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心得体会8篇
我们在写体会的时候需要注意内容的积极性和可读性,写体会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色家书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1
近日,有领导向党员干部推荐《红色家书》一书,并发出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我怀着崇敬之情阅读了《红色家书》,竟不能自已徒然泪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革命先烈在战乱年代留下饱含深情的墨笔和背后的动容故事都真真切切的感动着我。
一封封家书中,有对父母“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的牵挂,有对妻子“我用全部精神为革命而努力,没有和你享过一日的安闲快乐的日子”的愧疚,有对子女“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的叮嘱,有对亲友“切不要因燕雀之讥或怙惜之爱,痛哭不已,致伤德体”的安慰……真豪杰未必无情,革命先烈对亲人挚友的真情流露,却没有悲天怜人的伤感,在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的——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必胜信念。即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是从容不迫,“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群众利益而牺牲”,这是舍小义就大义的家国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是共产主义者锤炼出的坚定信仰。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家忘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有现如今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2
近日,我在办公室看到桌子上摆放了一本《红色家书》。拿起书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重量,这些书信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无限的精神寄托。翻开书页看到那一行行感人肺腑的话语、一个个慷慨赴死的故事,我心中敬佩万分。当我读到赵一曼在书信中话别儿子时,同样作为一名母亲的我顿时热泪盈眶。
书中的共产党员同志,或是父母的好儿女、孩子的好父母。但是为了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他们远离年迈的父母、新婚的妻子甚至尚未出世的孩子,义无反顾的投身到革命当中。书信中“饮弹从容向天啸,永留浩气在人间”、“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这些豪言壮语,都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决心。舍小家为大家,在死亡面前毫无畏惧,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无不动容。
诵读《红色家书》,一名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的出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在老一辈革命家血泪交织的故事中,我深刻感受到英雄们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和至死不渝的革命信仰。当前,我镇立足打造“赣皖边贸重镇,生态旅游强镇”,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双创双修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作为一名女干部,又是乡镇的党委书记,同时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是和老一辈革命家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坚定信仰,沿着革命前辈的步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3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认真拜读了《红色家书》。王孝锡、王器民、毛泽建等人的事迹和家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思想上得到了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党性上得到了锤炼。
二、坚定信念,激发动力。__反复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传统我们不能丢,革命资源我们不能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将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龙镇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结合实际,砥砺前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要秉承革命先辈意志,用他们的精神品质提振精气神,将三龙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是推进“双创双修”,实现生态文明、城乡风貌、城乡管理、城乡功能、城乡内涵的全面提升。二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三龙“建陶小镇”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业,启动新建乐华农贸市场。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4
从1840年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英勇抗争中,几代怀有梦想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无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革命情怀和理想信念让人深深感动和无比敬佩。在中国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那一份份穿梭的《红色家书》,无处不体现着革命烈士纯朴的亲情、无私的爱情和革命的激情,他们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力,为了建设新中国的同一个目标,舍小家顾大家,革命真情纯朴,又壮怀激烈,每次捧读都是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
?红色家书》中包含的是革命先烈深深的为民情怀。王器民在临行前在家书中对妻子这样写道:“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又有甚么紧要”先烈们用生命阐述了深深的为民情怀,也告诉了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在嘴里,更应该付诸于行动。我们应该牢记“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应该结合学习根据工作实际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次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锻炼自身的服务本领;再之要将革命的为民奉献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只有我们将为民的精神永远刻在脑海,将为民的情怀永远挂在心间,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务实自己的作风,人民才会支持。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通过开掘革命英烈及其家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推陈出新,旁征博引,别开生面,思想性强。作为《红色家书》的一名忠实读者,对此深有感触。抚今追昔,钩沉史海,笔者在品读中深刻体会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主心骨。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左权曾在家书中写道。1942年5月,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 “大扫荡”,妄图合击消灭我八路军总部,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为保护北方局、保护八路军总部机关、保护老百姓,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血洒太行。“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纵观《红色家书》系列专访,亮点频频,那么,我们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
一是要“学”,只有认真看书学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夯实理想信念基石。
二是要“干”,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干事。实现理想,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方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三是要“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夯实信念基石,必须不断开拓新境界,夺取新胜利,不断增强政治自信。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6
?红色家书》系列纪录片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六位人物与亲人、战友、朋友间的书信为线索,讲述了书信背后的故事,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在近百封红色家书中,读来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它们涵盖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有的历尽艰险才送达家人手中。尽管家书的纸张大小不同、质地各异,穿越烽火年代,又经数十载岁月洗礼,能够保留至今,殊为不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血脉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这时期共产党人的家书中充满了作者愿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豪情,而家书背后则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过去人们常说共产党员是钢铁战士,其实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然而所不同的是,他们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这种铁骨柔情的一面在家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家书中有一个常常表达的情感,就是参军或参加革命工作成为职业革命者以后,就不能在家里尽责尽孝了。仗一打就是几年、几十年,有的没有再见到家人就牺牲了,有的直到1949年革命胜利后才与家人联系上。这期间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但最终还是小家让位于大家,小爱让位于大爱。
从一封封浸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中,我们仿佛能够闻到各个时代的气息,感触到家书作者的心脏不停地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逝去的先烈是永生的。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有许多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救国的理想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的价值观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轨迹,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7
我怀着崇敬之情阅读了《红色家书》,革命先烈在战乱年代留下饱含深情的墨笔和背后的动容故事都真真切切的感动着我。其实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然而所不同的是,他们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这种铁骨柔情的一面在家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封封家书中,有对父母“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的牵挂,有对妻子“我用全部精神为革命而努力,没有和你享过一日的安闲快乐的日子”的愧疚,有对子女“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的叮嘱,有对亲友“切不要因燕雀之讥或怙惜之爱,痛哭不已,致伤德体”的安慰……真豪杰未必无情,革命先烈对亲人挚友的真情流露,却没有悲天怜人的伤感,在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的——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必胜信念。即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是从容不迫,“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群众利益而牺牲”,这是舍小义就大义的家国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是共产主义者锤炼出的坚定信仰。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家忘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有现如今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8
当我拿起那本《红色家书》逐篇细读时,刚读完第一篇书信,是烈士王孝锡写给他父母亲的诀别信《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情绪不能控制,既血脉喷张又涕泪俱下。书信开篇一句“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道出了怎样的处境艰险,难以想象当时敌人是如何的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凶狠残忍。“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表达了王孝锡烈士对敌人对旧社会怎样的恨,“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展现了王孝锡烈士怎样的气吞万里长河的豪迈与雄壮。“儿去也,莫牵连!!”流露了王孝锡烈士怎样的孝心和亲情。
烈士王孝锡的诀别信,满信的文采和气魄,没有一定的学识和素养是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的,可以推知王孝锡肯定是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换到现在来讲,不是毕业于北大清华或海龟,也应该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吧,必定不会因为自身无法生计走投无路才投身革命,他本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过上端着玉杯喝着香茶使唤丫鬟、娶几房姨太太的生活,可他带着信念和忠诚投身了革命,置个人生死不顾,凛然就义。
我读烈士的书信会涕泪俱下,并非我多情和矫情,因为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实在感人,能催人泪下。生死本身是不感人的,那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当一个人为了正义的事业、他人或社会的安危和前途,主动放弃个人的幸福,为之不懈奋斗,直至牺牲生命时就感人。英雄的精神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只要是人,内心良知还未泯灭,英雄的精神就可以打动他的心灵,让他内心心绪波涛汹涌。
烈士的书信带给我的这种涕泪俱下有点甜蜜也有点难受,我想是因为细读才使自己涕泪俱下吧,于是我又改成了浏览,如此应该心绪不会波澜壮阔了吧。可是还是没有用,主要是词句所传达的情感太浓烈太崇高了,像王器民就义前给妻子高慧根的遗书的标题“继我志呵!继我志呵!”,毛泽建烈士遗书的标题“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吉鸿昌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无不具有穿刺人心的.震撼,催人泪下的威力。
敌人已经被歼灭,战斗的硝烟已经消散,血色渐渐淡去,旧世界不复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及我们善于遗忘的老毛病容易复发。我及我们在过着当下美好生活的时候,很少去思考美好安逸的生活是如何来的,多少是得益于自己的奋斗,多少是得益于社会的馈赠,多少得益于先辈烈士的恩泽。我虽然无法把先辈烈士对我们的恩泽加以评分量化,但我肯定先辈烈士的奋斗、付出、牺牲跟我及我们今天能过上的美好生活之间有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