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电影观后感6篇
观后感的撰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电影的魅力和深度,观后感是对作品的一种思考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作品的精华,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屈原》电影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屈原》电影观后感篇1
?屈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充满激情,诗人对光明,对毁灭的歇斯底里的狂吼,深深地感染了我。
?屈原》作于五四时期,带有很强且鲜明的时代感,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憎恶,对革命的强烈期盼。全诗以风、雷、电、火四个毁灭的象征为革命的代表。用风:哪怕吹不醒这已经死去的一切,可还能让洞庭湖,让长江,让东海汹涌、与你一起咆哮,还可以吹走沙石、吹动草木,这是唤醒民族的天籁;用雷:代表你车轮滚动的声音,带“我”远离这污秽、阴谋的泥潭,去到那新的、干净的“中国”;用电:撕裂这压抑、沉郁的黑暗,即便这黑暗如水,尽管这撕裂是抽刀断水,而电,正是我心中的利剑,能让光明光临这世界,是为革命吹响号角的先锋;用火:焚尽这一切,在火里得到重生!在诗中,风、雷、电、火都是破除黑暗的力量,而它们都是“你”,是宇宙中之伟大者,是毁灭这黑暗的红莲。
这首诗选取了屈原《九歌》中除“山鬼”以外的八个人物进行了述说,东皇太一、云中君,他们是黑暗的制造者,一如只会脸红的东君(这句写得蛮精当,太阳是赤红的,这太阳神该也是个红脸“关公”),不过是“土偶木梗”,在这烈焰下终将覆灭;大司命、少司命也不过是只会唬人的“军阀”;湘君、湘夫人却是为这痛哭伤心之人,他们是又一个除痛哭外且让自己人“痛苦”的存在;剩下的河伯是“我”的慰藉,而这善良的娃娃却为了“婵娟”与一群强盗理论……
在中国的历史上,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作备受佳评,我想郭先生以屈原为题是否是对屈原“愚忠”的一种质问与怀疑,以彰显革命、除旧的精神,既然楚王不鸟我,大可以弃之而去,或是自立门户,为何要吊死在一颗树上,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破而后立是全诗的精神,也是诗人的心声与政治目的,在当时的中国,豺狼当道,虎罴横行,只有毁灭这一切才能建立新的世界,一个崭新光明的世界。
《屈原》电影观后感篇2
星期五的那天,我们看了一部叫做《屈原》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屈原的生平,他人生中所遇到的几大挫折及命运的变迁。
电影中的屈原担任着一个叫左徒的职位,那时的他正在为了给楚国变法所做着努力,而且深得楚怀王的重用,事业上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就在他的变法进行到一半时,他有一条法令是解放奴隶,而南后等皇亲贵戚却又是靠着奴隶来生财的,这便触及到了南后等人的利益,从此南后等人就阻挠屈原的变法。他们不仅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还把所有的皇亲贵戚们联合在一起,一起阻挠屈原的变法。本来他们这两个集团是斗得不相上下的,但在秦国丞相张仪来访出国的那天,命运却跟屈原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张仪想拉拢屈原,但屈原拒绝了,谁知张仪却和南后等人联合起来,在宴席上成功的说服了楚怀王,让他解散了楚齐联盟。屈原立刻站出来阻止,但反而被楚怀王讨厌了,降了他的官职不止,还让他一辈子不得入宫。如果我是屈原,我会就此离去,我呕尽心血的为楚国变强而努力,你楚怀王却还贬我官。但屈原不是我,他不但没有就此离去,还日夜反思。后来又回到了楚王身边,但又被禁止不许和楚王交谈。不仅如此,还落入了南后的圈套,还得婵娟(屈原的女弟子)也因此而死,但屈原还是没放弃,又随卫士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变法,全剧终。
看完了这部片之后,你可能没有什么想法,但我的心里却是掀起了狂澜。你想想,屈原只是一个诗人,哦,也是一个皇帝的左右手,但是像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就能让百姓为了祭奠他而开办一个节日。自古以来,无论是多英明的帝王,多贤明的君主,多勇猛的将军,亦或是多得民心的贤者,都不曾被百姓用一个节日去祭奠他,但是屈原却做到了,这是多么难得啊!为了这个问题,我思索了有好几天,终于被我想出了答案,那就是——无私的精神。你可别小看这无私的精神,这可不是那些所谓的名义上的无私,这可是真正的深入民心的无私精神啊。在当时这可了不得,屈原他可是一个真正的皇戚,他的家族每年都有三至四人担当要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家族。而他作为这样大的家族的继承人,我们一般的想到的只有一个词,就是——纨绔。可他不仅没有这样,还处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说话,这可就很难得了。唉,想不到我苦苦思索了这么久的原因,竟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不过这也是事实,只有真正的无私才能得到百姓们的拥戴,而屈原做到了这看似简单却困难无比的要求,便得以流芳百世。
直到现在,自私仍然是一个日夜困扰着人们的问题,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真正像屈原那样无私的人几乎已经绝种了。当然,我也是自私的,这点我倒不会掩饰。不过,我现在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古时会有这么多在现代看来极度虚伪的讲亲情的故事了,其实,这虚伪只是针对现代社会的而已。在古代,其实这就是真的,不管是愚孝还是什么孝,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因为古时候的人们比现代人要无私多了,不会只想着自己。
自私,这个看起来好像很小的问题,其实已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难题了,如果人类依旧这么自私法,那么有朝一日,我们人类终究会变成一种没有感情的动物。希望人人多可以为他人想多那么一点点,让自己不那么自私,当然,我也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屈原》电影观后感篇3
梨院融融的院落里,和着柳絮,阵阵书香传来,奏出一曲悲壮的乐章。
屈原,一位如明月般皎洁的男子。他有一颗明珠般不甘平凡的心。他,是过往人世间的神灵,不会去承载世俗的沉重。但为何世俗的枷锁却非要禁锢月的精魂?
心如月,神如月,乘月而来,又御月而去,只留下一曲千古绝唱,仍在熠熠生辉。
弦断,命也断。屈原的赤子之心在亘古的尘埃中,盘桓,蹁跹。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于回忆中遇见屈原,那衣袂飘飘的洒脱。
这乐章穿过了秦朝橘红的烟尘与战国暗黄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院落,是龙姿凤章的他汨罗江畔前的千古绝唱么?儒雅的外表下又是怎样的高贵心灵?面对国破家亡,他选择清高的坚持,坚守自己心中高贵的选择。难怪千百年后,他那惊世骇俗的选择会流芳于大千世界。
这个如月皎洁的儒雅男子,经历了国破后,他的心沉在九渊之底。千古绝唱,拨动心弦。弦响心动。这不是轻轻拨动,而是强烈如斯。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屈原朦胧的醉酒中消逝。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在朝代的废墟中,一个闪耀的名字冉冉升起,挣断世俗的枷锁,融入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这个名字,就是“屈原”。皎洁的月光下,风在怒号,仿佛为屈原的遭遇感到不满;波涛汹涌,滔滔江水也为这不公平的世界愤怒。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屈原,身穿白袍,慢慢地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他已经对世界绝望的心。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将所有不甘、委屈、伤心、愤怒一起葬入滚滚江水之中,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屈原的颀长的残影和幽幽的泪滴,还有他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才华超人却无处器重的屈原永远地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世界。
《屈原》电影观后感篇4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读完以后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回来看看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并爱好
《屈原》电影观后感篇5
汨罗江岸,你披头散发,神情凝重,面色枯槁。空气中充溢着凝重悲怆的气味,这一刻我也屏息凝视,虽然早已知道结局的壮烈,但内心还是焦灼不安的不希望看见你纵声一跳后留下的凄凉景象。
我知道你忍受了很多痛苦,你的身心备受煎熬,挫折的经历让你痛苦难耐,众人的诽谤令你无可奈何。这样的选择一定是你经过良久思忖后做出的!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与死的权利,所以对于你的选择,虽然我很不赞同,但却表示尊重。
你能言善辩,明于治乱,你是楚怀王的得力左膀,天下人尊敬你,拥戴你。但是,人一旦成功了小人就不会放过污蔑诽谤的机会。他们见不得你的得宠,嫉妒甚至憎恶你的才华,于是流言恶语便被制造出来。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你在寂寞中独行,陪伴你的是你刚直的精魂。苦闷中你赋《离骚》,抒发你内心的苦楚与悲愤。
终于,你还是无法适应残酷的现实,你决定与汨罗江为伴,站在江边你终于道出了心中压抑的不快:“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你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在江中留下一颗不屈的心和一首不朽的诗!
从小,我就听爸爸给我讲屈原的故事,屈原是古代楚国杰出的政治家、诗人,他那不怕死,不贪图荣华富贵,主张变法革新,他那种伟大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当我看《屈原》时,我就深受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前进。
屈原是我国古代楚国的一位大臣,为了国家兴盛,他主张变法革新但被奸臣陷害,楚国国王不听屈原的忠告,被秦国打败,百姓遭殃,屈原十分痛苦,写下了很多爱国诗词,《离骚》是他的代表作,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没有变革,社会就不能前进,经济就不能发展,国家就要落后,混乱,人们就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设计师就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建立经济特区,使贫穷落后的。小村镇发展成现代化城市,使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小学生在这优越的环境里,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珍惜眼前的一切,尽自己的能力,多学一些知识,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他得知楚国沦陷后,一人独自在江边徘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哭笑着,头发散乱,形容憔悴,状似癫狂,然而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真的癫狂,但我却愿此时他是真的癫狂!“我自命清高,我不是自命清高!”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着楚王,对着楚国的大臣们,对着楚国的千万百姓大喊。“这是楚国的土地,可惜。。。。。。”他突然趴下来,抚摸着眼前这片土地,这片他极爱极爱的土地,这是楚国的土地,是他愿意为之抛洒热血的土地,可是如今却落入外国之手……他喃喃自语,像是抚摸着情人的脸一样抚摸着这片土地,但是已经永远无法改变楚国易姓的事实……“我要……我要与你们共存亡,我要与楚国共存亡!哈哈哈哈哈……”逐渐变弱的凄厉笑声,望着滔滔的江水,他的眼里失去了光芒,他的心已经随着心爱的楚国逝去了,眼前的他,只是一具躯壳。“投身向水唱兮,心声水里响,狂歌一曲当哭唱兮,披怒发闯荡,飘然过千里兮,百重浪……”悲怆的歌声响起,而他纵身一跃,从此陪伴他深爱的楚国大地而去,只留下几千年后屏幕前的我们热泪盈眶……
这是我自初中以来头一次没有注意到一个演员的外表,头一次觉得屏幕里的那个人就是屈原,就是那个几千年前悲愤投江的屈原……。于是又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学的《离骚》,当时只觉它难背、讨厌,现在闭目回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于是痛恨那时的自己竟如此寡情。如此炽烈的爱国情,那时竟能如视无物。
其实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影,只是看了屈原投江那一段,本想从头看完再来评说,但是香港的历史片一向不够好,我怕看完后反而没有这种感动了,而且我现在满腔的激动,如果不马上记下来,我会觉得自己的心情无法宣泄。
《屈原》电影观后感篇6
岁月如梭,汨罗之水一去不返,不知不觉中,你当年的一跃,距今已是两千多年,但是你的事迹却随着这端午佳节流传至今。又是一年端午节,我站在龙舟之上,把粽子往江中一抛,眼前激起的水花仿佛把我带回了你跳江的那一刻。
看着你驻足在汨罗江畔,看着那奔流的汨罗江水,我知道你心中是充满不甘和绝望的。在汨罗江畔,你只留下一句天下皆混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便在天空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永远的沉醉在汨罗江。你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你为什么为了这昏暗的世道把你的一切都放弃呢?
“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呀!你太傻了!你为了如此昏暗的世道,以死来捍卫自己的道,这又何必呢?你如此做法何尝不是遁世而逃呢?前期你受到楚王重用,后期却只得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人生的巨大落差让你感慨世态炎凉,愤懑难以抒怀。楚国也因为楚王的昏庸最终葬送了,于是你成了亡国之臣,抱着对政治理想的坚持走向死亡。
我说亡国之痛是难以挥别的,可是为何你要选择死亡?为民族灭亡而死是崇高而坚贞的,可为何你只看到一个楚国,只看到楚国之一国百姓?难道你的眼中就容纳不了异国百姓吗?你有你的才华与抱负,为何不去造福更多的百姓,如此的价值不是更大吗?守着无道的楚王,压抑自己走上不归路,试问值得吗?也许正如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时光的磨灭让我们有了隔阂吧!
君本才溢世无双,何苦一跃随波去。你就这样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殉了你的爱国之道。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这种避世而逃的办法,但是你的情,你的心,震撼了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省的。希望这端午的龙舟水可以把我的话语带到你的耳畔,希望你的精神,在以后的岁月里都为人所继承。
相隔千年的时光,也许在那个时代有太多我们未曾了解的秘密,所以对你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但是你的才情是世人不可磨灭的,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瑰宝。在那至今还滚滚东去的汨罗江水还在镌写着属于你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