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的读后感参考8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把阅读时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永久保存下来,为了让读后感更有深度,我们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童年里的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么些个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接触到了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廖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2
我的童年,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梦,梦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家人的用心呵护,老师的谆谆教导,陪伴我在幸福快乐里渐渐长大……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充满阳光的,高尔基老爷爷的《童年》,就是一个不寻常的童年。在一个俄罗斯的普通家庭里,主人公阿廖沙遇见的却是一个痛苦黑暗的童年。他的童年,走过的,是噩梦一样的遭遇: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永远离开了他,他和慈祥的外祖母,伤心欲绝的母亲一起,来到了外祖父的家——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这个污浊的环境里,阿廖沙遇到了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慈祥,善良,公正,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正是外祖母的爱,给阿廖沙灰暗的童年里,融进了一丝的暖意。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阿廖沙的童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看看我们,每天可以快乐的上学,可以吃着香喷喷的美食,穿着漂亮的衣服,可以看电影,玩游戏,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情,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家人、师长给予的爱。阿廖沙呢?“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母亲去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走向了‘人间’去谋生。”
真是童年不同样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幸生活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不愁吃穿,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学习呢?我们一起努力吧!只有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这幸福的童年时光。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3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爸爸病故,妈妈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妈妈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
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外婆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外婆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4
童年,似一串串五光十色的珍珠,颗颗珍藏童年的梦想;童年,像天空中的星星,一眨一眨,眨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童年,是海浪拍打着的海螺,吹出阵阵动听的歌谣。
?童年》这本书是俄国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高尔基出身十分贫穷,早年丧父,只念过三年小学,全部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伟大的作家。
高尔基失去父亲后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古怪、常常打骂自己的亲人和年幼的高尔基,是个古怪的老头。那里,是所有自私、残忍、落后、愚昧、致使人发疯的气息源头。他们亲人之间,勾心斗角,有时只因为小事情而头破血流。比如外祖父狠狠地打外祖母的头,致使她头上的'发针扎在了头皮里,两个舅舅让小茨冈去抬十字架,把他活活压死,更让我气愤的是雅科夫舅舅竟无理由地打死了自己的妻子。
一件件丑事,一桩桩暴行,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悲剧。高尔基就是在这种黑暗、恐怖的环境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如果是我,我会被这种可怕的、让人污染了的童年所压倒,再也起不来了。而高尔基,他却勇敢地去面对了,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想必,是因为黑暗中,还有一轮明亮,照亮了高尔基的幼小心灵。
高尔基曾说:“孩提时,我想想自己是一个蜂窝,各种不同的普通的粗人都像蜜蜂似的把自己的蜜——生活的思想和知识送进蜂窝里它们尽可能的丰富我的心灵。”我想,把蜜送的最多的是外祖母,她的乐观、善良和对上帝的信仰,一直激励着高尔基。
相信更激励了我们……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5
很有幸阅读了临沂四小沈思洁老师所著的《窗前的童年》,一页一页的翻看,喜欢散文的我被迷住了。在老师眼中最最简单的事情,在作者的描述下,总是那么优美,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渴望飞翔》这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沈老师写道:如果我们想要支持彼此内心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个简单的真理: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人类的内心深处无不渴望着被灵犀相通的人来关注或回应,否则,就会感到枯寂与孤独。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有一双洁白无暇的翅膀。在每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每一个清晨的开始都想努力展开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飞翔。
多少年了,教师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磨平了棱角,冷却了热情,冰封了理想。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将来是无法弥补的。”中国人历来的教育方式,就是填鸭式的大满灌,恨不得让孩子把每时每刻都用在学习上,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可是我们想过吗?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知心姐姐卢勤在《心灵尘暴》一文中写到:“今天孩子成长的环境呈现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强行安排孩子的时间,让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超负荷高速运转,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当我们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不好教,抱怨孩子们不懂事,缺乏上进心的时候,是否想过要改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呢?是否想过要改变我们为人师者的教育观念呢?是否想过放下师道尊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呢?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泰戈尔曾说过:“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砰然心动的情怀。”让教育展现幸福魅力,在这场与幸福约会的美丽旅程上,不仅将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更将教育行为本身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拥有这样的情怀,我想学生会恋上课堂,爱上教育,教育就很自然的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新式的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叩响学生心灵的使者,让每个学生的眼睛闪烁智慧的光芒,心灵绽放幸福的笑容。小心轻放每颗心灵,且歌且行,仰望星空,放飞梦想,与幸福教育来一场美丽的约会,一起驻足远走生命的幸福旅程。
人总给自己太多的桎梏,放开手,让孩子独自踏上征程走一段吧,让我们彼此的心灵都留下一片空白,别总让记忆涂满色彩。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要设置条条框框与藩篱,就像鱼游大海、鸟飞天空,那种自由的惬意便是一种享受,这才是理想的教育。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6
今年暑假,我还读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阿廖沙——彼什科夫的孩子悲惨的童年,而这部书的主人公,也就是这部书的作者,他就是——高尔基。
为什么说高尔基的童年很悲惨呢?,我们的童年不是很快乐吗?你听我慢慢道来……
在阿廖沙小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可是年仅三岁的阿廖沙,却不知道什么是死。聪明善良的外祖母将阿廖沙和他的母亲一起搬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却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可好景不长,自从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中后,他的舅舅就开始吵着要分家;母亲又很快离开了阿廖沙。在这样冷酷的家庭里,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亲近的人,阿廖沙喜欢听外祖母讲那些优美的童话、唱那些动听的歌……阿廖沙发现自家的大人可以把白布染成五颜六色,便有一天在表哥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地将白色的桌布染成了宝石蓝色,喜怒无常外祖父知道后,便要打阿廖沙一顿,外祖母没能拦住,还有一次居然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这样幼小的心灵充满无限的仇恨。终于,阿廖沙在自己十一岁那年,外祖父破产,母亲死去,阿廖沙终于摆脱了童年的险恶,走向了苦难的人间……
这下你就应该知道了吧!我非常的同情高尔基,因为我们有时会讨厌我们的父母,但父母却为我们做了很多,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高尔基三岁就没了父亲,十一岁就没了母亲,可他照样是活得自在,也有了妻子,有了孩子。并且让后人敬佩的一个人。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高尔基这种从小就有自理能力的好习惯,还要学习高尔基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还可以坚持的好品质。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7
“童年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间的时间段,没有确切的定义,时间在上小学的前两年和上小学的时间段。所指一般被人们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无忧无虑,在文学作品中常有着快乐的寓意。”
童年和快乐似乎已经被人们划上了等号,原先我也和平常人一样,快乐的童年,幸福的童年,美好的童年······可是高尔基的童年却不然如此,那是个悲惨的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中的一部。高尔基三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等,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我们的不开心和这个童年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们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美好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在这本书中,善良慈祥的外祖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
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种人关心着我们,或许是我们的存在感太强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似乎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我们是否应该学会珍惜,珍惜这美好的时光,虽然已经不再是童年的时光;学会在意,在意身边爱我们的人,让我们有存在感的人。
童年里的读后感篇8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善良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产了,便走上社会独自谋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三岁了,当年的高尔基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篇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爸爸来教我,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老师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如同意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金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