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9-29 10:10:43 分类:学生总结

观后感是对作品的一种思考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作品的精华,优秀的观后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领悟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屈原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观后感7篇

屈原观后感篇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着历史的重量,在汨罗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着民族的尊严,在我们心中优游,并且永远、永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为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虽然无法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屈原观后感篇2

梨院融融的院落里,和着柳絮,阵阵书香传来,奏出一曲悲壮的乐章。

屈原,一位如明月般皎洁的男子。他有一颗明珠般不甘平凡的心。他,是过往人世间的神灵,不会去承载世俗的沉重。但为何世俗的枷锁却非要禁锢月的精魂?

心如月,神如月,乘月而来,又御月而去,只留下一曲千古绝唱,仍在熠熠生辉。

弦断,命也断。屈原的赤子之心在亘古的尘埃中,盘桓,蹁跹。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于回忆中遇见屈原,那衣袂飘飘的洒脱。

这乐章穿过了秦朝橘红的烟尘与战国暗黄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院落,是龙姿凤章的他汨罗江畔前的千古绝唱么?儒雅的外表下又是怎样的高贵心灵?面对国破家亡,他选择清高的坚持,坚守自己心中高贵的选择。难怪千百年后,他那惊世骇俗的选择会流芳于大千世界。

这个如月皎洁的儒雅男子,经历了国破后,他的心沉在九渊之底。千古绝唱,拨动心弦。弦响心动。这不是轻轻拨动,而是强烈如斯。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屈原朦胧的醉酒中消逝。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在朝代的废墟中,一个闪耀的名字冉冉升起,挣断世俗的枷锁,融入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这个名字,就是“屈原”。皎洁的月光下,风在怒号,仿佛为屈原的遭遇感到不满;波涛汹涌,滔滔江水也为这不公平的世界愤怒。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屈原,身穿白袍,慢慢地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他已经对世界绝望的心。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将所有不甘、委屈、伤心、愤怒一起葬入滚滚江水之中,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屈原的颀长的残影和幽幽的泪滴,还有他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才华超人却无处器重的屈原永远地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世界。

屈原观后感篇3

汨罗江岸,你披头散发,神情凝重,面色枯槁。空气中充溢着凝重悲怆的气味,这一刻我也屏息凝视,虽然早已知道结局的壮烈,但内心还是焦灼不安的不希望看见你纵声一跳后留下的凄凉景象。

我知道你忍受了很多痛苦,你的身心备受煎熬,挫折的经历让你痛苦难耐,众人的诽谤令你无可奈何。这样的选择一定是你经过良久思忖后做出的!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与死的权利,所以对于你的选择,虽然我很不赞同,但却表示尊重。

你能言善辩,明于治乱,你是楚怀王的得力左膀,天下人尊敬你,拥戴你。但是,人一旦成功了小人就不会放过污蔑诽谤的机会。他们见不得你的得宠,嫉妒甚至憎恶你的才华,于是流言恶语便被制造出来。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你在寂寞中独行,陪伴你的是你刚直的精魂。苦闷中你赋《离骚》,抒发你内心的苦楚与悲愤。

终于,你还是无法适应残酷的现实,你决定与汨罗江为伴,站在江边你终于道出了心中压抑的不快:“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你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在江中留下一颗不屈的心和一首不朽的诗!

从小,我就听爸爸给我讲屈原的故事,屈原是古代楚国杰出的政治家、诗人,他那不怕死,不贪图荣华富贵,主张变法革新,他那种伟大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当我看《屈原》时,我就深受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前进。

屈原是我国古代楚国的一位大臣,为了国家兴盛,他主张变法革新但被奸臣陷害,楚国国王不听屈原的忠告,被秦国打败,百姓遭殃,屈原十分痛苦,写下了很多爱国诗词,《离骚》是他的代表作,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没有变革,社会就不能前进,经济就不能发展,国家就要落后,混乱,人们就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设计师就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建立经济特区,使贫穷落后的。小村镇发展成现代化城市,使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小学生在这优越的环境里,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珍惜眼前的一切,尽自己的能力,多学一些知识,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他得知楚国沦陷后,一人独自在江边徘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哭笑着,头发散乱,形容憔悴,状似癫狂,然而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真的癫狂,但我却愿此时他是真的癫狂!“我自命清高,我不是自命清高!”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着楚王,对着楚国的大臣们,对着楚国的千万百姓大喊。“这是楚国的土地,可惜。。。。。。”他突然趴下来,抚摸着眼前这片土地,这片他极爱极爱的土地,这是楚国的土地,是他愿意为之抛洒热血的土地,可是如今却落入外国之手……他喃喃自语,像是抚摸着情人的脸一样抚摸着这片土地,但是已经永远无法改变楚国易姓的事实……“我要……我要与你们共存亡,我要与楚国共存亡!哈哈哈哈哈……”逐渐变弱的凄厉笑声,望着滔滔的江水,他的眼里失去了光芒,他的心已经随着心爱的楚国逝去了,眼前的他,只是一具躯壳。“投身向水唱兮,心声水里响,狂歌一曲当哭唱兮,披怒发闯荡,飘然过千里兮,百重浪……”悲怆的歌声响起,而他纵身一跃,从此陪伴他深爱的楚国大地而去,只留下几千年后屏幕前的我们热泪盈眶……

这是我自初中以来头一次没有注意到一个演员的外表,头一次觉得屏幕里的那个人就是屈原,就是那个几千年前悲愤投江的屈原……。于是又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学的《离骚》,当时只觉它难背、讨厌,现在闭目回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于是痛恨那时的自己竟如此寡情。如此炽烈的爱国情,那时竟能如视无物。

其实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影,只是看了屈原投江那一段,本想从头看完再来评说,但是香港的历史片一向不够好,我怕看完后反而没有这种感动了,而且我现在满腔的激动,如果不马上记下来,我会觉得自己的心情无法宣泄。

屈原观后感篇4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屈原观后感篇5

历史上有很多为国捐躯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王二小……他们用血肉铸就了新中国的成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做官时,处处为国家百姓着想。但奸臣们恨透了屈原,用计将他流放到湘南。后来楚国被秦国欺凌的消息不断传来,屈原最后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

屈原有一颗爱国的心,但屈原身旁的奸臣太多,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爱国之心。他又不愿和那些奸臣同流合污,最终选择了自杀。我觉得做人应该像屈原一样,善于分清善恶、美丑,不要被恶势力吓倒,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屈原的爱国精神让我感动。

这让我想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十月十九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夺下五九七点九高地。当部队受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在战友负伤、自己的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他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黄继光舍己为国的精神铸就了战争胜利,他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

是啊,除了黄继光和屈原外还有无数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侮,为了我们生活得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之歌。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让我们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屈原观后感篇6

看了电影《屈原》后才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准确说他只是想成为政治家,以振兴楚国。但楚王在后来对其疏远,故写诗以期望楚王的醒悟。楚国是巫风盛行的地方,所以屈原担任过三闾大夫,并著有《九歌》。《九歌》是屈原整理民间的内容,用艺术加工而成。其中“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以称得上描写秋天的绝作。

屈原协助楚王时,可谓是军事雄厚,经济发达。但是楚王不能明是非,辨忠奸,听尽谗言,疏远屈原,以至几十年后败于秦国。当时社会风气黑暗,君王昏庸是导致屈原失败的外因,而内因则可以说是,屈原太过于坚持原来的道路,坚决的不妥协,完全的无所畏忌,使得他与贵族和楚王的矛盾日益加深。有学者认为:屈原不懂运用当时的政治风气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的《雷电颂》表达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而《离骚》比《雷电颂》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若用竹简书写《离骚》竟有200片之多,故此篇一出震惊楚国,传到贵族手中,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加剧。屈原以诗歌为利剑,指斥楚王,追慕圣人,捍卫理想,坚守自励。这把利剑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艰苦的道路最终还是断绝了!

屈原观后感篇7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屈原观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