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5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
2、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踏雪寻梅》,并能用清新、明快、和谐的声音唱歌曲的第二声部。
3、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创设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踏雪寻梅》的二声部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打击乐器自制课件
学生座位:u字型
教学程序:
★(课前播放殷秀梅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感受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上课铃响音乐即停。)
一、观看音像――感悟冬趣
1、师:好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这样的冬景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感受冬天的独特魅力。
★打出字幕“冬之韵”(有下雪、飘洒的感觉)
2、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师:请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说说在歌曲中,让我们感受到冬天给我们带来哪些乐趣?(老师可用几个简单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小小参与)
生自由发言,快乐的圣诞、雪橇、铃铛声……
3、引入下一环节:
师:一串欢快的、叮当响的铃儿把我们带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在座的你们,会找到哪些乐趣呢?
学生回忆、诉说自己在冬天的乐趣如:堆雪人、打雪仗、溜冰等。
设计意图:《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都能哼唱,而且较欢快,给他们创设“美丽的冬天”的意境,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初步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
二、诗词诵读――感悟冬韵
1、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的诗是怎样表达对冬日雪景的感受?
★(老师打出踏雪寻梅图和诗)
2、老师有感情诵读诗词,简单解说:“雪霁”的“霁”是雪后放晴;“灞桥”是指有扶手的石板桥。它把你带入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读这首诗?(请一、二位学生朗读)
4、分析题目“踏雪寻梅”
师:诗人是怎样踏雪寻梅的?
(骑着毛驴,寻着花香去找梅花)
三、赏学歌曲――感悟冬韵
1、初听歌曲
师:作曲家黄自看到了这首诗以后,把它谱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音乐给我们的带来什么感觉?(听磁带上的音乐)
可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也可随音乐晃动身体。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音乐情绪。
2、复听歌曲★(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师:这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生动地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再次欣赏时可注意两声部的谐和。
3、朗诵歌词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各种方法朗诵这首诗,现在用用两个声部按歌曲节奏的'方法来试试。(引起学生的好奇和配合,也为歌曲的二部合唱作铺垫。)
先由老师与一位学生先试一次,再分两小组进行配合。
4、学唱歌曲。
a.先学第二声部★(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师:在此声部要注意什么问题?(、 p等)此声部是为烘托、陪衬的作用,注意力度的控制。
跟琴哼唱一遍,再唱唱第二乐段,注意前面要活泼、跳动,后面要抒情、连贯。
学生在唱第二声部时,老师唱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b.学习第一声部★(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a.跟琴学唱2-3遍,提示:“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在“好花”的地方,前半拍的休止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
b.轻唱第一声部,注意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
c.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可用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
5、表现歌曲
a.师:同学们随时把调羹放在口袋中,是否可用它为这首歌曲伴奏呢?
分组敲击一种节奏:x―|x―|;x x| x x|;x x x x | x x x x |等
先各自敲击两小节,再合奏两小节,最后配合伴奏带或老师的钢琴声。
b.打击乐加上学生的歌声,第二乐段可以不要打击乐。一、二次(一个大汇合)
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把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曲谱,并播放。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给聆听以指向性,并可检测,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创作旋律:(也可做课后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黄自创作的歌曲,你们也可以去学学,把王安石的词配上旋律,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师: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这种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下面让我们来朗诵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梅花》。
a.鼓励个别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集体朗诵。
b.为古诗配旋律。(多媒体展示古诗及与诗歌意境相应的图片。)
即兴创作旋律要求:①用相应的节奏;②用1 2 3 5 6五个音创作旋律;③唱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充分感受冬天里梅花争奇斗艳的画面,并体会到梅花精神。通过即兴创作演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推到又一个高潮,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歌曲的即兴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今天我们感受里冬天特有的快乐和韵味,希望大家喜欢冬天。
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篇2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课时为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聆听、学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真正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中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引导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去。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能够唱准歌曲中的音乐记号。
五、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够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六、教学难点
1、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2、对弱起句及休止处的正确演唱。
七、教学准备
1、钢琴2多媒体课件
3、打击乐器
八、教学方法
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九、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言后提问欣赏图片
3、引入新课,教学板书。
4、播放歌曲《踏雪寻梅》,学生聆听。
5、教师提问
6、介绍词曲作者
7、学唱歌曲(用节奏法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不理解的字词、学唱曲谱、教师教唱歌曲、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特殊音符)
8、分析歌曲
9、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
10、欣赏古诗《梅》,通过这节课《踏雪寻梅》歌曲的学习,引入到古诗《梅》的欣赏,以此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精神。
11、课堂小结
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总结: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 (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评价。)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总结: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总结: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 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
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
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小铃声。歌曲短小精练,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尝试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艺术魅力,是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唱与演唱,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不怕寒冷,奔向冰雪的世界,享受无穷的乐趣。
2、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快乐的情绪。有打击乐器来更深一步渲染歌曲的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在歌唱中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与乐谱的理性认识统一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课题上看,很明显,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内容一定与哪个季节有关?(冬季)
2、想像一下冬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提问后出示幻灯片)
3、天寒地冻、百花凋零,但是在冰天雪地里只有一种花却在傲雪怒放、幽香袭人。这是什么花?(梅花)
4、请你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提问后出示幻灯片)
5、踏着皑皑白雪,闻着幽幽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远处传来了一阵铃铛声,一个小朋友正骑着小毛驴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踏雪寻梅吧!(出示幻灯片,初听《踏雪寻梅》)
二、新课教学
1、师领,按节奏齐读歌词,思考,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①“霁”ji,读四声,指雪后放晴。
②“坝桥”指有扶手的石板桥。
2、认识休止符。
3、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地唱好断音。
4、跟琴演唱歌曲,把学生易错处单独拿出练习。
①“骑驴坝桥过”的“骑”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
②“好花摘得供瓶养”,休止的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帮助学生在琴的搀扶下按节奏、旋律正确演唱,其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这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处理歌曲
歌曲中出现了很多表情记号(出示幻灯片)
1、歌曲开始有一个“mp”,要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性的口吻来演唱。
2、四个“响叮当”下面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唱?(短促跳跃,力度表现驴儿由远及近的清脆铃声)
3、“好花摘得供瓶养”是歌曲的高潮,所以力度是强,感叹地抒发情感。
(三)歌曲表现与拓展
1、出示打击乐器:串铃、碰铃、双响筒。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踏雪寻梅》你将会选择哪件打击乐器,你想表现什么?
2、各乐器的表现:
用双响筒可以表现驴儿清脆的蹄声;四个“响叮当”用碰铃,其余部分可用响板,也可用摇铃。
3、四个“响叮当”采用男女生接口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加入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指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高雅意境以及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踏雪寻梅》,而且了解了很多音乐符号的含义。演唱一首歌曲除了会唱曲调之外,还要注意它的艺术处理和它所表达的意境,你觉得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情有独钟,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一些与雪有关的诗词,演唱与雪有关的歌曲,画画美丽的雪景图,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音乐课踏雪寻梅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难点: 歌曲中断音与连音的对比演唱为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踏雪寻梅》(赏梅)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今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我最喜欢的花儿,请看…(多媒体放映)
师:(看完图片)我最喜欢什么花儿呀?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寻找到梅的芳踪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踏雪寻梅”。(多媒体出示课题)我想邀请大家一同去踏雪寻梅,但直接去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呢,所以要考考大家哦!
第一关 你们能唱一唱下面这条旋律吗?
35 50
25 50
35 50
11 10
响叮 当 响叮 当 响叮 当 响叮 当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休止符了吗,下面就让小毛驴来提醒大家。
学生:齐唱
第二关:加上了顿音记号,你们会吗?
大家觉得自己正确吗?小毛驴又来提醒大家啦。
学生:唱
我:嗯,大看来大家都有好好的看小毛驴的提醒哦。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接再厉,就剩下最后一关了。
第三关:别忘了之前认识的渐强记号。
大家还记得这个符号吗?那大家来试试加上他效果会如何。
学生:加上渐强符号演唱。
过关,播放梅花图片
三、 新课教学 (听梅)
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歌词。学生:齐读
我:同学们读完之后,知道词中“雪霁”、“坝桥”、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答。(不知道,没关系。有老师来告诉你们。)
了解了歌词后,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曲的词作家。
1.初听:
(1)问题: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并描述北方冬天下雪时的景色,为歌曲创设意境。)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2)简介歌曲创作背景与作者。
黄自: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其中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概况。
了解完曲作者,老师来和大家做个游戏。(踏歌寻音)
四 、歌曲教学:(唱梅)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模仿毛驴铃声的节奏,注意情绪与力度,并演唱歌曲。
4、音乐知识
断音记号: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断音记号是用实心或者空心的记号。写在音符上面。这些音表示要唱的干净、短促、有弹跳力,大概占原音二分之一。
5、二声部演唱
注意音型:1 3 1 5
叮当叮当
6、情感表达: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能以不同方式和力度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加强对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
五 、课堂小结(畅想)
(略)
六、 课后小记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在欣赏与演唱中学到知识,并体会到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