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5篇
大家在写作时,适当的引用可以增强心得体会的可信度,读后感是对阅读体验的总结,它让我们在回顾中更深刻地体会书中情感,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听了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袁立壮老师关于《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精彩演讲,讲课过程中袁老师列举了大量事例和许多亲身经历,对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因素以及如何自我分析、调整、学会养成健康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这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健康”有了重新认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身体健康,事实上除了身体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的健康,幼儿教师直接面对的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进一步明白了我们工作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做一个乐观、独立、宽容、心态平和的幼儿老师,让自己都尽可能地以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总之,袁老师的课让我深深懂得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磨砺是种幸福,和挚爱的幼儿教育在一起成长是一种快乐。我们要做一名真正合格的的幼儿教师。
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篇2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更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建议十分清晰、具体、并具有指向性,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让我们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他们能力的范围,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细致、全面的基础。
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特别是对健康领域的学习,使我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健康领域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指南》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盒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可见,健康领域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过去的做法,删减一切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因素,为幼儿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例如:(一)在健康领域(一)身心状况的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中有这样一条教育建议“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这一点使我感触颇深,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个性外向、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经常能发现优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性格较内向、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们则不能有意识的以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学习了这条教育建议之后,我们老师就更加的清楚。有意识的不仅在学习和游戏中给予支持,在孩子的操作材料上也会体现出层次,在教育活动中有了更多的方向。(二)在动作发展的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4~5岁的孩子能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5~6岁的孩子能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得到相应的发展、更好的成长。
通过本次对健康领域的学习,我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在制定健康领域目标时我会更加的有把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健康要求能够做到更加的细化、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为他们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篇3
为时两周的教研告一段落。在这两周里,我感到收获了很多东西,同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更正确的分析,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
首先说我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学习。在这次教研中,我不得不认真地学习了纲要。说实在的,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只不过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平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把纲要的学习一推再推,说起来还是拿它不在意。这次教研中,为了更好的去做自己的课,更好地去把握老师们的课,我几乎天天在被子里看纲要。通过这段学习,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五大领域的.课程,并且真正把握了每个领域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也对如何科学有效的围绕目标展开活动进行了反复地思考。
其次,说一下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分析。体现在评课能力上。我认为我能够根据纲要设定的大目标来评价一堂课,能够正确把握一堂课的优点,亮点,与不足,但不能从细处,从精处来指导老师做课。甚至有时候有一些茫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多年来把精力放在了文化课,尤其是数学课上。拿出一堂数学课,我对他的目标设定,课程实施,方法是否科学到位,知识点把握的是否精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五大领域课程觉得力不从心。跟侯老师,裴老师几场听评课下来,心里觉得有了一些感悟,知道从哪里插手了。我想这几天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争取在下两周的教研活动中,使自己在五大领域方面的评课能力提高一个层次。
最后,对我自己的课《奇妙的声音》的反思:
1、本课能够按照“最近区”理论进行选材,目标设定符合社会课大目标的要求,符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和能力。
2、本课准备充分。
3、本课每个环节的实施能够紧紧围绕所定目标展开。
4、本课能够通过让幼儿体验来获得知识,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符合纲要提出的要求。
5、本课的实施方法上没有备好幼儿,总是拿去年学二班幼儿的能力来要求本班孩子,导致课堂噪乱。致使设计好的问题都没按原设计的来提问。
6、老师心情浮躁,急于成功,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幼儿,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平等与尊重。
7、结果:课上的一般。希望:能够在客班上一节同样的,重新设计过的课。
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篇4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幼儿园健康教育作为课程领域之一已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
3岁至6岁的幼儿处于人的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教育机构的良好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社会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还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幼儿园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全面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将为幼儿的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的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篇5
?指南》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是对《纲要》的细化,为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它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分别阐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其中,健康领域中: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或许,有很多老师会自然而然把“语言”或者“科学”作为五大领域的首位,认为孩子来幼儿园最重要的是学习本领、获取知识。殊不知,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也是发展其他领域的基石。在教师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首先学习的也是“保育”,也就是如何来照顾一个孩子,使其健康、愉快地成长。在孩子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小班及托班的目标也在于“健康领域”为主,帮助心理快速健全,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见,“健康”领域在五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位教师心中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在细读“健康”领域环节,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成人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又那么一句话:能学会“偷懒”的老师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有时候,我们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孩子总想帮她做好任何事。午睡起床,老师会“三头六臂”帮助每个孩子穿衣穿鞋;小朋友入厕洗手拿杯子,老师都会一把手抓,细致到位每个孩子拴好衣服;小朋友画画做作业玩区域,老师帮忙拿蜡笔发作业本收玩具·······看似老师非常称职,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阻拦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做老师,可以适当的学会“偷懒”,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与其帮助他做好每件事,不如教给他做的方法。或许,一开始孩子总是做不好,但老师一定要坚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能行。
除了孩子身体方面的成长,健康中还包括孩子的心理。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而幼儿期也是孩子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教师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变得尤为重要。开朗、外向的孩子或许较容易受教师的关注,老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注意他的情绪变化,帮助疏导、开通。但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关注那些内向、忧郁的孩子。用自己温暖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心态,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只有心理得到释放了,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投入到班集体中。我们老师平时就要做到耳观六路、眼听八方,随时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想尽办法、使尽其招帮助孩子调控情绪,鼓励孩子积极向上。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都能达到能够达到的水平,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观、儿童观。如何诠释、践行这一理念,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