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读后感800字5篇
读后感是读完书后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的总结,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书中的细节和深意,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茶馆》的读后感8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茶馆》的读后感800字篇1
王掌柜的茶馆,所有人的时代。一茶馆,一社会,风儿吹,纸钱飞…………这就是老舍的作品——《茶馆》。
?茶馆》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出清末时人民的贫苦生活。几乎天天街上、茶馆里,都有农村、乡下来的,卖孩子的。先是康六在无奈之下用十两银子把女儿卖给了大清国的太监,结果女儿晕了过去,太监却这么来了一句冷冰冰的话:“死的我可不要!”而一个乡妇要卖孩子,只要了二两银子。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当时的.社会可真黑暗啊!高层官员没有一个人关心人民的疾苦,虽然是这样,但还是有一个青年,一个财主,要去追逐他的梦想——去开一座工厂,救穷人,抵制外货。此时的他胸怀大志,信心满满,却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有多困难。常四爷十分正义,但那样也没用。说错一句话,就要被抓去坐牢。而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个随机应变的人。时代在变迁,他的茶馆也在变着。他唯一舍不得的,就只有六十年老字号的“裕泰”。他要生在这儿,死在这儿。刚开始,茶馆平平常常,无声无息。到了后来,竹椅变成了小板凳。墙上“莫谈国事”的纸条也更多了,更大了。从主顾们的低声细语中,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好人变成了坏人,坏人天天都在吃香。好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的维新运动失败了,都被问斩了。民众却都认为他们肯定是心肠狠毒,干了坏事儿的人。而那些依靠洋人为活,天天穿戴着的是洋装的人,却有很多人去奉承他们。我对他们感到一种厌恶之情,难道只有当汉奸,生活才能好起来吗?恐怕是在那个打压共产党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最终一切正直的人都失败了,不管是在做些什么。常四爷的好友全都死了,他天天只能靠卖菜来养活自己。秦仲义,那个曾经神采飞扬的青年,也不见了。只有一个老人,他的工厂被洋人拆了,只剩下几个零件。读到这儿,我十分憎恨那些洋鬼子。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总有一天会把以前洋鬼子欺压我们的事再给找回来!他们最终会得到报应的!
?茶馆》这本书深刻地刻画出了当时封建社会人民的苦难。这应该就是老舍经历的那个时代吧。
《茶馆》的读后感800字篇2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刻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刻,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但是剧中只透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样活着和怎样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lz13)《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十分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刻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从考察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的角度看,《茶馆》是一个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回望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行的趋势。
?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他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馆》从题材到文化内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轻车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这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话剧《茶馆》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规范。但这两个剧作同样取得了成功。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但是此刻我还不知其缘,待我细读。
《茶馆》的读后感800字篇3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茶馆》的读后感800字篇4
?茶馆》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绘导了一出由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大戏。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中。这个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概括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几种势力得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等人物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而到了民国时期,裕泰茶馆的王掌柜开张的时候,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来贺喜,松二爷说我可以挨饿但是鸟不可以。还给众人看了那鸟,王掌柜说你的鸟还是那么的体面。这和松二爷本身形成巨大的对比,显得是多么的讽刺。常四爷虽然穿的没有那么体面,但是他的精神面貌,面对政局的混乱他能放得下面子。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因为他是以一种单纯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他正义,有爱国心,实话实说。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人太过于直肠子,不够圆滑,反而会让自己惹上麻烦。就好像在剧中他说了一句:“大清国就要完了。”却遭到了清朝的特务的拘捕。反过来看看王利发这个人,他够圆滑了吧,为人处世懂得精通,每个人都不想得罪,既不关系中,我们应当做一个圆滑的人才能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麻烦,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人是自私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却掩盖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我们的社会正是缺少了像常四爷这样的人,正是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社会动力。正是常四爷这样的单纯独特才会一种让人深思的光芒,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借鉴的地方。
秦仲义是一位立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办工厂,开银号,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了。在《茶馆》中,资本家秦仲义一出场时二十多岁,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上来第一句话就说: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一张嘴离不开生意经,把比他年长的王掌柜称为“年轻小伙子”这完全是一副东家的派头,自负又萧洒的性格特点。秦仲义是一个财大气粗的维新资本家,在那场与庞太监“舌战”中,他不卑不亢,表面上对庞太监奉承、谦和,内心中流露出对其不敬和鄙视,显露出继续较量的勇气。最后,他的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抢去,被当作“逆产”没收了。这个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必然的悲剧命运。
掌柜王利发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浪潮,不断改良茶馆的经营,把茶馆开了下去,但最终还是被军阀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厅,王利发便上吊自尽了。掌柜王利发很具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馆里每天都有悲惨的事情生,这让我体会到,我们能拥有现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馆里的那些人,不正是为这样的生活而奋斗的吗?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同时也要不停磨练自己,就像裕泰茶馆的改良一样,接受失败、知难而上,这样才会更上一层楼。也让我体会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是多么困难,谈国事谈多了就会掉脑袋。不像是我们现在的法制社会,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我们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
《茶馆》的读后感800字篇5
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写于1956至1957年间,它是老舍一生中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空前的范例”。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缩影,《茶馆》也不例外。这本书包含了三个时代,每一幕就是一个时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时代在变,茶馆也在变。“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这是老舍自己评价《茶馆》时说的。那人物究竟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就拿茶馆的掌柜来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这是王掌柜他自己说的。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他也敢骂国民党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
可最终他是怎么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自慰,这令人怜悯。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
?茶馆》里的其他人,儿子还是遵循老子的处世态度,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时代的悲哀。
?茶馆》让我们看清了那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空前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