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九兰观后感6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分享自己对电影人物角色的情感共鸣,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九兰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九兰观后感篇1
电影《九兰》基于建国初期十三陵水库建设真实事件创作,讲述九个名字都带“兰”字年轻姑娘组成打夯小分队投身水库建设的故事,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传达出“九兰精神”所代表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现实意义。观影过程中,党员同志们被修缮水库的壮大场面所震撼,为“九兰”的无私奉献而感动,为英雄队长的壮烈牺牲流下了热泪……
“电影讲述的是昌平十三陵水库修建的故事,我看了电影以后,感受到新中国建设初期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精神风貌,挺感人的。”党员代表说道。
电影九兰观后感篇2
看完《九兰》后,我觉得她们很厉害,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人们的思想并不开放。是她们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固有思想。原来,女性也可以修水坝、打夯,原来,女性不只是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十三陵水库是如何搭建的,今天才明白那是多少无私奉献的民众仅用了五个多月时间建设出来的。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很团结,没有内讧,没有争利。月兰的哥哥热心为大家治疗伤疼,骆驼班长看见月兰肩膀受伤了,还给了她一个护肩垫,大家互帮互助,累并快乐着。
她们的友情也很让我羡慕,九个人是年轻时认识的,当她们年迈时,关系依旧很好,每年还会聚在一起聊天,纪念逝去的朋友。唯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骆驼班长”,他为了保护大家牺牲了自己。
电影九兰观后感篇3
劳动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应铭记 “劳动最光荣”这一名言。电影《九兰》讲述了在1958年的昌平,许多青年,尤其是九位女同志,义务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劳动生活故事。这里曾是荒滩秃岭,风沙扑面,山洪暴发,浊浪滔天。当时粮食种不了,人们都很穷苦,但是经过了上一辈人的辛苦劳动,得到了现在的秀丽山水和田园之景。
现在也经常去水库游玩,看完电影才知道十三陵水库的来之不易。那些建设先辈,他们身上拥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如今的社会,许多人因为一己私利,并不甘于奉献。爷爷说:“无论在哪,都应该努力奋斗,顾大局,中国的发展是掌握在你们年轻人手里的,只有艰苦奋斗,祖国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好。”人们是要具有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才对的呀。
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劳动要脚踏实地。我们前程远大,道路漫长,要明白“劳动要趁早”的道理,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奋斗,英勇战斗,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拿出满意的答卷,而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奋发向上,了解革命历程。唯有劳动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劳动是人们的责任,更是青少年的责任,我们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才可以建设美丽的祖国。
在篝火旁,这些青年人在畅谈梦想。对于未来,年轻人总是充满希望,有梦想就有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或伟大或渺小,或远在天边,或不同寻常,或重如泰山,或遥不可及,对于梦想,人们始终充满希望,即使会失败,那也拼他个无怨无悔,坚持内心的梦想,不怕困难与坎坷,拿出勇气去面对,就能得到属于你的诗和远方!
电影九兰观后感篇4
山谷中,篝火旁,男女青年建设者,畅谈理想,口琴独奏,高歌一曲,清新流畅,如诗如梦。“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喜欢片中流传在那个年代的劳动号子打夯歌《革命人永远年轻》,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热火朝天的年代。
“岁月静好,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无数平凡百姓坚守初心,战斗不止,才有了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在喜迎二十大的氛围中,莺歌燕舞,日新月异,很多梦中美好都已实现,但我仍感动于那为家乡做奉献的九兰精神,感动于先辈们那段“吃苦受苦不觉苦”“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燃烧岁月。
电影九兰观后感篇5
由导演朱丹执导的电影《九兰》今天全国公映。电影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三陵水库建设真实事件进行创作,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传达“九兰精神”所代表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现实意义。其中,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也首次通过大银幕和观众见面。
十三陵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项重大国家工程。在十三陵水库建设期间,来自北京市的工、农、商、学、兵以及外国友人,驻华使节,前后约40万人参加义务劳动,每天10万人同时在工地。期间,由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九兰组”,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建设者中的杰出代表。如今的十三陵水库,已成为一座集防洪、保障十三陵蓄能电厂发电用水为一身的综合水利设施,并成为民众休闲旅游胜地的。十三陵水库还建成了专业比赛场地,为铁人三项赛奥运比赛及诸多国内外赛事提供服务。
电影《九兰》以当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九兰”的事迹为故事原型进行创作。影片讲述了故事主人公梅月兰在十七岁时亲身参与十三陵水库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并激励了她的一生。其子赵翔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从小受母亲的教育和熏陶,对上一辈艰苦奋斗岁月抱有无限崇敬,其个人虽事业有成,但面对成长于中国社会重要转型期和东西方文化碰撞期的女儿赵小鸥的教育问题却甚是头疼。
影片以祖孙三代的家庭故事为脉络,由三代人的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突,引发观众对“什么是真正的‘初心’,如何追寻、坚守初心”问题的思考和追问。
“正是因为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中,无数个’九兰’身上发扬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拼搏奋斗。”导演朱丹表示。
据介绍,影片主创团队为了精准把握历史建设时期的鲜活面貌,走访了依然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搜集整理出大量从未面世的珍贵历史素材,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将“九兰精神”再次挖掘出来。
剧组寻找到60多年前的施工设备、极具时代特点的服装、场景等素材,忠实还原了当年的水库建设现场。早已成为古董的推土机、传送带等,都基于十三陵水库博物馆的实物素材进行设计。建设过程中的打夯比赛、劳动号子对歌等极富时代气息的场景,也都融入到了故事当中。
主创团队还在浩如烟海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片库中,找到大量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将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第一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让电影观众亲历建设时期民众的火热风貌。
现年已经83岁高龄的金淑兰就是其中一位首。映礼当天,金淑兰老人回忆了当年水库建设的艰辛,也感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不少年轻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感慨万分,“看了这部影片我特别震撼,没有想到建设十三陵水库的时候,场景这么壮大,老一辈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感谢祖国建设者们勇于奉献,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观众孙先生说。
电影九兰观后感篇6
电影《九兰》以建设十三陵水库为背景,由三代人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冲突,塑造了“九兰”一个时代的英雄群像,写出了,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当,“社会主义建设中,每个人都没有置身事外,大公无私、艰苦卓绝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9月26日,天南街道奥北中心社区党支部组织20名党员观看这部影片。
老党员穆姗感触颇深,“看了《九兰》,我又想起了年轻时,大家埋头苦干的场景,很振奋。”
与穆姗一样,在观影过程中,大家时而跟随影片振奋欣喜,时而遇到紧张情节紧握双拳,直至影片结束,依旧意犹未尽。
不只是老党员,年轻党员看完电影后,也被“九兰”精神所打动。
影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昌平,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就很自豪!
从电影开拍之时,大家就一直期待走进影院,感受这段历史,如今得偿所愿,收获颇丰。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也会学习和弘扬‘九兰’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勇争先,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初心未改、矢志不移”……
“老辈挥洒汗水打造繁荣昌盛,我辈不可贪图享乐遗忘初心”……
看完影片,清水园社区的党员与居民们同样感慨颇多,走到《九兰》海报面前,大家迫不及待拿出党旗合影。
“如今的盛世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忽视平凡人带来的力量与感动。
观影结束后,大家表示,“九兰”精神永不过时,自己会像影片中的普通劳动者一样,潜心攻坚、艰苦创业,在社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影片《九兰》公映后,天南街道各社区、村积极踊跃组织观看,目前天南街道部分社区已组织辖区200余名党员、居民观影,其余社区、村也正在组织观影中,“九兰”播撒的红色种子将被这些党员、群众带回社区、带到家、带到岗位,“九兰”之火将在天南地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天南街道也将把“九兰”的故事讲下去,让“九兰”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