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12-27 17:10:25 分类:学生总结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技能,通过总结学习过程,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明确未来目标,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篇1

近代风云人物中,可以说曾国藩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的官场智慧、为人处世之道、用兵打仗之韬略,甚至相术,对自我的管理和修正,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多影响。

畅销书《人生效率》的作者,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很多方面都向他学习。

这篇文章,我们就对曾国藩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看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30岁上,曾国藩因为自己的火爆脾气,在官场上受挫。

经过思考,他发现是自己火爆的脾气影响了自己在官场的发展,于是他痛定思痛,准备通过改掉自己的脾气,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让自己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曾国藩有一个与许多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说干就干,敢于对自己下狠手,而且,一旦定下一个目标,就会一直坚持,直到真的达成。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致力于改善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每天晚上,把自己当天改进的成果,以及不足之处,都写在日记里。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就算在跟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他也停止放弃每晚写反思日记。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再次出仕的时候,境遇和前次大不相同。在官场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非常的顺遂,并且很受同僚的欢迎。

国学家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难得,其实是管理自己。”

而曾国藩在自我管理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也因此,他收获了事业的飞黄腾达,成为晚清时期,对当时的时局,影响巨大的一个人物。

二、善于带兵打仗此外,别看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是非常高明。

在翻阅遍中国历代那些兵书典籍之后,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古代那些兵书,有用的,能真正指导实践的,不多。

于是,在接到应对太平天国的任务后,他着手创办了湘军。

首先,在用人上,他就很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挑选士卒,只挑那些淳朴的“乡气”之人,甚至善于说话的,心思过于玲珑的,他都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完全不同于当时八旗的其它军队,没有其它军队的“痞气”。

其次,在打仗方面,曾国藩跟太平军较量了那么多年,只用一个战略“结硬寨,打呆仗”。

具体来说就是,就是要攻打一座城池,就像巨蟒缠人一样,把这座城团团围住,围着城一道一道挖壕沟,困死对方。直到城中的人被困到弹尽粮绝,这座城池就拿下了。

这个看起来十分笨拙的办法,在实际中却非常有用。曾国藩打过的大大小小的胜仗,几乎都是用这个办法拿下来的。

三、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率领自己一手创立的“湘军”剿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的功名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主动向朝廷上书,请辞了节制四省的大权,并果断解散了湘军。

这些本该是“功高震主”的隐患,全部被他自己一一消解掉。

所以说,曾国藩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位极人臣,但却仍能全身而退,结局还不错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就像学者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里评价的那样:“自古功臣,像他这样把握进退者不多。”

四、深通官场韬略除了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战场上决胜千里的韬略,曾国藩在官场上为人处世的功夫,可以说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一直在跟他明里暗里较量。甚至对曾国藩挖苦打击,以德报怨。

但是曾国藩,始终没有还击过。

自己的弟子李鸿章,也常常跟他耍心眼、逞心机,但曾国藩却因为爱惜他的才能,始终对他关怀爱护。以至于李鸿章后来感激涕零,终生都在感念老师的恩德。

正因为这样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也是众多。这些人,也是助他成就功业的一大因素。

关于官场学问,曾国藩当年曾送给朋友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十六个字,可以说道尽了曾国藩一生为官处世的精髓。

五、精通相术除此之外,曾国藩还精通相术,据说他手下的很多能臣干将,都是他通过看相选拔出来,然后加以培养的。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研究曾国藩相人之术的理论或者书籍,还在广泛流传。

比如“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邪正看眼鼻”、“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等相术名言,都出自曾国藩口中。

甚至他选拔人才,都要先看过对方面相才决定是否重用。

左宗棠、胡林翼、沈葆桢、丁日昌等晚清风云人物,都是他通过相术选拔出来的。

写在最后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做官、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都堪称“完人”。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如果能从他身上学到哪怕一点东西,也会令我们每个人受用无穷。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做成自己最想做的事。

可若是不能做好自我管理,不能不断提升自己,那么我们想要的东西,始终只能是空谈。

而若论自我管理,曾国藩“”内圣外王”的方式,可以说是把自我管理做到了极致。

也因此,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多学习,只学习他自我修正这一点,也足够我们安身立命的了。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篇2

读一本书,书中有智慧,更有方法。近日来,我翻阅了《曾国藩家书》,被内容吸引的同时,更是被他的一些人生理念所震撼,傲,恒,诚,惰四个字正是书中的精华,这正是给我们每一个人提醒,修身,方能齐家,从傲恒诚惰出发,真正提升自身修养,方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方能迎接高速路工作的新方向,真正贡献我们的力量。

谈及修身,曾国藩恪守儒家礼教,终生有志向、有胆识、有恒心,这也是正是给我们带来新的方向和目标。曾国藩的家书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

修身方能齐家,不能骄傲,要肯干实干。作为年轻人,平日处事中,不能骄傲,用真诚与踏实与同事相处,用肯干实干做好本职工作,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主动作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平日相处时间很多,如何打造好属于我们高速路的家园文化,真正让同事们之间和谐、融洽相处与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到“诚恳”在心,真正做好“主人”的责任。真正的工作中,不需要骄傲,需要的正是脚踏实地。

修身方能齐家,需要我们以“诚”待人,有胆有识。我想,这是对每一名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在我们这个小家庭里,我们或许有繁忙的工作,也或许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只有以诚待人,营造好氛围,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作为一名青年人,虽然年轻,或许生活经验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善待大家、用真心与暖心陪伴身边人,这是我力所能及做到的,更是我对待工作的态度。我相信,只有营造好一个充满“家园文化”的氛围,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氛围。

修身方能齐家,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持之以恒。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知道,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太多。未来,我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从学习高速路知识入手,我们在学习之余,更要牢记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真正将学习和工作,当做持之以恒的任务,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率先作为,起到一名青年工作者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别人不做的,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垂范,方能赢得认可。当然,学习之余,更不要忘了持之以恒,用恒心击破难题,用恒心改变困境,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坚持的原则,恒心之后,定可以迎来属于我们的小成绩。

读书使人明智,学习使人进步。一本好书可以捧读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甚至改变人的命运。当然,我们高速路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迎接挑战和机遇,这就为我们青年人提出更高要求。今天,站在这里,我也曾经经历过很多困难和磨炼,我也曾受遇到过很多挑战和机遇,正如曾国藩家书带给我们的震撼,修身齐家,方能迎难而上,未来,我已经做好准备,用家书来指导自己,在未来的新征程上,蓄势待发,勇敢前行!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篇3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俭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我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当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坚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我,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中央倡导节俭以来,全国人民进取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俭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礼貌的今日,我们党员干部有职责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篇4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我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开明,能够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篇5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0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
付费查看全文和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微信号:bigfish5135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如您已付费,请耐心等待,切勿二次付费。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