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观后感8篇

时间:2024-09-08 16:10:13 分类:学生总结

观后感需要遵循逻辑和论证的原则,不可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观后感的机会,才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卢浮宫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卢浮宫观后感8篇

卢浮宫观后感篇1

在去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在那里我度过了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一天。

到了那里,我迫不及待地跑了进去。首先看到的是雕塑。

那些雕塑有大有小,各种各样的,颜色也不相同。颜色有:白色、黑色、金色和绿色。那些雕塑出来的人物都展示出了人体美,有些在享受,有些在拼命挣扎,还有一些闷闷不乐。这些雕塑都展示出了中世纪的风格。

我们边走边看,那些绘画画得不是风景就是人物。有些人是不穿衣服的,我看了一眼很惊讶,就去问妈妈:“妈妈,妈妈,你看这些人怎么都不穿衣服,而且这么胖?”妈妈回答我说:“那些是人体美,而且古代的女人都一胖为美。”这些画,画得栩栩如声,仿佛还在我眼前活动呢!

在众多的绘画坐品中,我始终在寻找那副闻名世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找到了,可是因为人太多,我使劲一跳,总算看到了一眼。我并没有感到惊奇,因为它与其他的画没什么不同。

我去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这副画有如此大的魅力,令这么多的人到这来观看?”爸爸说:“因为这是一位很有名的画家画的——达芬奇。”我这才明白,怪不得这么多人看呢,真没想到达芬奇的魅力这么大!

我们然后去参观的是拿破伦三世的套房,真华丽呀!整个屋子都是金碧辉煌,镜子框,撮子、椅子、灯和柱子都是金色的。墙上都是壁画,沙发垫子都时粉紫色的,非常耀眼,也很大。

我们出来后,回头看了一眼着华丽雄伟壮观的卢浮宫。我真是依依不舍,真让我留连往返呀!由于太大,所以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观完,我有点失望。不过,没关系,等我张大以后还可以继续参观,那时,我对这些艺术品的认知程度可就提高了!

卢浮宫观后感篇2

借卢浮宫里的展品来梳理整个人类历史还算是说得通,如果把故宫里的那些家当拿出来说世界史就有些勉强了,即便算上台北的故宫,也能看出国人的狭隘和自大。至于把倪赞和达芬奇相比,基本上就“扯着蛋”了,国人有几个知道倪赞的,世界上又有谁不知道达芬奇啊,20xx年全世界有一千万人跑到卢浮宫去朝拜蒙娜丽莎!

我对中国画并无敌意,但片中翻来复去地说国画如何写意,如何超越写实,有点儿yy。你不会写实就说你不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身边的真实世界,而西方不是,从古希腊、到罗马再到文艺复兴,都是写实艺术的历史。如果你曾经画像过一个人、一匹马,再去写意、再去抽象,比如毕加索、比如徐悲鸿,那我还折服你的追求,你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还说神马超越了具象、追求主观的“直抒胸臆”,就有点儿了。

个人认为,西方的素描和油画比中国画的技术含量要高,老干部退休了随便学一两个月就可以画花鸟,办画展了,你见过有哪个老同志学素描吗?

卢浮宫观后感篇3

“五一”劳动节期间,我们全家到法国的巴黎旅游,游览了艺术殿堂卢浮宫博物馆,欣赏了里面的很多艺术品。它的收藏极为丰富,你用三天的时间也看不完,它曾经是路易14的后花园,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它的正门――玻璃金字塔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

在卢浮宫所有珍藏中,最著名的是“宫中三宝”,即: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尼卡雕像、达芬奇话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除此之外,里面还有许多名贵的雕像和油画,如:《垂死的奴隶》、《普西莎及爱神》、《迦拿的婚宴》等。每一幅画都画得惟妙惟肖,每一尊雕像都雕刻得细致、精美,特别是古希腊的石头雕像,栩栩如生。参观“宫中三宝”时,许多外国游客都冲着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咔嚓咔嚓”地拍照。到了油画画廊,不准拍照、摄像,因为照相机的闪光灯会损坏油画。到了蒙娜.丽莎画像前,密密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些赞叹声,我和妹妹好不容易挤进去,呀!这幅画的戒备真森严!一个玻璃窗把蒙娜.丽莎的画像罩着,外面还有保安,前面还拉了好几条绳子,不许你靠得太近。因为我和妹妹是小孩,所以一个黑人保安微笑着把绳子拉开,让我们近距离地观看。只见蒙娜.丽莎披着长长的头发,一身棕色的衣服,双手交叉在膝盖上,无论你走到哪里看这幅画,她的眼睛都望着你,栩栩如生,也给人感觉很神秘。果真名不虚传啊!

参观完卢浮宫,我的收获很大,卢浮宫汇聚了许多国家艺术的精华,所以学艺术的人一定要去那儿看一看,可以增长知识,懂得更多历史。

卢浮宫观后感篇4

卢浮宫是我此次欧洲之行最向往的地方。尤其是《达芬奇的密码》这部电影,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去参观卢浮宫的。

卢浮宫是位于法国巴黎的艺术博物馆,总面积达到19公顷,整个建筑壮丽宏伟。用来展示藏品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周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和浮雕,处处都是历代大师们呕心沥血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卢浮宫目前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但遗憾的是,我们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时间,所以再仔细地观看也是走马观花,只能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展品来观看了。不得不提的是镇馆三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萨摩色勒斯的《胜利女神》。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胜利女神雕像。也许是因为雕像过大,很难找到合适她的安身之处,所以把她安放在楼道大厅里。女神的头部和手臂残缺,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战争的胜利。包裹身体的衣服被水雾打湿,呈现出一种湿衣沾身的感觉。坚硬的大理石却表现出肌肤的饱满和弹性,站在女神身边,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吸,令人惊叹不已。

?蒙娜丽莎》的画像前人头攒动。据说达芬奇完成此画耗时四年,可谓费尽心机。《蒙娜丽莎》之所以那么神秘,是因为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的眼睛始终都看着你,而且随着角度的变换,她的笑容也随之变化,从亲切、温柔逐渐变成玩世不恭,甚至带有讽刺的笑容。这更给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米罗的维纳斯更是无人不知,不人不晓。她的神态是那么美丽,身体微微向前倾,犹如一只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她的眼睛凝视前方,让人感到对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她的双眸那样清纯甜美,她的皮肤仿佛吹弹可破,她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让人难以想象她断臂前会是怎样的美态。真感谢米罗巧夺天工的技艺,使得维纳斯成为世界雕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卢浮宫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我在这里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真想就这样——沉醉在卢浮宫里。

卢浮宫观后感篇5

法国巴黎——一座充满艺术气息,优雅高贵的巨型美术馆。在那里,你能在赛纳河上坐船游览中心地带,哥特式的古典建筑到处可见。你能够登上埃菲尔铁塔,穿梭凯旋门,细品巴黎圣母院……

说到艺术殿堂,就数博物馆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等尽在眼前。卢浮宫,这座世界最大也是无疑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四周被城堡式的建筑包围,标志性的金字塔型的入口处投入眼帘,一次美妙的艺术之旅正在等待着访客们。

走进卢浮宫最美的大厅,楼梯错落有致地点缀着大厅,扶手边的旋转式的图案就如美丽的漩涡。抬头一看,顶上被装饰得金碧辉煌,精雕细琢的花纹围绕着一幅幅令人心动的画卷,显得无比高雅。一切才刚刚开始!

独特的希腊、伊特鲁立亚与罗马古代文物馆正等着访客们。断臂维纳斯正矗立在他们眼前,维纳斯——一位代表爱与美的女神。她是一座圆雕,虽然双臂残缺,下身裹着衣巾,但仍然是那样优美,端庄,人心为之一振。

最负盛名的,还是绘画馆了。成千上万的油画画作集聚一堂,画作里的人物好似在做自己日常的事,根本不在意访客们。安德烈·曼坦那的圣塞巴斯蒂安被箭射伤的痛苦,皮特罗斯·保罗·鲁本斯的玛丽·德·梅里奇在抵达马赛的情形,一大幅集市般的画作井然有序……在一块巨大墙面上,一幅小小的油画成为了卢浮宫的“圣像”,她——就是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长而不乱的头发披在肩上,黄嫩的脸上有种捉摸不透的微笑。访客们纷纷挤上前去拍照,可巴黎人民却只在一旁默默地谈论艺术,从不靠近,不去冒犯或触碰任意一件艺术品。

巴黎人民对艺术的保护,推崇以及珍爱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那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啊!

卢浮宫观后感篇6

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

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不错啊。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

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梭罗的画了。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怪自己才疏学浅,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徐渭这号人物,比媒体上说烂了的梵高还悲惨还分裂这么多倍。最后,看完之后,对深入了解传统这件事的热忱已经抵不过想要好好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新体系的热忱大了,也可以和学的设计史多接上点轨了吧。

卢浮宫观后感篇7

本来我觉得这部记录片肯定很有价值————介绍卢浮宫和故宫的艺术珍宝的'记录片,怎么可能会差?何况这是“卢浮宫首次向中国媒体开放拍摄”,至少也能先“零距离”地对那些艺术杰作膜拜一番吧?

结果......

艺术和巨匠(如: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达芬奇与倪瓒)的类比牵强附会,对艺术作品不是进行详实的介绍而是要么强加上道德伦理涵义(如:埃及书记官的思乡情怀),要么无谓地诗意化(如:米洛的维纳斯和爱琴海中的泡沫)或者,更多的则根本是在滥竽充数(如:蒙娜丽莎背景的“精确透视”)。

中世纪的西方神像和敦煌的佛像的区别是一个“被抽离了人性”一个被“赋予了人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旨在“重现自然”而中国的绘画艺术则“追求超越自然的更高境界”?此类充满了低级错误,狭隘得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实在令人无法不质疑这些制作人的真实艺术鉴赏水准和他们制作这部“艺术记录片”的真实动机。

剥去这层假惺惺的“文化碰撞”外衣,这部“大型艺术记录片”只不过是一“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产物而已,审美价值无几。几段卢浮宫工作人员对艺术作品朴实详尽的讲解和旁白里朱青生那些厚此薄彼且夜郎自大的“抒情散文”对比极其鲜明,鲜明得让我听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

我没有看完这套dvd,因为感到实在不堪忍受。猛然又想起最近一直充斥网络的某人关于“《建党伟业》票房要过八亿”的豪言壮语,我突然又是一阵眩晕。或许,《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对我来说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好像从未像此时此刻这样,对这个大环境如此绝望过。

卢浮宫观后感篇8

乍一看像是艺术盛宴,但个人感觉本片主要是以艺术品为线索来讲中外历史,并且按照时期对比着讲,并没有多少用艺术思维来分析或解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整个画面华而不实,内容含金量不高。从叙事上以时间的对比,一会东方,一会西方,这样的结构有点生搬硬套,很多对比也牵强附会。首先在同时代的中西方绘画对比本来就很勉强,再拿倪瓒和达芬奇对比就更加不知所云。达芬奇是西方绘画代表人物,即使中国有可与之相比的画家,也并非倪瓒,也该是顾恺之、吴道子等人。

以上应该是缺点。优点是画面效果很赞,配音和背景音乐都不错,尤其是巴赫的背景音乐和片尾曲。另外这是为数不多以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有就是好的。

《卢浮宫观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