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
我们在读后感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增强文章的深度,读后感是个人与书籍情感共鸣的体现,反映出独特的视角,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让心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让心自由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让心自由读后感篇2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需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难道是孩子太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让心自由读后感篇3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让心自由读后感篇4
书的第一句是:这是爱孩子的书,不是教孩子的书。这句话概括了我们家长阅读的目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而且特别适合我们中国家长阅读,我经常会在书中阅读到这样一句类似的话: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他的智商,情商的培养远远比智商更为重要,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是我一直困惑的难题。这本书恰恰用“自由”两个字点开了我的疑惑。我应该试着像书中说的一样,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
我孩子自上一年级以来,突然表现出很多缺点,比如不认真、注意力分散,这些情況在没有上一年级之前都很少发现,而且孩子变得没有以前自信和开朗。我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孩子的父亲都做好了孩子上一年级的准备,从一上学,我们就很重视,学习也抓的比以前紧的多。父亲从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变成了严厉话多的家庭辅导员。妈妈更是变成督促孩子学习的复读机。一下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问孩子说:作业完成了没有?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被表扬,有没有被批评。作业没有写,就严厉批评;作业写完了,没有认真检查有错题,照样批评;作业写的很好,赶紧趁着还有时间继续复习。我们家孩子从上小学就变成了这样子,放学回来就是家长让孩子赶时间抓学习。
这些天我通过读书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高效的学习,为什么我们父母要暴躁地教育、辅导孩子?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不是一种伤害?对我们亲子关系是不是一种伤害?这个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自由的更多含义。孩子上学学习知识并非一件痛苦的事情,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在成长阶段自己自身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就像书中所说的,孩子有自己的自然生长规律,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我觉得是我们家长间接地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如果一件事情被认为很痛苦,那么就会加深事情的解决难度。我们不停地催促和批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痛苦和更糟糕,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反而把学习的事情变成了家长的责任,一个孩子写作业是为了妈妈写,为了老师写,而不是自己,如果学习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学习会失去很多动力和兴趣。如何快乐成长?如何快乐学习?是家长都想知道的,这一点很难得到确切的答案,因为有无数的教育专家和老师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喜好都不一样,我们只能慢慢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孩子在学习,我们也要学习,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学习的.方法多了,也许就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孩子快乐成长和学习的方法。
我最近在我们家做一个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和孩子的父亲商量好,用一个月的时间不批评孩子,用激励和鼓励的方法进行教育,用扣分和积分制度管理孩子,还有就是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她的责任心,这些方法也许很老套,没有什么新意,我们以前也做类似的积分奖励表格,效果不好,但是这次最重要的不是积分,也不是奖励的奖品有多好,孩子有多喜欢,而是我们家长的改变,改变我们教育辅导孩子的态度。我们家长约定好了一个月,不批评孩子,然后看看效果如何,如果可以快乐学习,为什么要痛苦的学习呢?如果这个效果不好,再继续找其他方法。
这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适度的爱是自由,过度的爱则是剥夺自由。
让心自由读后感篇5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教师!”“教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教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教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欢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