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4-07-25 18:10:38 分类:学生总结

优秀的读后感让人对书籍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共鸣,写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所涉及问题和主题的深入思考,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读经典读后感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经典读后感通用7篇

读经典读后感篇1

我用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英雄人物,那一个个江湖好汉,都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用自己的机智骗走了曹操几十万支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他满腹才华,捉到敌人时并没有赶尽杀绝,遇上真正有才能的敌人时,不急于求成,而是让敌人心悦诚服。比如他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以及对姜维的不计前嫌,让他有改过自新的好机会,并把满腹才华毫无保留传授给他。

?三国演义》这本书对我影响很深。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失败了就想想刘皇叔,坚持就是胜利。害怕时,学学张飞,勇往直前!这本书很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读经典读后感篇2

初为人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总想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同时,也认为严厉是最好的方法,毕竟严师出高徒嘛。所以很多时候不许孩子做这不许做那。

记得有一次,周末在家没事就教吴诗箬写字,那时她才3岁,我就让她写数字,前面写的很好,可是写到“8”就是怎么都写不好,反复很多遍还是写不好,我也失去了耐心,就狠狠的批评了她,突然她哇哇哭了,说道妈妈好凶啊,我怕。我说谁让你字写不好的,妈妈批评你是为你好。她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写字,手好酸,我想画画。”听完孩子的话,突然间意识到她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手还没劲,能写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而且一个3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习的意识,对写字也不感兴趣,能喜欢画画已经很不错了,作为母亲更不应该因为写不好就批评孩子,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在不断地鼓励中成长起来的,而不应该对做不好就批评,有时候鼓励比批评更有效果。

其实作为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应该控制孩子自己想法,不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自由发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严厉一点,等孩子大一点,也更容易上规矩,更讲道理。

想想我自己3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啥呢,更别说写字画画了,其实我们自己当时做不到的事情又为什么要逼自己的孩子呢,要认识到自己的错,孩子不是用控制来教育的.,更不是用教育作借口从而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而我错在对孩子太严厉后,总认为我自己的想法是为孩子好,她应该要听我的,不应该武逆我,可是我却忘记了孩子她还太小,她应该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给她压力,其实就是在控制她,这是不对的,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好好思考自己还有哪里做的不好,多多阅读并学习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千万不能以爱的名义来约束孩子控制孩子。

读经典读后感篇3

常常抱怨命运为生活安排的种种不公。谁不想活得精彩,过得多姿?

我时常庆幸自己不是1942年被追捕的犹太人。自由——总让我想起一个可怜的孩子——安妮·弗兰克。她的《安妮日记》,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迪。1929年她出生于一个德国的大家庭,谁也没有想到,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对犹太人进行疯狂地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伴遭到残酷的迫害。他们一家和凡·丹一家都不得不找了一个隐蔽的大楼里,躲了起来。安妮的一生短暂而又艰苦,她在隐匿的25个月里,编写了一本自己的书,书中安妮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些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堕落。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安妮自己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地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时期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问题。她还写到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

安妮,一个逆境里的孩子,她的生命艰辛而又短暂,像一朵傲放于天空中的烟花,她倔强、顽皮的个性打动了我,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

读经典读后感篇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读经典读后感篇5

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智谋惊人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任义爱民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诚恳忠厚的鲁肃。。。。。。

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你,最喜欢谁呢?

对我来说,关云长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则是无可代替。可以这么说,他,就是神!!!

身高九尺,须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一看就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我欣赏他,欣赏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武力”与“忠义”,气贯千秋,亘古一人。而且“赤面秉赤心”,内外一致,“隐微处不愧青天”,磊落落、坦荡荡,人前背后都没有见不得人的.事。

一、武力

关羽武力过人,神勇异常,一身战功赫赫,威震华夏。青龙偃月刀更是练得出神入化。在联军攻打董卓时,董卓名将华雄连斩数名大将,这时,他勇敢报名,曹操叫人斟上一杯热酒送行,他说:“酒先放着,回来再饮。”提了大刀,飞身上马。正想派人打听,只听马铃声响,关羽已经马到中军,将华雄首级掷在地上。这时,那杯酒还没有凉。在得知主公刘备的消息后,他毅然从曹营出发,因为没有曹丞相的文书,不肯放行,关羽大怒,手起刀落,一连杀到黄河渡口。至此,他共过了五道关隘,斩杀阻挡守将六员。听说刘备取了西川,孙权要讨回荆州,可是,荆州守将关羽却不肯,于是,鲁肃准备杀死关羽,他安排了众多伏兵,在临江亭埋伏,关羽毫不畏惧,单刀赴会。青龙偃月势挟风雷,美髯飘动绝伦逸群。

二、忠义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都知道关羽忠心耿耿。在刘备失利时,他不得已降了曹操,但是,他并没有忘记主公,曹操送他的财宝、美女,他都没有享用,却把财宝给嫂嫂们收藏,美女去伺候嫂嫂们。关羽的战袍旧了,曹操送给他一件新的,他却将新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穿着旧袍。当曹操赤壁之战失利,落入关羽手中时,只因关羽义气深重,而且,他也忘不了在曹营中曹操的厚爱,更有故人张辽之情,何忍杀之?

因为关羽的忠义,在1879年(光绪五年),追封关羽“忠义神武佑仁勇武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帝君”,简直要把世间的所有好词都加到关羽头上。成神就要有神性、神品,关羽的品行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万千民众的道德精神,日月可鉴,妇孺皆晓,所以被尊为“万世人极”。

关羽,有着威震华夏的声势,千古年来,许多人都敬仰他,崇拜他。

关羽,真神!

读经典读后感篇6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昆虫记》我非常开心。因为这能够让我更好的认识大自然,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画出一个比这个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是不是以后会有呢?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

读经典读后感篇7

我和大部分认为贾宝玉为了爱情而出家的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的离开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

天是无法改变的,老天说这样,你不能那样。可我觉得,贾母那是不相信宝玉,不相信黛玉。不然为什么要这样——活生生的拆散宝黛俩人。这是为什么呢?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还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还有三本我想着以后我一定会慢慢看完,细细去品味。

《读经典读后感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