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的读后感6篇
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书中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和深意,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陪孩子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陪孩子的读后感篇1
作为华人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龙应台所创作的《孩子你慢慢来》犹为我喜爱。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书中让我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幸福与欢乐。让我回忆期我儿时的童稚和喜悦,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拥有的悟。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拥有着万丈豪气却不失温情;带有着女性的美与善却有令人倾慕的大智。在《序》中,龙应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坐在阳光斜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不知怎的,在读这段话时,心中荡漾着阵阵的微感动。或许是 因为“慢慢来”这三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宽容和爱所让我感动;或许是因为陌生人间的分外包容所让我感动;或许是因为龙应台对孩子根深蒂固的尊敬和友好所让我感动。我一时半会也得不出我想要的答案来。不仅仅是这些,在这母爱的光泽与孩童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中,有许多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情节在里面。
孩子们的世界中有着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事物。所以在这奥妙的世界中,孩子们需要去了解和探索他们所喜爱的,深入和研究他们所不懂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孩子们慢慢来。
我在生活中是个比较慢的人,可我的家人生活节奏很快。我每天的生活就像被编辑好的电脑程序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干规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就好比鸟儿折断了却被迫飞翔,鱼儿没有了水源却被迫生存,让人窒息。太多繁杂的事情使我泯灭生活中的一丝一毫有趣的带有新鲜感的事物。我想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在我匆匆流逝的童年时光中就不再会有我因匆匆而错失的美好,更多的会是回忆童年时的阵阵欢呼雀跃和甜甜的流连忘返。我不想要做强人,想恢复温柔的本性,想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万物都有自然规律,何不顺其自然?我们早早的进入早教班,开始机械的学习之旅,我们要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那么急干什么,过早的学习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看过《孩子你慢慢来》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龙应台所写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表现了母亲深沉和理智的爱,也想表达“慢慢来”的重要性。不要那么着急,人生本来就很短暂,慢慢的去感受生活的美妙,慢慢的去品味身边的“风景”。这也就是龙应台的独特教育,慢与爱。
陪孩子的读后感篇2
做个好孩子,是许多孩子心中的美好愿望,我也不例外。捧着《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我爱不释手。主人公——六年级的女生金铃渐渐地走入我的心里,在我心中洒满了阳光。
金铃生性乐观,总是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她是“自来熟”和谁都能说到一块,从家里到学校那条街上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她。这让性格内向的我多么羡慕呀!像金铃那样,随时保持心灵的愉快,永远以微笑面对生活,怎能不让人喜欢呢?生活总是喜怒哀乐交替着,如果我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委屈,尽量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轻视烦恼,渐渐地,我也能成为金铃那样的“阳光女孩”吧?
金铃情感丰富,猫儿、狗儿、蚕儿,都是她心头的牵挂;她心地善良,百般呵护无家可归的小女孩朵儿;她正直仗义,保护瘦小的同桌……她发自内心的举动散发着爱的光芒,她是个多有爱心的孩子呀!有了爱心才能学会宽容、学会感恩。爱心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指引做人的那颗北斗星啊。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善良,少一些欺骗、少一些猜忌,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
金铃并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金铃的数学成绩挺差,属于中等生。她决心做个“好孩子”——提高自己的成绩。可是她曾经偷过的懒,马虎过的学业,都化成困难加倍还给了她。沉重的书包犹如大山一样压着金铃那幼嫩的双肩,她每天埋没在作业、考试、分数之中。她迷茫,她辛苦,可是她依然努力。在她身上,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在班上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成绩不出色,表现不显眼。但是我一直都很努力。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有的同学“呼呼”向前,一马当先。我留在了大多数人的中间,只要坚持努力,总有超越的机会。倘若我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肯用功,停滞不前,最终就会和大家走散。“不用力攀爬人生的高峰,最终只好在谷底兴叹。”我会专注地努力着,心无旁骛地勤奋着,相信总有一天,我也可以攀上高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我要做个好孩子,善良、纯挚、诚实、以给予为乐、努力向上……这些精神力量像缕缕阳光,洒落在我的心灵,将会点点滴滴改变着我的生命。
陪孩子的读后感篇3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我要做个好孩子》。作者是黄培佳,在书里主人公金玲机智,有头脑,碰到问题沉着镇静。
这本书的大意是:主人公金玲在碰到问题时毫不退缩,终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如肥胖问题。金玲做家理。好老师,坏老师。好学校,坏学校……
为啥说主人公金玲机智,有头脑,沉着镇静?那是在那次中看出来的:有一次,金玲再一位同学家补课,结果有一些人打起来了。而金玲啥也没做,她在认真地画画。但她因一位同学的胡说八道而成了替罪羔羊。当老师问她时,金玲说她没有做,老师又发火道:别人都说是你,没想到你还狡辩。这时金玲啥也没说。因为再说啥老师也不会相信。于是她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想了一会儿,她想:我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了,证名我的'清白。对了我要先找出那个诬陷我的人。终于事情大白了,东西是一位成绩好的人弄坏的。而诬陷金玲的那个人为了抄成绩好的人的作业,便诬赖给了金玲。
好孩子,坏孩子,不是出于外表,也不是出于成绩。而是出于认得心灵。一个人外表再美,成绩再好,心灵却只是0的人永远都成不了一个好孩子。一个人外表再丑,成绩再差,心灵却是100的人,永远都不是一个坏孩子。
陪孩子的读后感篇4
暑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品味了一遍,一家人一起看书,心不由得欢喜,嘴角禁不起一次次上扬。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的细腻的美与善,品味着字里行间,富有深意的话语,不经沦陷其中,一丝丝情愫在心里泛起波纹——这些包含着做母亲的心腹,回忆儿时的天真快乐……这些情愫凝聚融合在一起,很难让人说出是什么味道,但却是令人感动,喜悦,舒畅。
我很羡慕安安,因为他是幸运的,他的母亲也是幸运的,因为在孩子的问题上她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慢慢来,是的,慢一点,又何尝不可,我们可以慢慢享受这些上天赐予我们的丰盛礼物,细细去品尝,才能更真切的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读完这本书,妈妈感慨良多,她对我说:她不该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压在我身上,叫我自己把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是在看完这本书后妈妈所说的,我以为,她是深刻的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的,等待那些命运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坚持,我很庆幸,应为我的母亲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忽然想起《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慢来,慢慢来。”
我只想对母亲说:“人生的路很长,我们美好的人生旅程,刚刚起航,让我们慢慢来,慢慢来。”
陪孩子的读后感篇5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杨红樱姐姐写的《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这里面写了:在一个百年一遇的盛夏,一只背上刻满了甲骨文的乌龟,闯进了笑猫的秘密山洞,后来,乌龟驼着笑猫和老老鼠一路闻着孩子味儿,找到了马小跳的家,开始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暑假。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身上没有孩子味儿”这个问题使我独自冥思苦想了好久。终于,我明白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八个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因为这几个字,理直气壮地不尊重孩子,肆无忌惮的伤害孩子。可是,家长们,你们想过没有:这样做,会让孩子怎么想?你们总是以“爱的名义”,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总是逼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逼迫他们与自己喜欢的事为敌,总是以为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却不知道你们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童心是多么重要,失去童心的孩子,就像一台学习的机器,整天为了成绩而被逼迫着学这学那,书桌上堆满了练习卷,双休日被各种补习班排的满满的,没有一点点自一由分配的空间。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马小跳的爸爸妈妈一样的家长,他们懂得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的.心永远不老,也让自己变得年轻,使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这样的父母还是很少。
“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一人之前,都要像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子早熟,这些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句话说得一针见血,那个比喻也很生动,就算是对家长们的忠告吧!
陪孩子的读后感篇6
父母必须学会这一点
一、只有爱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有人说只要心中有爱,就无所不能,但自从生养了孩子之后,觉得这句话站不住脚了。
因为做父母,只有爱,根本不能应对孩子平常的各种胡闹和乱跑。
养育孩子,不能只有爱
听过一句非常打脸的话:即使是充满了爱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职责、嘲笑、威胁、贿赂、否定、惩罚、说教和宣讲。这句话来自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恰恰说明了一句话,养育孩子,只有爱根本不够,还要有科学爱孩子的方法,其实爱孩子的方法,父母最应该掌握的就是情感引导式的育儿方法。
我们之前有个同事,就是俗称的杠精,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能不同意,根本不带思考的。如果放在20岁我遇见他,一定会很不屑。但现在我一直在思考,他童年的时候,一定是不断被父母否定的角色,因此他从父母那学到了这个技能,并且此生都在复用,觉得效果还挺不错的,至少有一种打败别人的成就感。
倘若他的父母在小时候,可以对他进行情感引导,不那么否定他,他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情感引导很重要
得到过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孩子: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会向外界表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让别人理解或是感受到,这点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他们会拥有一身盔甲,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从坏情绪中走出来;他们能够忍耐,也能够享受快乐,还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三思而后行;他们在学习中也会更加轻松和快乐。
很多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不就是自己赢,要不就是孩子赢,但真正高效的赢,应该是双赢。
父母和孩子只有良好的连接,才能更好的互动,零和博弈中总是会有人受伤,所以双赢才是真正的赢,想要真正实现双赢,父母就必须学会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
二、情感引导的五个关键步骤
1、提前预告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很多因循守旧的父母觉得孩子不用知道那么多,于是每次当孩子出现和自己期待不一样的行为时,很有可能找来一顿骂或是一顿揍。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前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以及在某个特定场合,你对他的要求,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合作。
提前告知
要注意一点,要求要多次声明,确认孩子已经听懂。
举个特别特别实用的例子,就是孩子看电视没够的问题。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看电视之前,就约定要要看一集还是两集,并且告诉他结束之后,可以自己去关电视,也可以和我比赛关电视,还可以选择让我强制关电视。
说实话,一般情况下,他都选择第二种,偶尔会有失灵的时候,但95%情况下,都是非常有用的。我就是提前告诉他要求了,偶尔中间也会提醒他一次,时间快到了。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重点是关注,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和行为特点,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他的睡眠信号,每当他哭闹,容易发脾气时,多半就是困了,我就会立刻哄他睡觉。
一旦明白了孩子的个性,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他的需要,孩子不乖,往往是因为他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要有比孩子更了解孩子的能力,才能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观察和判断孩子
3、学会倾听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就是让我们多听。可我最近一年多深刻的反省过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多听少说,答案是否定的。
说一件非常小的事,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洗脚,他低下头把手放在我脚踝附近,我下意识地开始躲闪,问他到底在干嘛,他说:“妈妈,你怎么不把裤腿编上来呢。”之后便帮我拉起了裤腿。
那一刻,我有些羞愧,孩子的善良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而我竟然用自己的下意识在判断他的行为。我应该静下来听,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妄加判断。不得不说倾听别人,需要有耐心和爱心。
我小时候,每次和同学打完架回家,我妈都会说:“在家那么厉害,在外边怎么不行了。”她通常不会听我的感受,也不会问我原因,因此后来的后来,我什么都不跟她说了。
4、体察并了解孩子的感受
一般情况下孩子哭了,你会怎么做?看见过很多父母都会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可是这样做,无疑是不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被欺负了,你不心疼,只是责骂,真的有时候看不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哪里,孩子要的绝对不只是吃饱穿暖,最重要的就是有人认同自己。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且告诉孩子,如果有需要,父母能够帮你渡过难关。孩子知道自己的背后永远有父母的支持和认可的时候,才会明白我不孤单,即使我难过,有人会懂,爸爸妈妈会永远爱我,支持我。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在未来不优秀呢。
了解孩子的感受
5、对孩子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什么,就是我能够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很多人都没有这种素质,记得在江歌案发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奉劝她的妈妈,放下一切,去过新的生活吧。可这样的人真的养过孩子吗?懂得失去孩子的那种剧痛吗?我想多半都不懂得,不理解。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人理解,当被人理解时,我们才会收起敌对的情绪,愿意敞开心扉。
愿你我都能成为有同理心的父母。
三、进行情感引导时必须要注意的两个事项
首先,让你的言行一致。
你嘴上说着无所谓,但是表情的狰狞,孩子是看得到的。他们会有一种不适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得到谅解。内心还是会非常的恐惧,心口不一难受的不止是孩子,还有父母自己。
其次,让孩子知道你是他们永远的依靠。
为什么对有些来讲,家是依靠,而对另一群人讲,家就是自己的灾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在家能不能被支持和理解。
倘若孩子不能在家得到依靠,他们必然会去外界找依靠,于是会发生各种可怕的事情,请自行想象。
而做父母要给孩子一个信念,无论你遇到什么,都可以来家求助,即使父母不能直接帮助你,也会给你一些指导性意见。
有了依靠的孩子,才敢独立,这两者绝对不矛盾。
父母也是人,会生气,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完美,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孩子最有同情心和宽容心,他们会原谅你,还可以帮助父母成为更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