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观后感6篇

时间:2025-01-19 14:10:04 分类:学生总结

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总结影片中的教育意义,提升自我修养,写好观后感,我们可以提升对电影内容的观察和鉴赏水平,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梵高》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梵高》观后感6篇

《梵高》观后感篇1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梵高》观后感篇2

首先得承认,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位隐秘而伟大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我是一个门外汉和伪画迷。《星空》和《向日葵》,是对他的全部了解。所以,要感谢休·韦尔什曼和多洛塔·科别拉,用一部伟大的作品,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一种全新而壮观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和他背后的故事。

7年,15个国家,125位画师,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真人演员与绘画作品相结合。在cg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用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表现方式来演绎一部电影作品,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个空前的成功。

美轮美奂,精彩绝伦。

每一帧,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影片从一开始就用一种不一样的色调和叙事方式,让人迅速地融入电影当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引人入胜。油画的渐变色同速写的黑白交相呼应,剧情的发展也因为这色彩的变化而变得清晰和富有层次感。梵高的一生和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星期,被浓缩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用一种无法形容的变幻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片尾《vincent》适时响起,积攒了一整部影片的复杂情绪,在这熟悉的旋律间,好似得到了释放和解脱。

当黑色的留白逐渐被色彩所取代,文森特.梵高在荧幕上缓缓回眸。那个背影,那个眼神,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故事,或许,这是一个结束,也是另一次的开始。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用一种伟大致敬另一个伟大。

《梵高》观后感篇3

看完这部电影,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的在影院里伴随着非常动听的结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坐到了终章。这是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画面起于星空也终于星空。

进入画作《星空》的内部探究梵高自杀原因之谜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而伴随着剧情推进的一幅幅油画总有我曾经看过的梵高的油画作品,这是细心才会发现的彩蛋么?

如果你耐心坐到结尾会发现其实有更大的惊喜!从剧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我喜欢的推理悬疑类的剧情。梵高自杀原因至今莫衷一是,电影里主角追随梵高自杀之路的调查和主角对梵高死前所真实接触过的人的盘问,有着鲜明的《罗生门》的特点,最终答案如何我也不剧透,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电影主角也有自己的答案。在我心中,梵高自杀原因就是为了艺术献身。以上都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优点-油画电影手绘制作-也造成了电影画幅屏占比不全留有黑边的缺点,但相比于电影主题这不算什么重要的缺点。

另外,这并不是全篇彩色油画,二刷电影前待确认电影里人物在涉及剧情回忆时,黑白油画场景是手绘还是cg制作的,如果真的也是手绘那我只有叹服了!这是一部油画电影/推理悬疑有《罗生门》味道的电影/梵高的星空名作3d场景呈现的电影/梵高生平简介传记式电影,如果以上特点有任何一个吸引到你们,推荐你们买票去看,应该不会后悔。

ps:对于油画电影,放映亮度高的电影才有好的观影效果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梵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了,满分10分,第一次看我打9分

《梵高》观后感篇4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no trouble,she is no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梵高》观后感篇5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梵高》观后感篇6

德国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说过:“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他们在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么多年,一直很信服这句话。丰子恺说人的精神层次像三层楼,第一层是饮食男女,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的是宗教。选择读书,也是为了拒绝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灵,拥有那最宝贵的两样东西。

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更让我信服天才的命运,亦觉得丰老的话很有道理。饮食男女的幸福虽然有时如鸡肋,可是离了它们,生活便也凄怆;但如果没有精神,在我想来,人生会无味的多,虽然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那么生活,而且在外人看来活得也自有乐趣。

我自认为不懂如何欣赏绘画,那些名画带给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个自谓毫无写作能力的年轻人写的关于某人的悲惨而辉煌的人生,深深打动了我。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你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是的,我愿意复述他的经历就像我的亲人所经历过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生活的穷困潦倒也达到了极度。十年终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后的十年正是壮年,但他没有家室的温暖,每天吃干面包喝苦咖啡,有时甚至只吃面包皮充饥;在阿尔勒那两年多,他整天在阳光下作画,头顶都给晒秃了,才三十来岁满腮胡须,形容憔悴。可在那样的日子,在他简陋的卧室里总要增添几幅油画,那都是流传后世的珍宝。1890年5月精神病发作,两个月后在麦田向自己开了枪。

穷人勒紧肚带创造稀世珍宝,最后把命赔上,这已经是件奇事,而那数百幅油画得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数十年,一百多年依然还鲜亮如新,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这首先得感谢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认为,是提奥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们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换来的每幅画,西方绘画中一种独特的风格得以发展,都得感谢他——同样不幸的提奥,不管他是否仅仅出发于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读《不合时宜的思想》时想到的,其实什么主义,什么原则,都不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梵高》观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