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8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的内化和转化的过程,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他人对书籍的观点和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和共同话题,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1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史记故事》。
这本书是由司马迁写的史记缩短而来的,司马迁身残志坚的精神让我很佩服。书中的孔子、商鞅、西门豹也都是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英雄项羽的故事:有一次,项被几千名汉军围住,自己只有800名随从,项羽就赶忙逃走。渡过淮河后,只剩100名随从,到了东城,只剩28名。于是,项羽把它们分成4队,每队7人,向四个方向冲出去。结果,汉军损失了好几百名精兵。这时,乌江亭长说:“我有船,请您急速渡江。”项羽说:“我没有脸再去见父老乡亲。”于是,就自杀了。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终身受益。
我读了《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以后,得知一个人要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安危,国家就会受到别的国家的进攻。这是我今天的收获。读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我还得知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廉颇是指错就改,用该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蔺相如是顾全大局,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人。
这个故事讲了三个小故事,最让我喜欢的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天,蔺相如刚要坐车出去看见廉颇骑着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时,他手下的人看不顺眼了,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貌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连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我们要像蔺相如一样顾全大局,临危不惧。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2
分享的书籍是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本书一共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本纪: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门的帝王传记。表:这个艺术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传输叙述的联络和补充。可以这样说,他是传本书的精华。以表格这样最简明的形式,记叙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揭示了古今意思的变化规律。世家:有封地、有爵位(周朝旧制公、侯、伯、子、男)、能够世代继承,这一类就是世家。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件,(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
再看《典籍里的中国》的时候。就对《史记》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后自己也买了。分享一下我所学到的东西。
一、《史记》是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司马淡编订的史书遗志。因为司马世代为史官,司马淡,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一一太史今,重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的精神。以道以,拨乱世,反之正。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残城孔子的争议,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最后写成了史记。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的责任。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太史今”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乃当代事情,并无薯述的责任。为了家族,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往事“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写完了《史记》。
?史记》我会认真阅读,可以在这本书上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故事,今后我也为了家族的荣誉,不断的努力。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3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祖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典文学。漫天星辰中,《史记》最为璀璨。品读《史记》可以使人走入5000年前中国那群雄纷争、帝王称霸的岁月。
读《史记》,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义反秦的吴广、陈胜;急中生智、智勇双全的闺相如;流浪在外、重登皇位的重耳……历史无时不刻在变化着,无时不刻在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刺客列传”最引人深思。
刺客指的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五位勇士的事迹。曹沫用自己的武力胁迫齐恒公,将土地还给了鲁国;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英勇牺牲,报了杀父之仇;豫让不惜生命代价替自己的主人报仇,最终以剑自尽;聂政因为被严仲子的诚意所感动,前去刺杀韩国丞相侠累,并自行皮面决眼以死亡;荆轲受太子丹的命令去刺杀秦王,结果刺杀失败,但他的勇敢被世人赞颂。
这五位刺客虽然身世不同,成败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有着重情义、讲义气、轻生死、扶弱拯危,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这样的精神,才有勇气去刺杀他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向他们一样去当刺客,要学习他们除暴安良、重情重义的精神,要铭记这些刺客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魄与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希望所有人都能永远记住这五位刺客,铭记他们英勇无畏的气魄。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灵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滚滚向前,我们通过读史可以学到古人的智慧,也可以鉴往知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爱读史书!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4
?史记》这部文学著作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很模糊的,直到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教育工作,办公室的老教师探讨问题时,说到司马迁的好友任安,才逐渐了解其作品内容,而书中的人物才日渐清晰。
上初中那会儿,我们语文课上所背的文学常识里,有关于史记的评价就是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句,其中的内容是一概不知的,也就是纯机械式的记忆罢了。
给我映象最深刻的当然属《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作者司马迁在信的开头就向任安表明了著史记的目的,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发愤著书的。更让我感慨的是作者的内心是如此之强大,能忍受奇耻大辱的宫刑,依然坚定信念,摒弃杂念,开始写书。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但他却做到了。
后来我跑到家乡的图书馆里去借了一本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史记》一书便仔细拜读。这本书中只收录了六篇作品,内容不全。但项羽本纪,留候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刺客列传这些章节的内容,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触很深啊!先说项羽在新丰鸿门是完全可以剑舞刺刘邦的,但却错失了最佳机会让人痛惜,不是没有机遇,我觉得主要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性情中人难免忧的多,内心不够狠。此外还有渡乌江时,想那么多干什么只要活着就不怕,东山还有再起时,也许是我太乐观,历史也不会再现。
凡成大事的人脾气都很好,张良在老人的几番挑剔中仍然能耐着性子把一点在别人眼中认为不起眼的小事做好,那就是能耐,看看当下几个年轻人有这么内心平静的,个个浮躁,动不动就脾气流,我想太史公不仅是想夸张良的好脾气,还是想说明能控制情绪的人就能控制好自己的一生。
还有想和做也很重要,贾谊的《过秦论》中提到的赵奢之伦制其兵,他的儿子赵括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带兵打仗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在现实生活中此类大有人在,想法巨多,行动起来是矮子。成功的人就是想到了也去做了,用理论很好的指导着实践。而《六国论》中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李牧,李牧连却之,在史记中赵王却派人暗中杀害他,他这种做法不可取啊,这是国家要灭亡的前兆呀!
对于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节,前一段的内容里荆轲是愤怒的,到了行刺的过程感觉准备的仓促,不太缜密。还有就是太子丹,高渐离他们的命运极其悲惨,无疑是揭露了秦王的惨无人道,和人性的泯灭。
一说到韩信就会想起: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的韩信的人生起伏很大,从先前的行乞饿讨,到后来汉王身边平起平坐,这无不是一次伟大的逆袭。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也是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但是到后来内心膨胀了,要谋反,所以结局也是令人痛心的,当初他要是选择像陶朱那样隐居后世,也不至于命保住,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古人的心应该和今人的心一样吧,不然的话,太史公不余遗力的写下这部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是想告诉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去了解真相,剖析,思考。在滚滚的时间长河里不迷失方向,认清自己,践行渐远……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5
?史记·留侯世家》主要写的是刘邦的谋臣张良的一生,顺便还简单写了张良的继承人张不疑的情况。
本篇写了张良与黄石老人、张良与项伯在鸿门宴的表现、张良建议汉王焚烧栈道以安项羽的心,张良劝刘邦暂不分封、张良建议建都关中、张良为太子出谋保住继承权,等,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看完了感觉张良还真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特别善于出谋划策,正如汉高帝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有点离奇,杜撰的吧?
总之,张良个性有点神秘,年轻时曾谋刺秦始皇,失败后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于下邳,十年后陈涉起兵反秦,天下纷争,张良在准备跟随景驹的途中遇到刘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刘邦赏识,从此跟随刘邦。这时候张良是20多岁呢还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经开始表现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的特点,从他协助刘邦攻打尧关一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自他跟随刘邦以来所出的计策就没有失败过,真神人也,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但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在刘邦打江山时未立战功,在刘邦坐江山时也未象萧何一样出任相位参与治国,不过也避免了像萧何一样饱受猜疑装模作样。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刘邦或吕后对张良有一个字的诟病,看到的只有对他的赏识与感恩,这对于像刘邦、吕后这种人,真异数也。世界真奇妙。不过,仔细想想,韩信、萧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与张良这类世外高人相比呢?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记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是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写成的。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完《史记》,回味其中的人物,我觉得炎帝最值得我敬佩。在以前,人们都是靠打猎或采食植物的果实·块茎生活,不懂得耕耘,靠大自然的恩赐生活。大自然不总是那么大方,遇上灾年,常有人饿死,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时常冥思苦想,想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天,他发出了粟子,便告诉人们种植粟子的方法;又发明出许多农具。人们为了感谢他对农业的贡献,都称他神农氏。神农氏为了帮助人们得到更多的食物,开始跋山涉水,尝遍各种植物,这就是有名的“神农氏尝百草”。他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可食用植物,但是也有好几次因为吃了有毒的植物差点丧命,幸亏他找到了草药,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诉人们不要重蹈覆辙,而他自己却不顾危险,仍去尝试各种植物,最后,他尝到一种名叫断肠草的,无可救药的植物,不幸去世了。
?史记》,给后世的影响深远,是我们的必读之书。
我最爱的就是《史记》。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己。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么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后,用尽自己的最后一点余力来拼搏。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凄凉回荡。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然后尽自己所能,普天下众生。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可是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现在,我懂了。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7
司马迁的《史记》,贯穿了祖国3000多年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堪称经典。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记录了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元元年的三千年灿烂文明,生动地描述了三千年的一些历史事件。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这让我感到了敬意。对历史记录的生动描述一直鼓励着我们的写作和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洛阳纸贵。
伟大的作品总是会有辉煌的成就。《史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司马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个性鲜明。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觉心情很美好。随着剧情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变化。以英雄之乐为乐,以英雄之忧为忧,感受英雄之情。轻松幽默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似乎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每个时代的背景特征;各国的风土人情;《史记》生动地展示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正如loan aiken在文章《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所说,阅读《史记》就像是进行一次历史旅行。读者仿佛穿越了时空,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体验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仿佛与司马迁面对面交谈,他被自己准确的语言所感动,不自觉地增加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心智。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阅读的经典!这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可以增加知识,值得一读!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篇8
周末,我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之后,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我高兴地拿出最爱的书——史记系列之《士人的绝》,端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至汉武帝建元元年时期儒林和游侠的故事。比如说“投江报国”的屈原;留下“士为知己者而死,女为悦己者而容”名句的春秋刺客豫让;还有军政全才的韩安国……
其中,令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荆轲。荆轲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鄙视,但他却一步步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后来,在他的好友的推荐下,投奔了燕国的太子丹。当他知道燕国的处境之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刺杀秦王嬴政。可是后来刺杀失败,被秦王杀害了。但是,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冒死报答别人的恩惠,保护国家的精神被后人所称赞。所以,人们称他为“千古英雄”。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发展史,有灿烂的文化,傲骨的名族气节,也有战乱带来的哀鸣,悲壮的亡国故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