国机会,可他却要靠自己的实力,同学们对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感到不可思议。谢欣然算得上女中豪杰、行侠仗义,单枪匹马到碧奇厂打工,体验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由于她的才华出众、塌实肯干被提升为拉长。她又如何说服那些打工妹听从她的指挥呢?我觉得主要是凭借她的诚恳。诚恳的人往往都会容易被他人所接受。陈明算得上全校的尖子生,学习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他缺少社会实践,还不如那个经常挨老师批评的余发懂社会经验多呢?他个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相信他会努力赶上他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