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读后感7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书籍的独特见解,每次记录读后感,我都能感受到书籍带来的精神滋养和启示,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觉醒年代》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1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革命剧还停留在那种硝烟弥漫的战争印象中,我也不例外,但是就在今年,建党一百年的今天,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打破了我对于革命剧的陈旧印象。在过去,我总是觉得自己对于那段历史已经了解的清楚了,但是现在的我却知道那些了解只不过是浮于表面。在《觉醒年代》之中,我受到了不止一次的内心触动,又仿佛心中有一把火焰被点燃,在这里,我看见了历史的缩影,那些革命先烈的身影好像就在我的面前,那身影,是鲜活的、是炙热的。
曾几时,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书上随笔划过的文段,课堂上老师口中考试会考的重点,从明媚的少年到冰冷的墓碑再到史书上的寥寥几语,却是历史上真实的革命先烈的一生。彼时的他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一个鞠躬、一句先生,是尊师重道、追求真理的礼节,一番畅谈,一场慷慨激昂的宣讲言论,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与痛惜,是终其一生誓要救国的坚定信念。是的,我看见,他们在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我看见,他们在那样一个剧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人物是李大钊先生。历史上,李大钊先生牺牲很早,而教材中、历史课本上除了他简短的生平简介以及名著介绍外,便没有介绍更多了,而我对李大钊先生的了解还是从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始的,这是一篇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李星华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中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那时我看到这里,仿佛身临其境,看见李大钊先生被人带走时心里早已拧成了一团,再往后,我就看见李大钊先生遇害了,这个结局也让我一度心中郁结,那样一个对子女慈祥、对革命坚定的.人怎么就那么陨落了。如今,在看《觉醒年代》的时候,我在演员精湛的演绎之中仿佛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勇于实践斗争的李大钊先生,他对于家人的温暖慈爱、对于救国的毅然决绝,我仿佛站在了他的身边,仿佛亲眼看到了他鲜明热血、青春坚毅的模样,他为革命所付出的这一切就像他在《青春》一文写到的一样:“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了双眼。
除了李大钊先生之外,还有一个角色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陈延年是一个不苟言笑但是又有着钢铁柔情的一个人,他会因为思想不同与父亲陈独秀辩驳,会为了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始终难以忘怀的是电视剧中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明明是风华正茂的陈延年走在奔赴留学的路上,那坚定的脚步却转一幕变成了带着脚镣、遍体鳞伤地赤脚在路上走着。那样一个优秀的人,面对敌人的屠刀时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口中喊着革命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最终被刽子手乱刀残忍杀害,惨烈之情,难于言表。28岁,明明还那么年轻,明明还是葱茏岁月,却以吾辈之鲜血,换山河如故,陈延年说:“愿我的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是的,如今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了阳光之下,能够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合肥,就有着这么一条路,它叫延乔路,这条路的终点是繁华大道,繁华路旁尽是盛世太平的美好,也是像陈延年那样的忠贞烈士为我们付出生命换得的光明!
现在的我们是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看着书本上的描绘,我们足以感觉到他们伟大。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深重得更多。因为如今的我们在胜利的角度,是站在光明和平、充满希望的世纪,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对今天来说是多么的重大,但是我们再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那些人他们在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付出什么,更不知道究竟是要用多久才能迎来革命的胜利,甚至他们都不能确定最后这条路能不能胜利,中国能不能恢复国家主权,人民究竟能不能安居乐业,他们只是抱着满心热忱,只能在牺牲之时满怀信念。一想这样的场景,你就会觉得很想哭,电视剧中他们慷慨赴死,如此悲壮,我们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觉醒年代》剧中,辜鸿铭在众人面前说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是啊,那些革命者燃烧着自己为我们点燃胜利的光芒,觉醒年代不仅仅描绘的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觉醒,更是要让我们时刻记住,有那么一段黑色过往,一群人为这不可预测的胜利而燃烧自己,岁月悠悠,他们的青春信念却永垂不朽,身处和平之下的我们理应铭记历史、胸怀赤子之心,一起为祖国建设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2
中国,这只雄狮在封建礼教的“催眠”下逐渐沉睡过去。而在那个年代,有一批人义不容辞、奋不顾身的将这头雄狮唤醒,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伟大的年代。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看就要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时的中国需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引领它走下去。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带来了新文化,给当时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可成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些保守的顽固派极力的反对新文化。此时的社会,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般,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法层出不穷,大家在黑暗中摸索着那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样的社会,正是中国需要的社会。
昔日的京师大学堂,也改头换面,成为了今日的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的主要阵地。而这里,也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新旧文化冲突不断救亡图存从未停下。这里,也为之后中华民族的翻身奠定了基础。新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民众的思想,坚定了民众的信念,这象征着中国慢慢的开始从泥泞中脱身。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亦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培养好习惯,若是有坏习惯在身,那就要尽快改正它,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是有坏习惯且不去改正它,任凭它一点点侵噬你的身体,即便你的实力再雄厚,也难以取得一番成就。
读历史,就是要我们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中国之所以一天天昌盛起来,与在那段黑暗中人们的不断摸索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因初次涉及某方面而畏手畏脚,也不能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只有大胆尝试、越挫越勇才能取得成就。
以史为鉴,不仅可以知兴替,更能完善一个人。一部历史剧,一本历史书,在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3
那个年代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伟大。
——题记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地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关于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革命电视剧。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觉醒”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在没有看这部电视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居然真的会有一群人将历史书上那些死记硬背的的东西,当成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确,在看这部剧以前,我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描写。但我并不知道,我们每翻过一页也许就是他们壮烈的一生。我不知道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不知道为何组织新文化运动,更不知道是如何进行的。但在看了这部剧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觉醒年代》中的片片场景时刻在我脑海中闪现。
1915年,当陈独秀在上海宣布要创办青年杂志时,他就明确谈到了当代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这是那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在那时,他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决定要寻找中国的出路。后来,他担任了北大文科系主任,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支持白话文。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同样,李大钊也是十分伟大的。
李大钊在将要面对死亡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情绪,当他站在刑台上时,没有害怕,没有悲伤,没有不舍,他为了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容赴死。那年,他仅仅38岁。
如果说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这把星星之火,那毛泽东就是让这星星之火拥有了燎原之势。
当22岁的毛泽东在风雨中前行时,他手中怀抱着的《青年杂志》如一团烈火在燃烧。我知道,他在《新青年》中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正如那满天黑夜中的一颗星星,如那一抹希望的光亮照在了神州大地。他看到了这世间百态,也看到了人世间最荒凉的一幕,但那却只不过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毛泽东虽身穿布衫,脚踏泥泞,但却目光坚定,努力的向光明奔去。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会有那么多爱国人士都以死明志,为什么那么多爱国人士努力为中国寻找出路。
他们是勇敢的,他们在走向光明,奔赴理想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想像他们的伟大,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伟大。因为他们在那个国民思想觉悟落后,万恶的封建社会寻找中国的.出路,开展新文化运动步履艰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却依旧能坚持下去。终于,在他们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下,“吃人社会”觉醒了。如果说《觉醒年代》有续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便是续集。
待山河雄壮,科技腾黄之时,我一定要回到先生们的那个年代,告诉他们,100年后的中国,百姓们安居乐业,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有乐可享,都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当雄狮沉睡时,总要有人先觉醒,是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是为人民牺牲的李大钊,是在泥泞里奔跑的毛泽东。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奋斗,在风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前行!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4
人们都说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内容很精彩,拥有很高的评价 。
今年暑假,我利用空余时间看了这部电视剧,感慨颇多。
“觉醒年代”这四个字最简洁的解释就是,这个时代觉醒了,这个时代的人民觉醒了。
在这里,我特别喜欢守常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让暴风雨再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李大钊,他是第一个觉醒的,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同意将山东转给日本时,许多革命者都自甘堕落了,比如郭心刚自己病死的了,比如陈独秀,虽然一直在写文,但精神大不如以前了,只有李大钊还保留着那一份坚韧,那分顽强,那一份革命者的精神 。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延年和乔年,他们的独立让我佩服。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陈延年踏着血水走过来,他的眼神中有一股坚定,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
九十四年前,陈延年被押赴刑场,敌人令他跪下,他宁死不跪,并大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
他这一声高喊激怒了挥刀者,并将其乱刀砍死,时年仅29岁。
觉醒的青春,觉醒的青年人,毛泽东,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青年,也在众多革命者的刺激下觉醒了。
谁能想到,他竟然成为了我们未来的领路人。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5
?觉醒年代》是官方为纪念中共建党100周年而推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刊物为时间线,形象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建党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革命先驱尚在凄风苦雨中为抨击旧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强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为传播新思想而奔走呼号;转眼间岁月轮替,我们在获得科学与民主以及全面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入了“新觉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将客观、辩证地再认识传统文化、历史作为己任,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视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在多元丰富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的心态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当代青年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处于新阶段,我们必须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知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而我们要面对的是变幻莫测、艰难险阻甚至诡谲神秘。但只要我们肯打破常规,破开枷锁,稳中求进的同时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就一定可以在这个多彩的时代谋好新局,开好新篇。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6
仔细研读英国作家汉迪的哲学作品《觉醒的年代》,认真聆听书友们的独特分享,让我慢慢有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全书最后一句话写到:“我们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点燃自己小小的火焰。”,使我倍感温暖和感慨。我不禁抚心自问:我是谁?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读完此书我重新检视我自己,觉得自己像一件“空中雨衣”,华丽的表象背后空无一物。领导力卓越吗?团队合作默契吗?家庭生活幸福吗?好像都没有特别肯定的答案,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落伍了,既要求下属独当一面,又要求他们团队合作;一边是繁忙的公司项目,一边是繁重的家庭琐事;确实都是“吊诡”的事情。
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告诉我:“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我坚信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当然仅仅靠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竭尽全力用心去做,当一个人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时,杂念就会比较少,效率就会特别高,其实拼命工作和修行过程一样,能磨练人的意志和灵魂,企业经营者也是如此,他必须为员工的幸福殚精竭虑,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的名分。
合理运用“吊诡”,用心达成“第二曲线”,尝试扩大自己的“甜甜圈”,做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我相信做你想做的工作你就会有成就感,过你想过的生活你就会有幸福感。
最后,让我们重读:“我们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点燃自己小小的火焰。”
《觉醒年代》的读后感篇7
在初一到初二的转换期间,我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几乎提不起一丁点兴趣,甚至考出的成绩也一次不如一次。在我和我的父母都苦恼要如何提升这门成绩时,我的一位同学无意间提起他们历史与社会老师推荐的历史剧——《觉醒年代》。
第一次打开这部电视剧前,我所知道的陈独秀还仅限于他是和李大钊前辈一个年代的人。只偶尔从他人口中听说一些。只不过都不算什么好话。
我的妈妈对于什么事情都比较中立,她对于陈独秀同志还是当作一位伟大的革命前辈,因此对他十分尊敬。但当我看完几集之后,感到有那么一些不解。一位革命先辈,如此之粗鲁的对待他的两个亲生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
不给他们住,不给他们吃,我心想这样的父亲连自己的孩子都照料不好,又何德何能改变一个民族,改变一个国家呢?
我满心疑问的去问我的妈妈时,我妈却告诉我:“家国不能两全。”
但当我看到陈独秀同志在进行革命时,他眼中的光芒,狠狠的刺中了我,改变了我的想法。他在连夜撰写稿子时所散发出的学者独有的爱国情怀是几乎无人可以比拟的。
当你的家乡被外兵侵略的几无所剩,你是愤慨着握紧拳头?还是默默的`流下眼泪?青岛被霸占,剧中的郭心刚一夜白头。焦虑不安恐袭着他,精神上的苦痛与身体中的责任感一同反复鞭打着他,他最终,没能够带白兰回一趟他的老家。看一看青岛,看一看他的家。郭心刚先生,您看到了吗?山东带着和平一起归依中国了!
一群热血的青年聚在一起为国家谋出路,这就是未来吧!在看之前就有耳闻这部剧的感人至深,也买好餐巾纸做好了心理准备。可看到脸上还有腮腮肉的乔年和延年脚上绑着铁链,一步一步踩入血泊之中,划出一道道血迹,脸上的笑容和几年之前却又重合在一起,我的眼泪还是没有憋住。乔年在剧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哥哥的好弟弟,哥哥说什么就是什么,有危险时也不害怕,因为哥哥会义无反顾的护着他。可延年为了革命先一步离开了人世,有人说在那一段时间里,乔年一定很孤独吧。但其实,他应该知道,他也确实知道,他的哥哥一直陪着他。所以他变得勇敢,不再躲藏在别人身后,他长大了,不需要一片避风港。已经可以成为别人的一片避风港。混沌之中,总有人会义无反顾。
这世界本不是光明的,不正是因为他们点燃烛光,才照亮了前行的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