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的读后感8篇
撰写读后感使我们在阅读后有了更深的思考,提升了综合素养,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面纱》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面纱》的读后感篇1
?面纱》,听书名就很毛姆。
书读到最后,有种喜剧却不流俗的欣慰。在这儿不想探讨面纱下的人性,况且也觉得“只可意会”。有人读小说会毕恭毕敬,斟酌人物形象,探索故事背后的人性思考;有的则只为读书,走进一个未知的故事,品尝读书的乐趣,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思索,或许看到一段历史,或许仅仅是一览而过心底留下一段故事……我则是后者。
这本书描写很细腻,又没有其他很多小说冗长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精彩紧凑,读来淋漓尽致。故事情节给人很真实的感觉。
似乎有不少人不喜欢女主人公凯蒂,认为其爱慕虚荣。其实这又只能怪凯蒂呢?有个爱慕虚荣的母亲,并一门心思想让女儿嫁个有钱人家,从小被灌输这样的思想。而不由得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难免会心有不甘。抛开道德舆论不说,一切合乎情理。而凯蒂看清查理真实面目后即使查理夫妇笑脸相迎,仍然毅然决然离开查理,并一口否认孩子是查理的(虽然孩子很有可能是查理的),这些足以说明凯蒂逐渐发现自我,渐渐清醒。并且,当瓦尔特质问凯蒂孩子是否是他的时,凯蒂明知可以因此获得瓦尔特的关爱,却直言不讳告诉他自己并不确定。错的不是凯蒂,而是凯蒂的命运。最后凯蒂,与父亲的对话也足以说明凯蒂并不自私自利。
男主人公瓦尔特,一个内向不善言谈的君子。个人很喜欢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在开篇查理的伪君子形象下光辉全无,但越往后读越发现瓦尔特是个真正的君子。
其他人物不再一一列举。除此之外,书中有很多妙语,意味深远,又或许,作者无意,读者有心?
就这样吧,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这样说的吗?
《面纱》的读后感篇2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面纱》这句“名场面”以前只是断章取义,以为是一位爱情盲目的女人说出来的话,没想到竟是一位在妻子眼中“木讷”“愚蠢”的男人得知妻子出轨后说出来的话。
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要伪装自己的聪明,小心谨慎,生怕被庸俗的人自己一丁点儿智慧来,以免露出的'锋芒刺痛那些愚蠢,势利又狂妄的人。时代变了,各类姿态的面纱并未被揭开,一层一层,更是裹得人从头到脚无法喘息。
凯蒂的改变符合正确的走向却无论如何也使我无法心生怜悯,更无法原谅,因为她只是内疚,羞愧,她仍然轻佻,无知,她在更了解自己卓越的先生后仍然无法爱上她,可见她的错误不是偶然犯下的,不是生活无聊导致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种必然,所以她最终也无法对瓦尔特产生出一点爱,她也没有任何值得同情和原谅的理由,她只能自食其果。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爱他,这就是原罪。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楼房如蚂蚁般密集的香港,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以“白求恩”为原型构造了这个讥讽的世界,我也注意到了最后若隐若现的女权主义,但最让我感动的,却只是一个和主线故事不太相关的场景。凯蒂的母亲去世了,她父亲当晚的晚餐没有换上平时晚餐的穿着,他说“如今我一个人,好像没必要换了”。读到这句话忍不住暴哭,为什么人与人终将离别啊。
《面纱》的读后感篇3
今天在阅读课上,我读完了一本来自于书架上的书,它的名字为《面纱》,作者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我首先是被它简雅的紫色封面所吸引,看它的介绍与《月亮和六便士》是同一个作者,所以我认定是一本不错的书籍,索性在阅读课上拿来深入观看,的确是我受益颇深。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国内陆一个叫“湄漂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是生活于伦敦名利场的一位富家小姐。她容貌娇美,但精神空虚;她向往爱情,但爱慕虚荣;她待字闺中,但处处受到母亲的`责备与“逼婚”。面对这种种“危机"她决定给自己的爱情来一次“历险”:匆匆嫁给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却深爱着她的医生瓦尔特,并随其来到了英国殖民地一香港。冲动的历险为其婚后的出轨埋下了伏笔。她的丈夫在婚后刻板严肃,疯狂工作和乏味无趣,使她顿觉寂寞、孤独和失落,不久就被花言巧语,生性有情的有妇之夫查理。唐森俘获,坠入婚外情而迷失自我。被丈夫瓦尔特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
从《面纱》一书中,读者能看到一个表面漠然中立的寂事者背后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为帝寂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东方主义的政治文化观;作为一个关注人性的个体作家,他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他对爱的怀疑和渴求,对人性的嘲讽和宽容。
这部小说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女性对情感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所以,保持本心,勇敢去追求爱的人。
《面纱》的读后感篇4
?面纱》,想要拥有幸福的爱情,先要避开这3个坑!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他不知道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却知道如何保证自己过上痛苦的生活。
嫉妒,怨恨,反复无常,不学习他人的经验等等。拥有这些你就一定能过上痛苦的生活。爱情也如是,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别人眼中幸福的爱情并不一定对你们也适用。
按照查理芒格的方法,根据逆向思维,虽然我们不知道如何拥有幸福的爱情,却可以通过他人不幸的爱情获得这些方法。英国作家毛姆的《面纱》讲述了女主角凯瑟琳在25岁那年迫于年龄压力而选择和沃尔特结婚。两人搬到香港后凯瑟琳出轨了殖民大臣助理查理,事发后沃尔特带着凯瑟琳一起到了中国的一个小城镇,这里瘟疫肆虐,“人每天像苍蝇一样死去”。
本来直面死亡的这次经历是个很好的契机,两个人可以更加走进彼此的内心,可惜沃尔特选择了继续逃避痛苦,最终染上瘟疫死去。通过男女主角沃尔特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拥有不幸爱情的3个方法。
01,不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有人说,爱情就是价值匹配,是满足对方的需求。这句话不无道理。对于恋爱双方来说,对方的样貌,身材,职业,收入,性格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衡量目标,恋爱的过程也是相互磨合,取舍的过程。
凯瑟琳嫁给沃尔特的重要理由就是他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而且他非常爱她。而沃尔特娶凯瑟琳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她漂亮,开朗,引人注目。在那个时候,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就是嫁个好老公,不管自己是否爱他。表面上看,两个人都满足对方的需求,但实际上,凯瑟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直到查理的出现。
查理人长得又帅,又风趣幽默,很快两人就打得火热。先抛开查理是个渣男的事实,他的出现让凯瑟琳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嫁给爱情。嫁个有钱老公是外界,母亲,社会强加给凯瑟琳的需求,她不停地出席宴会,和各式男人打情骂俏,为的就是能找到一个有钱或者有社会地位的男人。
她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被母亲培养成这样的人,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说出生于英国19世纪的凯瑟琳,就是21世纪的我们,身边人衡量我们是否幸福的标准也同样一样。没有结婚,不管你的事业多出色,你的人生都是失败的。本来你以为你对金钱不在乎,只要对方足够爱你,有责任心,有孝心就好。但是真正相处后才发现,你总是抱怨对方不舍得为你花钱,不经常给你买礼物等等。
或许你并不是对金钱没那么在乎,只是不愿被人说拜金,你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想一想,这个想法是谁给你灌输的,不要去管别人的期待和要求,好好想一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2,爱就是自我感动
沃尔特娶了凯瑟琳后,就像娶了个女神在家供着。不管是出门还是参加宴会,任何有门的房间,只要和沃尔特在一起,他都会抢先一步为凯瑟琳打开。
下车的时候,沃尔特会小心搀扶着她;只要她进屋就会行脱帽礼;满足她的任何愿望。总之比任何人都体贴入微。
但是即使做到这个份上,凯瑟琳还是从来没有喜欢过沃尔特。对于沃尔特来说,他全心全意爱着凯瑟琳,从来没有奢求过回报。但爱并不是自我感动就够了。沃尔特知道凯瑟琳的本性,但他还是爱她。当他嘶吼出“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可是我爱你!”时,该有多么痛苦和无奈。
他无法控制自己,这让他感到痛苦万分。即便是凯瑟琳做出背叛他的事,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爱着对方,哪怕这爱让他瞧不起自己。这份痛苦让他把自己埋头工作,好获得片刻的宁静。但是,一份关系是属于两个人的,单方面的付出也许会换来对方的喜欢,但是当这份喜欢褪去,或者有一方厌倦了取悦的游戏,这份关系也将无法维持下去。
当凯瑟琳知道自己出轨查理被发现后,她的第一反应是离婚,而不是求得沃尔特原谅。当你喜欢一朵玫瑰时,你会把它摘下来养在花瓶里;而当你爱一朵玫瑰时,你会让它继续在枝头盛开。养在花瓶的玫瑰不久就会枯萎,而长在枝头的玫瑰却可以一年有一年地开下去。
最好的爱是放手。
03,从不做深入沟通
当沃尔特发现凯瑟琳出轨后,并没有直接和她开诚布公谈一次,而是给她两个选择,要么离婚后一周内嫁给查理,要么跟他一起去霍乱流行地,湄潭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凯瑟琳好,哪怕同意离婚,条件也是让查理娶她。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关键在于看待这件事的人选择看哪一面。凯瑟琳的出轨是两人的突破口,说明他们之间有很大的问题存在,查理的出现给了他们改善的机会。
但是,沃尔特却没能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反倒是沉湎于被凯瑟琳背叛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哪怕是到了瘟疫肆虐的小城镇湄潭府,这个死神临时驻扎地,沃尔特也从未主动尝试和凯瑟琳沟通过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仅仅依靠忙碌的工作逃避问题。
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作者约翰·格雷说到,在感情关系中,沟通是最重要的一环,它的地位无与伦比,不容忽视。但是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女生喋喋不休,男生沉默寡言。一方追着另一方跑。或者男生急于给出一个答案,他以为你跟她说那么多是因为想要解决问题。
其实正相反,很多时候,女生抱怨的时候只是为了得到情绪上的发泄,只要对方能安静地做个听众就好。又或许你觉得等她生完气,哄一哄就好了。但是那个问题还是存在,下一次遇到相似的事情一样会爆发。
痛苦驱使着沃尔特昼夜不停地工作,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直到被瘟疫侵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凯瑟琳请求他的原谅时,沃尔特才真正从心底里放下痛苦。拥有幸福爱情的方法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但不幸爱情的方法恐怕每个人都知道那么几条,而且运用自如。
这里通过《面纱》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我们掌握了3条拥有不幸婚姻的方法:不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自我感动地爱着对方,从来不做深入沟通。
如果你也想拥有不幸的爱情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习这3个方法,保证不会让你失望。作者:阿福物语
《面纱》的读后感篇5
安宁,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欢乐中,也不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这所修道院中,它仅仅存在于人的灵魂里。
本文讲述了从小被工于心计的母亲在各种名流场上吊金龟婿的凯蒂嫁给善良博爱的瓦尔特后,出轨于查理。深爱凯蒂的瓦尔特被凯蒂嫌弃,后来二人的出轨事迹被瓦尔特发现后,凯蒂向查理吐露心迹后遭遇查理的白眼与抛弃。失落愤恨的凯蒂不甘心的跟随着瓦尔特到了霍乱疫情严重的地区。在这里,凯蒂看到了修道院院长,原本是英国古堡的贵族后裔,却就在此处救助他人。看到了圣约翰姐妹照顾贫苦的小孩。凯蒂主动要求来到这里,开始救助那些面色蜡黄的小女孩们,同时也听说了瓦尔特做出的贡献。
作为瓦尔特的夫人,凯蒂因瓦尔特做出的贡献备受尊敬。而此时的凯蒂亲眼目睹了修道院发生的故事和瓦尔特做出的贡献后,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开始愤恨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觉得母亲工于心计的事情是多么渺小。当开始正视瓦尔特时,凯蒂逐渐对瓦尔特心动,并妄图祈求瓦尔特的原谅。而此时瓦尔特作为细菌学家并以自身做实验时感染了霍乱死亡。回到家中的凯蒂体会到父亲之前做出的奉献以及她之前对于父亲的蔑视,她开始自省,决定跟随父亲去往新的土地生活…
追忆这段故事,让我深思,究竟何物才能让人心得到满足;究竟是什么才能让我们感到人生的意义乃至于我们在冥想打坐时,不因脑海空空而抱憾;通过“输出”并使得他人获益?通过刻意练习获得某一领域的成就?还是一段事业的成功?一件能让你获得结果后灵魂安宁的事情,一次让你灵魂得到舒展的行为,一生能让你坚持履行的事情,在睡前冥想时,它让你安宁,让你升华,如此这般的人生旅程,让我们活的更加自在,愿自在。
《面纱》的读后感篇6
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有好多好多话想说。《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摩赛特·毛姆的作品,是以前比我年长的朋友推荐给我的“女孩最值得读的书”,直到上一星期我才想起来读它。我是一个不怎么读书的人,本学期我只读过两本书,如果你是个爱读书的人,那我要向你学习;如果你也像我一样不爱读书,那我建议你从情节更有趣的书读起,当你已经感受到了读书的快感,你就可以读一些更深层次的书,比如我这学期开始读了一本《暗杀大师》,它能帮助我习惯读书的感觉,让我可以过渡到对我来说更难理解的书目。但最主要的是要读完,只单单翻几页是感受不到著作的伟大的。很明显,读书能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只有亲身经历过你才能感受到。
回到书中的内容,书中对于“面纱”的解释是广义的,从我的理解,第一层面纱就是故事一开始凯蒂和汤森的婚外情。凯蒂冲动之下嫁给了沃尔特,却因为太过仓促,凯蒂并不了解自己的未婚夫,就连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嫁给沃尔特的原因,所以她更是想不到婚姻之后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不和谐。凯蒂热情浪漫,沃尔特沉默寡言;凯蒂渴望幽默风趣,沃尔特生性腼腆无趣。凯蒂喜欢有风度有魅力的绅士,沃尔特长相一般不通人情,他显然完全不符合凯蒂的期望,所以凯蒂对他没有一点爱。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她要勉强自己被他爱着,陪着他做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假装对他的生活充满兴致。这便是凯蒂为自己蒙上的一层面纱,也是接下来种种不幸的开端。
第二层面纱来自于汤森,他在凯蒂的眼里是一个完美的情人,英俊绅士充满热情,事业很成功,而且也十分疼爱凯蒂,在他的眼里凯蒂看到了未来。然而他的表相却只是对他实质的一种讽刺,他爱慕虚荣,花言巧语,所谓的成功乃是依靠妻子得来的,他成天只顾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精致打扮上,从而用它来吸引女孩子,成为沾花惹草的资本。得知事情败露的汤森却只是丢下凯蒂,将自己置身事外,害怕这些丑闻会成为自己登上总督位置的绊脚石,他早已忘记了当初和凯蒂远走高飞的誓言,因为他不想失去妻子这跟稻草。汤森凭着他强大的哄骗技巧将凯蒂骗到手,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却全然不顾这一举动强烈的影响了其他几个人的生活轨迹。这是一张很随意,却又十分有危害性的面纱。
第三层面纱是属于沃尔特的,沃尔特在这本书里是一个可怜的角色,即使是临死之前也没有得到妻子的一点爱或者一滴眼泪。但是沃尔特并不傻,他一直是最清楚的那个,她知道妻子嫁给他不是因为爱他,也知道妻子不喜欢他过于亲密的接触她,他可以容忍妻子不爱他,但是他绝对接受不了背叛。当他面纱被揭开的那刻,即使他是多么的无情和残忍,至少对于我来说也只有惋惜和同情。他将妻子带到霍乱横行的湄潭府,从此以后他和她之间不再有爱,但这并不能说服他,他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借着疫情报复她,却没有继续他的计划,他说这是他“原本的打算”,其实又怎么会不是对凯蒂残存的爱呢?不幸的是最后染上疫情的却是他自己,就像他临终前说的:“死的那个是狗。”本来应该死去的那个人还活着,而他这个“疯狗”已经死了。表面上沃尔特是借助来湄潭府报复妻子,而实际上他真正的想法或许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霍乱的试验品,并且给妻子一个领会人生的真谛的机会。沃尔特讽刺般的悲剧让人十分引起共鸣。
人们头上的面纱是生活中笼罩的一层阴霾,凯蒂和沃尔特没有爱情的婚姻、汤森的虚假、凯蒂父亲失去妻子的解脱,种种假象,和外界的光鲜亮丽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个女生,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做重大决定应该谨慎,书中凯蒂的婚姻不幸始于仓促,她和沃尔特没有太多的交流过,也觉察不出自己有没有爱他,仅仅因为父母的“女人结婚要趁早”,“身份地位要合适”促成了这场婚姻,他们就像是在这场结局茫然的游戏里赌上了自己的青春。结婚之后二人却渐渐后悔与对方走入这场婚姻,因为他们之前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而不幸的是他们的世界观截然相反,这场筹码他们没有赢。如果说凯蒂和沃尔特的婚姻不幸是因为没有爱情,听起来也不是很有说服力。书中凯蒂的另一段情感,和汤森之间的婚外情可谓充满了爱的热情,但由于违背伦理道德以及依旧的欠缺谨慎,导致的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所以双方的热情、价值观、以及责任心应该结合在一起,才能促成一段幸福的婚姻。
故事结尾,经历过风雨的凯蒂终于成熟,懂得了婚姻与生活的真谛,将内心所有的话变成了对即将出世的“女儿”的呵护,避免她做出和自己一样的错误的选择,书中没有交代凯蒂的孩子是否安全出世,是男是女,这样开放式的结尾没有准确的告诉我答案,但我相信它是美好的。而我作为读者,也将凯蒂的经历和自己联系在了一起,她的故事会成为我十分重要的一课。
《面纱》的读后感篇7
从抖音上偶然被推荐到这本书。毛姆的写作风格,从《月亮和六便士》里我就一清二楚。冷酷残忍,抽丝剥茧。面纱的可读性非常强烈,毛姆非常擅长讲故事。从最初我讨厌那个爱慕虚荣的二流女人凯蒂,到最终陪着她一起看尽各种各样的面纱,最终看清了自己的`救赎。
一路上,我从唐生身上看到一个男人如何思考问题,欲望和爱情本就是天壤之别的东西,我竟然不讨厌唐生,甚至有点可怜他,被欲望紧紧的束缚。多罗西也让我看到一个伪善的女人如何让自己看上去十分完美……
最让人心痛的应该是瓦尔特吧,他正直,善良,他这辈子觉得唯一讨厌自己的事情就是爱上一个不该爱上的女人吧。他为此赔上了一条命。
直到凯蒂明白,他已经为她牺牲了所有。不过他爱人的方式也让我难受,他付出了他所有的温柔体贴,希望他在天堂回望时,可以觉得无怨无悔。
凯蒂从欲望的深渊苏醒,看到修道院里那群有信仰的如何生存,其实和你让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救赎,并不说一定要通过一种宗教,而是要去信仰让你内心平静安宁的事情。
最终,她回家,对母亲发回忆和释怀,对父亲的理解,她可以体察任何几不可察的情愫和心理,她最终成长了,还好,毛姆让我再次看到人性的光辉……
一本值得好好去读的书。
《面纱》的读后感篇8
毛姆先生串了一根线,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一本书接着一本书,让我们去解读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终于在“面纱”里,将面纱揭开,看到了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的面目。
说起内心奔涌而出的力量,说起身体里的声音,总觉得模模糊糊是一个本质相似的东西,但又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这本书确确实实的表露出这东西是“道”,每个人追寻不同的道,每个人因自己的道而感到存在。有感于中国“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有些中国文化的元素并不是了解就能写出的`,对中国现世的讽刺和美都写得恰到好处。
“最后死掉的却是狗”引用得真是非常讽刺了,这个关于出轨的小故事,这句话就是灵魂,看得是冷笑连连。一个愚蠢至极的女人,即使最后勉强找到内心的安宁,她也是愚蠢的。
其实我不太理解瓦格特一面把自己赤裸的内心给完全不爱自己的人,一面又是聪明洞悉一切,是为何。毛姆先生大概是为了体现人类对真实波动的情绪出的难以抵抗,但我觉得聪明人不会将自己陷于如此困顿和难以控制的局面。
另一个就是毛姆先生对家庭以及子女的观察是颠覆性的,一些家庭夫妻过得并不愉快,但却没有选择离开各自过,像是被一根锁链栓死,这辈子都绑在一起同生共死。在伴侣死去后,一边如释重负一边还要遮掩如释重负的心情。伴侣死去后如释重负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共同生活已成为负担还一辈子一起生活,婚姻稍有不慎便成为禁锢,抑住我们的咽喉,逼迫我们放弃抵抗。至今我对爱情甚至婚姻的看法是极其负面的,别找我谈论这些,不觉得有远景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