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读后感6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写读后感时应当注重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汪曾祺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汪曾祺读后感篇1
初读汪老的书,像喝白开水,咂吧不出啥味儿,没有名言警句,没有华丽词藻,也不是什么奇闻异事,都是些凡人小事,甚至是家长里短。
?艺术家》中有一处描写茶花的好看以及自己如何喜欢的。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茶花,仿佛从我心里搬出来放在那儿的。”
这一句让人感觉心里一亮,一下子爱上了汪老的散文。
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语描写茶花的形状、也没有用什么诗词歌赋赞美颜色的漂亮,却出其不意的用这样一句,来反衬茶花的美,及自己对茶花的喜爱。
?多年父子成兄弟》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既震撼又有点感动。
这是汪曾祺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在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里,父与子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君与臣的高度,怎么能称兄道弟。
足见他们父子情深,可见,他父亲是一个开明的父亲,把孩子放在了平等的位置,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才是父与子的关系。
这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能做到的。
这种感情,也影响了汪老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及相处。
难怪汪老的文章,读起来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用汪老的话说“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悲!”
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
读汪老的散文小说,有时就像两个多年未见的知己老友,相约来到公园里,坐在磨的发亮的木制连椅上,聊着彼此分别后的境遇和思念。
天空万里无云,公园的绿地像铺着一层地毯,翠绿而厚实,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钻石般的光亮。
草地上,有孩子奔跑着、有一家人席地而坐、有情侣卿卿我我、有三五成群边走边低声的聊着,热闹而不喧闹,寂静而不冷清,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
有时又像两个老街坊,吃完饭,手里各自提溜着马扎,不约而同来到巷子口,旁边有修车的、掌鞋的、卖小吃的,还有边走边吆喝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巷口正对着繁华的大街,车流如水,人流如 织 。
可这些都仿佛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聊着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
汪老的作品,看不出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
有人评价他是“汪味”小说或是“汪味”散文,我觉得挺贴切的。
他把小说散文化,又把散文小说化了。
再加上文学功底深厚,在文字运用上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一读,没有什么感觉,二读,被深深吸引,三读就是爱不释手了。
与其说是写文章,其实不如说是他在作画。
缓缓的打开画纸,准备画一座山,慢慢地先是一条流淌着的小溪,旁边是开满了鲜花的树,画的着色有浅到深,由浓到淡。再接着,有花,有草,有鸟,还有云雾缭绕,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亭台楼阁,人影绰绰。
画的色彩浓淡转换,自如流畅,让你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衔接缝隙。
不经意间,一幅山水画就呈现在了作者的面前。
这时,你会发现这些花呀、草呀、小河呀,早已和画里的山熔为了一体,就像是早就天然长在了那里,毫无违和感。
山衬托着花草的艳丽,花草云雾衬托着山的挺拔峻秀。
比如《异秉》,慢慢地描写着主人公王二,从他的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甚至他家推磨的驴, 他卖卤煮的家伙什儿。
“这些“生财”包括两块长板,两条三条腿的高板凳(这种高凳一边两条腿,在两头;一边一条腿在当中),以及好几个一面装了玻璃的匣子。”
还有王二卤煮的都是什么菜,从卤菜怎么做到怎么摆放,再到怎么个吃法儿,都在文章里,不惜笔墨地做了详细的描述。
文字简练,描写细腻,但一点儿也没有让读者觉得繁杂,就仿佛听一老者轻声细语娓娓道来。
描写王二的发达,没有正面写他如何出手阔绰,如何锦衣玉食。
“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
从他如何去听书,如何在得闲时偶尔赌两把,经过辛勤劳动,刚刚富裕起来的,一个底层社会的,小生意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钱了,也不舍得浪费,因为他知道挣钱的不易,只是偶尔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克制、勤俭、而低调。
光有这些还不够,只有一个人物,画面怎么也丰满不起来。
接着,人物一个一个悄无声息的逐个登场。
保全堂的“管事”“刀上”“同事”到“学徒”。
里面有小人物的乐,也有小人物的苦,其中,写”学徒”陈相公挨打那一段,“上了门,一个人呜呜地哭了半天,大声的喊着:妈妈,我又挨打了!妈妈,不要紧的,再挨两年打,我就能养活你老人家了!”
这一声情并茂的描写,没有直接叙述陈相公的伤势有多重,身体有多疼,而是用喊着妈妈,自己安慰自己的描写来代替,一方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学徒工命运的悲惨,另一方面,是一个孩子,为了改变家庭命运的,一种强烈的抗争,和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那一声妈妈,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读了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在汪曾祺所有的文章里,都能感觉到,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视的角度,去描写这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没有俯视,更没有鄙视,只有同情和悲悯。
故事讲到这,仿佛仍然没有题目的半点关联,只是跟着王二在街上闲逛。可是笔锋一转,又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张汉粉墨登场。转了一大圈儿,最后不着痕迹的落在了题目上,结尾巧妙,又一笔点题,算是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圆满的句号。
又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就像汪老的《自报家门》里说的“空白的艺术”,小说也需要有留白,“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
这是我读汪曾祺散文的一点感悟。愿与走过路过的汪粉们共享。
汪曾祺读后感篇2
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就像是这样的感觉!
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间流出的美妙汤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鳗!
成块的醋饭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绝妙的搭配!
就连缠著蛋皮的葫芦乾也是充满弹性非常好吃呐!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想到书中人事那些美丽的误会与牵绊,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终会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
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
汪曾祺读后感篇4
周六,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在家傻待,谁约我”结果本来在和同学约会的女儿放弃约会,给我回了条微信:“我约你”就和女儿来到东方广场。来到东方书城一个新开的书吧。买了杯饮料开始了我们的周末约会。当时女儿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说:“我喜欢看汪曾祺的散文”,“为甚”?女儿说:“他有几本是全是写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儿是个吃货。顺着女儿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看起来。
看了几页就吸引了我, 他的文字里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不乏味,且蕴含着民主心灵和性灵的美质。 却又淡淡的,时而把带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时而把我带回了童年月光下妈妈在大树底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年她做过的“牛鬼蛇神”;时而又把我带进了舌尖上的中国那大川南北的中国民间美食景象。看他书令你身在烦嚣的闹市却犹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 其实我也挺喜欢这样写作风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这样写写自己的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见所闻。但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博客上写的都是专业的,高水平的大作,总觉得自己的文章不适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这大雅之堂丢人,但为了 ——你懂的。
表面上看这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书籍,但慢慢品味却也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书中我感受到了 他从容,他淡然,他身处逆境却不以为苦,他达观潇洒,随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这一段:
“ 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证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
所以说 做人一门学问, 做事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看了这本书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书,天已黑了,找吃的,谢谢女儿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周末!
汪曾祺读后感篇5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关于诚信的名??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了以前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以前的往事,向我们传來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说说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坚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汪曾祺读后感篇6
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