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的读后感参考6篇
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够引发共鸣,让更多读者愿意去阅读相关的书籍,读后感的分享能够激发读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对书籍的多角度思考,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母亲》的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母亲》的读后感篇1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感受很深,心中的感想千头万绪,特别是文中的两句:
1.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穷了。母亲的这句话值得深思。虽然经济上贫穷,指物质上或金钱的缺少,但思想上并不贫穷,努力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财富。
2.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句话表明女儿真正的理解了母亲的做法,也意识到:再穷,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心,也就不穷了;不应该把穷作为一种屈辱,而应视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思想教育就像“凉白开”一样质朴,纯洁,可以涤荡一个人的思想上的污垢。”
这件“纯净水”的小事,反映了社会生活,使我们的思想上的感染,从而明确贫与富,粗俗与高尚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的“纯净水”的洗礼,小中见大,蕴意悠长。
妈妈为女儿灌在瓶中的好恶毫无杂质的凉白开,指妈妈净化心灵教育,它是那样不断地洗净女儿心灵上的灰尘,催女儿深思,激女儿奋发。
在现实社会,每个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环境,贫穷让人奋发,引人向上的动力,富有的人只会沉侵在酒池肉林,钱也会一天天花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志之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勇敢地去创造辉煌的未来。
读《母亲》的读后感篇2
?母亲脸上的疤痕》讲的是一个小男孩请他的母亲去参加他的家长会,小男孩害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他的妈妈(脸上有一块难看的疤痕当开家长会时,小男孩就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
不过,他还是听到了老师和母亲说的.话,老师问小男孩的母亲:“你脸上的疤痕是怎们回事?”小男孩的母亲告诉老师:“一天,家里发生了大火,(可是我的孩子还在屋子里),人人都不敢进去,只有我闯了进去救了我的孩子,留下了这片疤痕”。小男孩的母亲坦然看待自己脸上的疤痕,甚至还有一丝自豪,因为那片疤痕换来了儿子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当我读完这句话,我很感动,这句话衬托出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很爱我的。当小男孩知道了母亲脸上疤痕的来历后,紧紧地牵着他母亲的手,再也不松开。
我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世上的母亲,虽然有面目丑陋的,却没有心灵丑陋的,当小男孩知道了母亲脸上的疤痕的来历后,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百叶草爸爸零言碎语:我最初给孩子起的网名是如玉年华,不知为什么孩子在参加校信通时执意要改名字,选来找去给自己起了个百叶草的名字。这次写读后感,起初,我指定了几个内容,孩子坚持自己选,我说你随意写,孩子偏偏选了《母亲脸上的疤痕》的内容,有点固执。尽管8—9岁,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写叙事文章时必须是自己喜爱的,还要是真的发生的,方法还得老师教过的。我说:写文章可以加工提炼。马上回我一句:我不懂。不过,一般文章的排序,如何让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活泼,还是能主动征求我的意见。尽管目前各方面写的还很稚嫩,但孩子能坚持写,而且我觉得孩子自己写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她认为自己写作文很行。
读《母亲》的读后感篇3
人生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生很深奥,也很易懂,深奥到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通俗到年纪尚小的孩童也能明白。我想很多人都想让人生无悔。但,怎样让人生无悔?
先谈谈父母是什么?父母是你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人;父母是在你第一次叫他们爸爸妈妈的时候感动到快哭了的人;父母是为了你可以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贪,什么都不在乎,只要你好好的,快乐的,健康的生活下去的人;父母是这世界上最最爱你在乎你的人;父母是对你而言最宽容最无私最伟大的人。
父母重要吗?他们把你送到这个世界上;他们把你培养长大;他们给你衣食温饱;他们是唯一一个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站在你身后信任着你,告诉你:“不要怕,我们在。”
但是啊,他们也是人,也会老,也会不见……他们的人生或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长,那么坚不可摧……可能就一场病,一次意外,一头白发就什么都随风而去,消逝在天边了。然后留你一人怀着满身心的悔恨和愧疚在世上徘徊,不知怎么办。
每每一想到这,我的鼻子就会酸,眼眶就会红,声音就会哽咽。我想,如果我就这样放任下去,不管父母一天天苍老下去,或许某一天我会非常后悔,非常痛苦吧!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连动物都懂得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我怎会不明白呢?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人小,钱少,生活不好这些借口都扔了吧,千万别放到肚子里。孝这个字很简单,只有七画,但能做的总是又少又小。但那又怎么样呢?做的'事情小又怎样?父母依旧会高兴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孩子长大了,或体谅他们了。他们会多感动多幸福。
而让父母感动幸福只要几件小事:不和他们顶嘴,不和他们生气,每次吃饭时帮忙摆碗筷,每次父母回家后帮忙提包,拿衣服就行了。不难,不多,仅此而已。毕竟,你要知道,他们把你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拉扯到现在该有多麻烦,多难。这样比较起来,我们为父母做的简直不值一提。
让人生无悔怎么做呢?让人生无悔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孝顺父母啊,这个选择很不错呢,不是吗?
读《母亲》的读后感篇4
读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掩卷沉思,有感于作者对于母亲无比思念,有感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女性地下的地位的鸣不平。邹韬奋、鲁迅等进步文人早已对腐朽封建制度痛恨不已,他们作为那个时代反帝反封建的先锋,为进步、文明发声,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发人省醒的文章。
在封建年代,女性的低位地下,他们的名字不会被人记得,就算连升为儿子的作者都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可窥一斑。不管在南方家族,还是在女方家族,“十四少奶”、“十六小姐”便是他母亲的称呼。作为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的母子缘分来说,实在是太短了,作者从最朦胧的记忆开始回忆记忆中母亲的一生,表现出慈爱母亲的形象,让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是作者懵懂时期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形象,就像作者写道的“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让人感受到儿子对于母亲的爱。尽管父亲是做官的,但家境从小就不好,被迫去穷人的米仓领米。困苦的家境也让母亲为这个大家操碎了心,少年的作者似懂非懂的`看出了母亲的满腔心事,但是坚强的母亲尽管一肚子心酸仍然能够撑起了这个家。
“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通过母亲和妹仔读书时因书中情节痛哭流泪,让我认识到作者母亲丰富的情感,对穷苦人有着怜悯之心。她讲故事还能让听故事的人感动流泪,说明母亲讲述的生动,感人。他的母亲如若在公平社会,是可以去当教员的,却因生不逢时,这让作者为他的母亲感到惋惜。自己儿时学习时期是作者用墨较多的地方。开明的母亲情愿节衣缩食也要请回家庭教师,她比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都要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对于儿子的教育问题,母亲是最严肃认真,非常重视的。“打在儿身疼在娘心”,母亲始终嘴硬心软的喊着“打的好”,这种矛盾心情表现非常突出。
在作者心目中,她是一位慈爱、善良的母亲,她的早逝也为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伤痛。作者用诚挚感人的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也对封建社会埋没女性才能进行了无情的谴责。字里行间感人肺腑,让我认识到作者笔下伟大的母爱,我现在能做的唯有珍惜,审视一下自己以往哪里做得不够好的,改之。
读《母亲》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文章语言简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浓浓的爱意。读了之后给我很大的震慑。《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很早的离开了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当他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却去世了,让他很悲伤,恨不得和他母亲一同而去。后来他又到国外留学,异国他乡,他不但怀念母亲,更怀念自己深爱着的祖国,文中有两点让我感动。
第一点:作者爱母亲。这一点我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我也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原来的时候,总觉得妈妈太唠叨,总是叨咕个不停,我说一句话,她能接上20句,烦都烦死了。可是,就有那么一天,妈妈要回姥姥家,她刚走的时候,心里很高兴,心想:她总算走了,她要是再唠叨几天,我的耳朵都要听出茧子了。到了晚上,总觉得少了什么!我左思右想,原来是妈妈没有念“紧箍咒”,我立即把妈妈的话重新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不能看太长时间电视,晚上睡觉盖好被,别忘了洗澡。”我的思念渐渐加深,脑海里越是想妈妈的话,就越想念妈妈,我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妈妈回来了,我的想念才渐渐消失。我现在才知道没有母亲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啊!
第二点:作者爱祖国。一个人能把祖国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是多么高尚啊!由作者我想到了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一位人物,他就是中国第一位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是一个不怕外国人的嘲笑和讽刺的人,他能在外国人嘲笑中修好京张铁路,成为了铁路界的.名人,他是多么了不起。那时候中国是贫穷的,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亲自带头挑水,没有挖土机,詹天佑也带头挖土,不到两年就把京张铁路修好了。作者真是我的榜样,可是我还小,只能靠学习来报答祖国,我也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回报祖国。
文章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只有好好学习,就是我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就没办法报答母亲对我的爱。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人,祖国是我成长的地方,我爱她们,我离不开她们,离开了她们,我就无法生存了。
读《母亲》的读后感篇6
这两个星期,我读了《感恩父母》这本书。书中刻画了97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我也是一个离开父母,长年在外的“大孩子”,所以每天下午的午读时间,我都是含泪度过。
这一个个故事让我感动,更让我惭愧。书中的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都像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母爱是温柔舒心的,父爱是宽大但不显而易见的,但这些爱都是发自内心的。而我也正像书中的许多作者一样,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忙,自己的孩子还小,回去看他们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殊不知等到自己“闲下来”的时候,父母是不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恩父母》里讲述了许多种不同的父母的爱的表达方式和动作,也许只是那个拐弯处的回头,轻轻的一声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或者是一个响亮的巴掌……也许因为种种原因,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告诉你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要能用心体会、感受,就会发现,父母的爱,只会愈来愈强,就像是你的保护伞,愈来愈大。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
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翻开历史的画卷,感恩的故事举不胜举:古有子路养亲远负米,陆绩念母怀丹橘……今有田世国为母捐肾脏,邹尊喜背父上大学……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朋友们,母爱是船,父爱是海。母亲的爱,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父亲的爱,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让我们铭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父母》是一本普通的书,但我觉得它又是一本特别的书,珍贵的书,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儿女去读.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端。
——题记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唐代上至妃嫔下至百姓之女多能读书识字,能诗善文,就连当时的名妓也都是以才情出众而不是以色情。作者认为那时的国富民强与重视女性教育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养。但中国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智识发展,用束胸束腰缠足束傅女性身体的发展,女性不能受到良好教育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衰退,其实“东亚病夫”的历史就是“东亚病母”的历史,没有聪慧健康的母亲就没有智识超群身体强壮的孩子,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暗淡的。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提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另外,现在社会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绝大多成为了工作当中的女强人、女汉子,却严重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女人好累啊)
现在人们没有意识到母亲的重要性,更没想过如何去训练母亲。很多人都是应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教养方式。同样也是错误的资源浪费。孩子是一件精细的艺术品,需要我们组装,可是没有附带说明书!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700字
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