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8-11 10:10:15 分类:学生总结

读后感中可以谈谈书籍对自己思想的影响,只有用心阅读,我们才能在读后感中表达出真实的感受,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道士塔》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道士塔》读后感5篇

《道士塔》读后感篇1

蓝蓝天空,白白云,每每想起余秋雨《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举世杰作时,古老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天师灵官;将“唐代笑容,宋代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经书。

“191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9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令人惊讶不仅是用那样低廉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经卷,更让人绝望是中国文官们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损坏,可恨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生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读后感篇2

初见《道士塔》这名字,我诧异:一座平常的塔,有什么可写,不明白余先生为何选这平凡之物。

于是我抱者不解与轻微的嘲讽之意,开始浏览此文。渐渐地,我便心生佩服,佩服余先生的渊博学识,佩服他浑厚的文学功底。

因为历史的浩劫,使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遗传流到海外,守侯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中国魁宝乃至如今依然在异国他乡。那些是数千年来中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我好恨!似乎此刻明白为何余先生为何会恨。

喜欢书中这样一句,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道士塔》读后感篇3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文章。文中纪年的开始为1900年,有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住持,并在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

1900年,想必这个时间点中国发生的事无人不知。偌大的清王朝竟然在三万人的进攻下不堪一击,将京城拱手让给侵略者,遭人劫掠还要赔款割地,其惨、其辱、其痛,无法言说。而藏经洞中的文化宝藏被骗走或叫被掠走,同样让人扼腕惋惜,无以言表!由此,我想到了自家的遭遇……

简单推算了一下,父亲出生的时间是1911年,这一年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王朝倾覆的一年。大姑是父辈的老大,比父亲大4岁,出生时间是1907年。而1900年,我未曾谋面的爷爷应该还是少年时期。想来,爷爷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且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不会知道敦煌,更不会知道莫高窟,包括携家带口逃亡的太爷爷。

说这些本意不是妄自菲薄,因为我的家世在过去根本无人书写,文字上从未曾留下过只字片语;可见祖辈上即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过文化人。

父辈中的几兄弟(含堂兄弟)只有父亲读过三年私塾,那还是几位爷爷合力出资供读的。所以,我所见到的“家谱”,只是父亲亲手绘写的《三代宗亲》谱。上面列出的最高辈份是我的曾祖父,即太爷爷。如果这就算是家谱的话,那么我的这位太爷爷就是我家有记载的最高统帅了,颇有点太上皇的意思。

正是我家的这位“太上皇”,在清晚期的兵荒马乱中,带着一家老小从承德建平(今辽宁)一路向北逃荒,最终在黑龙江北林(今绥化)四方台处落脚,之后又辗转至海伦境内扎根。

在逃荒的路上,因为没有吃的,无奈之下先卖掉一个儿子,后将我的姑奶卖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之后他们便与家人断了联系。

1975年,姑奶的孙子在海伦上学。曾受奶奶委托,到我的.老家寻找亲人并找到我的堂叔家。当时我的老爷爷张福林(爷爷辈分中最小的)已经去世,堂叔也不在家里,是堂婶接待的他。孩子说:他奶奶已70多岁,因逃荒被卖时很小,加上没有文化,家里人都叫什么名字没记住,只记得一个弟弟的外号。与亲人离散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思念亲人,便指使儿孙们四处寻亲。经过多年打听,终于获得我老爷爷的信息,并凭借这个信息找到了堂叔家。遗憾的是堂婶给出的回答令人失望,她说老张家在过去根本没有丢失过人,肯定是找错了人家。结果孩子不仅被拒绝,甚至连顿饭都没吃就走了。从此,姑奶的消息彻底断绝。

讲述这一小段家史,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那段历史,但却是当时中国境况的一个缩影,一个镜头,一个特写。

莫高窟的千年文化瑰宝任人掠夺,是那个年代国家落后与羸弱的悲哀;我的家背井离乡,亲人离散,同样是生活无计所逼。这,不正从一个侧面证明:国破山河碎,家贫度日难;虎狼噬弱肉,羔羊任烹煎!文化,又怎能逃脱遭受劫难的命运呢。

《道士塔》读后感篇4

今天在写关于敦煌文化的论文,看到了一些观点,觉得《道士塔》可能对于王道士的评价过于偏激了,余秋雨我是非常敬佩的,或许是出于当时研究文献的限制,或许是因为余先生当时还年轻,接触的文献还没有这么多,也许是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也许因为是一些或多或少的原因。

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道士塔》不失为佳作。但是作为选入中学课本的《道士塔》,它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当时中学生价值观在逐渐形成的时候,他作为一篇感性带有幽怨的散文,激起了许多热血人士的愤慨,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形象,这种观点深入人心,以至今天提到王道士,对于那些不愿去了解以及客观评价的人来说,异常愤慨。

我觉得我受不了这样的一致讨伐,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别人,是人心本乐意去阐释的东西。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跟那些热性的人以及倾向客观的人,觉得有价值的人分享另一种声音。对于那些觉得事不关己不想了解以及自诩成熟的人,你大可以当做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

现在是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好多人乐意一味吸收一些东西,不去思考到底如何。我虽然不相信这是否全是真相,不过作为阐释思辨已经足够了。

《道士塔》读后感篇5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也叫"千佛洞"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莫高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其中的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莫高窟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初中时我多次听到老师作过类似的介绍.因此我常想象在人迹罕见的广阔沙漠中蕴藏着中华民族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该是多么的神秘和肃穆.我向往着有那么一天能亲临敦煌深切体会一下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辉煌.

然而自从读过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道士塔》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莫高窟经历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历史的沧桑和无奈真正体味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和沦落.

在《道士塔》中作者运用传真的语言和生动的笔法使当时旧中国国民的代表人物--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的可悲可叹可哀可痛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是的读着课文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都会痛苦地思索:中华文化宝库遭到盗窃与破坏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但是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又是什么呢

"洞窟里的壁画……暗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王道士把它们粉刷"成了一片净白";"中座的塑雕显得过分惹眼……体态过于招摇……"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几下就把"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192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与王道士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王圆箓的愚昧是当时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其实岂止是"那个时代到处都可以遇见的这样一个中国平民"如此无知就连出身文官的县长身为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炽昌位高权重的甘肃藩台也因为"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对如何处理敦煌文物犹豫了又犹豫徘徊了又徘徊.最后他们果断而文雅地"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面对这样的国民面对这样昏庸无能只会享受的贪官作者只能怀着满腔怒火向天空大吼一声:"我好恨!"

《《道士塔》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