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心得体会7篇
我们在总结心得体会时,可以加入对未来的展望,每一份心得体会都是对生活的深切领悟,激励我们更积极地面对未来,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感动中国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1
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当年幼小的竹林现在已长的郁郁葱葱,而我们身边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像当初那样恪守初心,不负使命。信念、奉献、坚守、作为……这些都是榜样赋予我们新一代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岗,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创新、处处都是进步。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甘心奉献的支老师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共产党员的朴实无华,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们用不负使命的那份信念、那份初心完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把毕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榜样的力量,这力量会让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病、友爱代替仇恨,而明媚的花园,也终将代替暗淡的荒地。
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用一双平凡的握粉笔的手,撑起了整整两代山里人求知的天空。这双手握住了奉献,又攥住了信念;这双手握住着焊枪,更握住着共产党员的坚守。这是握住了党旗的双手,更是一个充满家一样温暖的爱的屋檐。正是千千万万个“支月英”用这样的一双双手,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撑起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是挺立的青松、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五星红旗上璀璨的星。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2
昨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
我觉得我最应该感动的是吴锦泉老爷爷,他已经87岁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还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穷,但是他还为别人着想,他是以磨刀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挣10元钱。吴锦泉老爷爷很节约,吃的菜是自己种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吴锦泉老爷爷听说云南地震了,吴锦泉老爷爷就伸手捐了1000元。对已有些大人来说1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对这位磨刀老人来说1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吴锦泉老爷爷又向孤儿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听说了吴锦泉老爷爷向灾区1000元、又向孤儿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为他是一个多大的任务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为他是干什么的,一听,是一位磨刀老人,他们都惊讶了,有些人不关自己家的刀锋不锋利,都让吴锦泉老爷爷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时候就多给吴锦泉老爷爷,自从吴锦泉老爷爷的光荣世纪传了出去,吴锦泉老爷爷一天就不仅仅挣10元了。
我有的时候也会捐一些钱,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妈妈捐的比较多,我们经常去五一公园玩,那里有很多穷人,妈妈看到一个就给一个,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给他们钱?问什么不让我花?”妈妈说:“这些穷人没有了家,我们家又不是没有钱,不就是给他们一两块。为什么不让你买吃的,因为都是垃圾食品,还不如让给那些穷人。”从那以后,我看到了他们我就给他们。
我以后要向吴锦泉老爷爷一样,不管自己以有没有钱,只要自己有了钱,自己会捐出自己的钱,我很佩服吴锦泉老爷爷,向孤儿院或灾区捐钱。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3
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2009年7月,我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调到市看守所工作。记得报到那天,走到九监区,刚好一个监室的门开着。与其他监室不同,这个监室里还有一道门窗,是用防弹玻璃隔开的,整个监室散发出浓浓的消毒水味道,这就是艾滋病犯专押监室。
防弹玻璃门里边,一位民警正手把手地教在押人员写字……听到脚步声,民警转过身,40多岁,个子不高,却身板挺拔,上身的警服已被汗水浸透。见了我,“啪”的一下,来了个标准的军礼。他就是被所里民警亲切称呼为“老毛”的毛卓云。
说实在,在“谈艾色变”的那时,我是第一次和艾滋病犯近距离接触,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个民警每天和艾滋病犯打交道,直面病犯的危险,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重生。
在分管艾滋病犯监管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多起艾滋病犯或因情绪波动、或因身体不适、或因涉案负罪等,产生和引发各种各样的极端表现。有一次,一名艾滋病犯情绪激动,用头撞墙,被带到医务室缝针,毛卓云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两只手始终紧握病犯的手,安抚他,最终使他平静。
事后我问老毛,“你不怕么?”他回答:“怕,我怕如果不能说服他,情绪不稳定,就会给监室带来隐患。但,也不怕,我学了艾滋病防护知识,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我了解他,他就是缺乏安全感,我要让他感到温暖,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想想当初,我还有点怕老毛呢。觉得老毛天天与这些病犯在一起,而且都是近距离,会不会也“近墨者黑”呢?直到老毛以他广泛扎实的知识汲取、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以及完备科学的规范防护,证明了我害怕的多余。后来一段时间,我一直对老毛心存愧疚,但更多的是感激,是老毛给了我艾滋病犯监管职责的力量和正确的认知。
2017年10月,经过几个单位的交流,我又调回市看守所工作,又和老毛成了同事和战友,似乎一切如往。但我发现,老毛其实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分管的监室变多了,从一间到现在三间;他的工作笔记本变多了,记录的文字达到了十几万字;他把艾滋病犯从特殊监室搬到了普通监室,把谈话室从工作区搬进了监区,使他们之间再无隔阂;他独创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悉心帮教艾滋病犯认罪悔过、重拾信心、重归正途。
令人感慨的是,已到退休倒计时年龄的老毛,那健旺的精神头没变,身份和岗位没变,不计个人安危、名利得失的干劲没变,一身正气又待人宽和的个性没变,他是我们警队的榜样,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4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听了报告后,自己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带领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朱彦夫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转变作风,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与朱彦夫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样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改进。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
朱彦夫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有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一个人民公仆的忠诚誓言。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5
时年25岁的郎平横扫各大赛事,职业生涯正盛,本该蓄力再创巅峰。然而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让她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被伤病折磨。郎平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1985年,考量过自己的身体状况后,郎平毅然选择退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后与丈夫白帆共同赴美留学。
出国前,郎平是排球赛场的王者,但是,经历了一无所有的生活后,她要历练成为生活的王者。郎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因为我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层,还得靠人家借我汽车,给我买衣服,我所有的优势一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平衡。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在退役十年之后,郎平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她抛家别女一个人回到北京。仅仅一年,她就率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第十三届世锦赛亚军。成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半决赛前,郎平曾因过度疲劳、血液含氧量过低,跟队员说话时突然晕倒,她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坚持上场,稳定军心。
在郎平带队的1995—1998年这个时期,中国女排两次大赛都闯入决赛,不过最终惜败正处于白金一代时期的古巴队,屈居第二。后来郎平辞职了。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6
4月1日,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和大多数网友的感觉是一样的:希望这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在沉痛地接受这个事实的同时,我不禁在想,这30个家庭要怎么样才能接受这个事实?哽咽、心酸、泪水,心中的感想五味杂陈。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顾历史,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身躯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的新生活。在当今社会,谁又能说敢忘记先烈,谁又不由衷地去崇敬先烈,而谁,又在用实际行动去效仿先烈,用他们的'行动来谱写新时代华丽而又让人尊敬的篇章。每逢清明,总是会雨水纷纷,这大概是也在缅怀英烈们。我们不能将他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怎么能忘记呢?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而英烈们,更是英雄中的英雄。我们平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意识到,当消防员还在午憩的时候,一声警报就能立马让他不穿鞋地往外冲;当人民警察还在陪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让他步履匆忙地赶往报警地;当军人们正在享受假期,一声号令就能让他肩负责任冲在第一线……等等。
每一年,我们总是会听到有英雄离去的消息,又有那个承继人也跟着他的步伐,为人民服务,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谈论英烈,而在朋友圈大抵晒的都是吃喝玩乐,然而,英烈们并没有被我们忘记。曾经看过一个网友发表的感想:每年都会看到关于一些战士牺牲而被追授为烈士的消息,我们致敬烈士,但是我希望这样的烈士越来越少。我想,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捍卫他们用生命所保护的那些东西,爱祖国,爱身边的人,不当冷漠的看客,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捍卫这个社会的英雄基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向英烈致敬!英烈们,一路走好!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篇7
自古以来,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代有《二十孝四图》以及许多孝子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从古人身上感受到了孝顺的美德,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而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精神文明在我们一些人的身上已经消失了,特别是在孝顺父母方面。
前两天,我看了中央卫视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到到了人间处处有真情;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来,真情似乎也会像经济一样产生贫富分化。在富裕的圈子里,人间处处有真情,而在贫困的圈子里,不见一点真情的痕迹。而贫困的圈子里包含我们大多数人。现实社会中,能够孝顺父母,给父母以精神的安慰又有多少人?或许,大多数人推说工作忙,过年过节都没有回家陪父母,只寄礼物给父母,而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这也可以说是不孝顺。而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出现在上述人们身上,而是出现在我们同学当中,和一些青年人身上。
在我们同学身上,或许就没有孝顺父母的意识,总认为那些事与我们不相关。在家里,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听父母话,与父母闹别扭,发脾气,跟父母顶嘴,让父母操心……而在青年人身上,则更多的是嫌父母老,嫌父母丑,没有钱,甚至殴打父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常有耳闻。
我又一次想到了孟佩杰的事迹,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她们母女二人幸福洋溢的笑脸。母亲是佩杰的天,而佩杰是母亲活下去的希望。命运对待佩杰很残忍,她却以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恪守孝道,一个人艰难的服待母亲,从没叫过一声苦,抱怨过一声。因为有爱,佩杰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幸福,因此常面带微笑,正如颁奖词所说一样: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人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从佩杰的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真诚的孝心,也让我们感受了真情的流露,同时也感受到了真情的.可贵。从她的身上,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呢?青年人是不是感到羞耻呢?我们应该以孟佩杰为榜样,学习她的精神,孝顺自己的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欲养而亲不待。”趁着父母尚在的时候,趁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们多珍惜一点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孝顺父母。我们不需要像孟佩杰一样艰苦,但需要一颗像孟佩杰一样真诚的心来爱父母,来孝顺父母。天下的儿女们,都一起行动起来孝顺父母,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孝顺成为精神文明世界中一棵高大的长青树,永远活力旺盛。这样,我们的生活将更幸福,社会的明天将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